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保功
[摘要] 目的:探討短腸綜合征的治療措施及方法。方法:回顧分析2001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例因小腸大部分切除出現短腸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總結。結果:本組病例經上述營養(yǎng)支持治療及隨訪3年,9例逐漸康復,2例死于營養(yǎng)不良,1例死于繼發(fā)感染。結論:通過嚴密、細致、規(guī)范、持久腸外營養(yǎng)和腸內營養(yǎng)及腸康復治療,能夠縮短病程,減輕癥狀,改善生存質量。
[關鍵詞] 短腸綜合征;治療措施;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574.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7(b)-132-02
短腸綜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是由于大量小腸切除后, 小腸消化、吸收面積不足,機體不能吸收足夠的營養(yǎng)以維持生理代謝的需要, 而導致整個機體處于營養(yǎng)不足的狀況, 繼而出現器官功能衰退, 代謝功能障礙, 免疫功能下降, 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綜合征。它是一種嚴重并發(fā)癥, 常繼發(fā)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腸閉鎖、腸扭轉等需行廣泛小腸切除治療的疾病[1], 盡管可行全腸外營養(yǎng)支持, 但短腸綜合征仍有較高的死亡率。為了探討短腸綜合征的治療措施,現就我院收治的12例短腸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1年10月~2007年10月, 我院收治12例因小腸大部分切除出現短腸綜合征的患者, 男10例, 女2例;年齡5~70歲, 平均55.4歲;腸切除:切除60%者6例, 切除70%者5例, 切除80%者1例;發(fā)病原因:腸扭轉3例,腸系膜血管栓塞1例,腸道惡性腫瘤1例,廣泛小腸挫傷7例。
1.2 治療
治療目的是保證補充營養(yǎng)與液體的丟失,預防缺乏癥的發(fā)生與防止腸外營養(yǎng)的并發(fā)癥,供給腸內營養(yǎng)以期小腸能獲得最佳代償。
1.2.1 急性期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與電解質平衡,完全禁食,立即進行靜脈插管,輸入水、電解質,并開始腸外營養(yǎng)治療,補充機體所需要的熱能及營養(yǎng)素,腹瀉量降至2 L/d 以下時,可開始口服少量等滲液體,后逐漸口服很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米、面)與蛋白質(雞、魚)混合物,每次50 ml,每日5~6次,逐漸增加,以防止腸黏膜發(fā)生萎縮,并刺激殘存小腸黏膜代償增生,如試餐時腹瀉加重,則暫停試餐。應給予控制胃酸分泌與減慢腸蠕動的藥物,如H2 受體阻滯劑可減少胃酸分泌;口服可待因可控制腹瀉(小腸長度>1 m ) ,當腹瀉量超過5 L/d 時可肌注可待因(30~60) mg/(3~4) h;腹瀉量穩(wěn)定在2~3 L/d 時亦可用阿片堿5 mg/4 h;有半固體狀糞便時可用復方苯乙哌啶;肌注普魯苯辛亦有效。本期一般為15~60 d。
1.2.2 代償期急性期過后進入適應期,治療目的主要是增進適應與減少腹瀉,此期腹瀉的次數與量逐漸減少,在藥物控制腸蠕動的條件下,口服量逐漸增加, 脂肪宜以中鏈三酰甘油為主,每日40~50 g, 必需脂肪酸可由腸外補充。飲食宜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約占60%, 蛋白質與脂肪各占20%,最高濃度不超過25% ,速度一般每小時100~120 ml。此期間準確計算熱能和營養(yǎng)素攝入量,營養(yǎng)與液體量不足的部分仍需從腸外加以補充,但要逐漸將熱量、蛋白質、必需脂肪酸、維生素、電解質、微量元素與液體由腸外供給改為腸內供給。密切監(jiān)測水、電解質和氮平衡、血糖、24 h液體出入量、體重等,這一階段約持續(xù)2個月。
1.3 完全代償期
小腸已有較好的代償能力, 能從腸道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不再需要腸外營養(yǎng)的補充,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不能達到維持正常代謝的要求,需依賴腸外營養(yǎng)以維持生命,則將考慮長期甚至終身應用腸外營養(yǎng)支持或特殊的腸內營養(yǎng)。
2 結果
本組病例經上述營養(yǎng)支持治療及隨訪3年,9例逐漸康復,2例死于營養(yǎng)不良,1例死于繼發(fā)感染。
3 討論
短腸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腹瀉、營養(yǎng)障礙、手足抽搐等,嚴重者可因嚴重的水電解質酸堿失衡、休克或長期熱量不足、營養(yǎng)障礙,最終消耗衰竭致死。營養(yǎng)支持是短腸綜合征的最主要、基本的處理方法,其他的治療都是在此基礎上添加的。而營養(yǎng)支持的途徑又可以分為腸外營養(yǎng)(parenteral nutrition, PN)和腸內營養(yǎng)(enteral nutrition, EN)兩類。殘存腸道具有一定代償功能, 且可安全應用時, 首選腸內營養(yǎng)殘留小腸長度應該超過100 cm[2], 或者殘留小腸不少于1 cm/kg 體重[3]作為腸功能代償的最低標準, 腸外營養(yǎng)在治療SBS患者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績, 從根本上改善了SBS 患者的預后,補充SBS 患者所需要的全部營養(yǎng)物質, 包括葡萄糖、脂肪、氨基酸、電解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1995年,Byrne等[4]提出,在營養(yǎng)支持的基礎上增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及膳食纖維(dietfibre)生長激素能促進腸黏膜細胞的增長;谷氨酰胺是腸黏膜細胞等生長迅速細胞的主要能量物質,稱之為組織特需營養(yǎng)(tissue specific nutrient);膳食纖維經腸內細菌酵解后,能產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鏈脂肪酸,丁酸不僅可提供能量,主要能促進結腸黏膜細胞生長。因此,這一組合可促進腸黏膜功能的代償。
通過本組病例看出,短腸綜合征治療困難,恢復慢,影響因素較多,預后取決于多方面。通過嚴密、細致、規(guī)范、持久的腸外營養(yǎng)和腸內營養(yǎng)及腸康復治療,能夠縮短病程,減輕癥狀,改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Booth IW, Lander AD. Short bowel syndrome[J].Baillieres Clin Gastroenterol,1998,12(4):739-773.
[2]John KD, Rosemary JY, Jon AV, et al. Intestinal rehabilitation and the short bowel syndrome: part 1[J].Am J Gastroenterology,2004,99(6):1386-1395.
[3]吳肇漢.重視短腸綜合征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5,11(25):643-644.
[4]TA Byrne, TB Morrissay, TV Nattakom, et al. Growth hormone, glutamine and a modified diet enhance nutrient absorp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hort bowel syndrome[J].JPEN,1995,19(2):296-302.
(收稿日期:200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