王 俊
這是教學蘇教版第二冊《認圖形》一課,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多種感知,有看、有摸、有圍、有折,還有擺,我所說的“暗渡”就發(fā)生在這“擺”的里面。
教學中,教師給每組學生發(fā)了紅、黃、藍、綠四根長短不同的小棒,讓學生任意挑選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所有的小組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紅、黃、藍三根小棒。
師:小朋友們?yōu)槭裁床贿x綠的那一根呀?
生:因為綠的那根太長了。
教師請學生到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果然,綠的太長了,無論怎么擺,都不能和剩下三根中的任意兩根搭成一個三角形。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看似簡單,卻是頗為用心的。教學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用教師提供的三根小棒直接擺一個三角形,可這樣的操作太沒有思維挑戰(zhàn)性了,于是,教師就將這一設計改成了四根中挑三根來擺三角形。這樣一來,學生在擺三角形的過程中就有了思維的參與,更重要的是,教學還暗示了這樣一個知識點-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當然,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我們不必讓他們掌握這樣的知識點,教師只是在學生擺好之后,很自然地說了一句:“看來,只有紅、黃、藍三根小棒才能手拉手圍成一個三角形?!?/p>
這里,教師對相關(guān)知識的延伸處理是相當微妙的,教學沒有跨越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沒有拔苗助長,但又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現(xiàn)空間。學生一邊擺弄,一邊還會有思維的萌動,他們會朦朧地感受到在問題情境的背后似乎還隱藏著某種奧秘,至少他們都能理解不是隨隨便便的三根小棒就能擺成一個三角形的。
誰都知道學海無涯的道理,浩瀚的學海正如迢迢的銀河,而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就是技藝高超的引渡人,學生能否成為學海中的弄潮兒,關(guān)鍵是教師要會“纖云弄巧”,在簡單中滲透復雜,在有限中蘊涵無限。
同樣還有一則蘇教版第二冊的教學案例,這回是《統(tǒng)計》,教學的認知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用符號來記錄所統(tǒng)計的事物。
教學中安排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讓每組四名小朋友圍在一起拋一個長方體。長方體按照面的大小不同,涂成了紅、黃、藍三種顏色,要求學生一邊拋一邊統(tǒng)計每種顏色朝上的次數(shù)各是多少。
這一教學設計也是經(jīng)過改進的,最初的設計是拋硬幣,后來改成拋正方體,最后又改成了拋長方體。
無論是拋硬幣、拋正方體,還是拋長方體,如果就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而言,都是可以達到教學目的的。當然,如果是拋硬幣,那么統(tǒng)計就只有硬幣的正面和反面兩個項目,項目嫌少了一些;如果是拋正方體,那么就要統(tǒng)計正方體六個面朝上的情況,項目又嫌多了一些;而長方體要統(tǒng)計三種不同的面朝上的情況,項目數(shù)不多也不少。
其實,關(guān)鍵的是拋長方體還有著更為重要的教學功能,那就是它起著“迢迢暗渡”的作用:學生統(tǒng)計出來的結(jié)果,也就是紅面、黃面、藍面朝上的次數(shù),肯定會有差距。一般來說,紅面朝上次數(shù)最多,黃面其次,藍面最少,這就涉及概率的知識,暗示著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而為什么不同顏色的面朝上的次數(shù)有差別呢?那是因為紅面最大,黃面其次,藍面最小,這又涉及到長方體特征的知識……同樣是拋物體做統(tǒng)計,不同的物體給學生展示的思維空間就不一樣,我們當然選擇一個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廣闊背景的教學途徑。
銀漢之遙,遙不可及,人類思維的偉大,就在于它可以到達這些遙不可及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銀漢迢迢暗渡”不僅是一種特定的教學技巧,更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精神追求,它需要嫻熟的教學技藝、大氣的教育思想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作支撐,這所有的一切,又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嘗試和感悟,這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自己現(xiàn)有的教學視野之外還有一個更加美妙廣袤的教學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