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突飛猛進的特殊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了人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思想解放給文化藝術領域帶來了根本性變化。盤點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我們不難發(fā)現,黨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方針以及逐步寬松的政治空間和學術氛圍是學術發(fā)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同時也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所具有的一個顯著特點。本文取改革開放3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視角,在搜集、整理、分析大量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相關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發(fā)展、專題研究、音樂史著作等方面,力圖進行宏觀有機整體的全面把握。
一、思想解放 學科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走上了正軌,經歷了坎坷曲折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在澄清理論是非的同時,重新審視了研究工作中“左”的偏差,開始了嶄新的發(fā)展時期。①學者們從實際出發(fā)對各種學術思想和史學觀點爭相討論,不斷更新觀念、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對學科成果及其重大史學理論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
(一)歷史回顧 現實反思
學術界在這30年里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分期問題、史料建設問題,對近代以來音樂道路的回顧與反思以及“重寫音樂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楊蔭瀏在《音樂史問題漫談》②中,就音樂史的實踐問題,音樂史與別的學科的互相關系、邊緣科學的問題、知識的豐富性問題,資料的統(tǒng)計工作、索引工作基礎不夠,音響資料這四個問題展開了論述。明言在《百年奏鳴——20世紀中國音樂歷史研究的若干問題》③中就20世紀中國音樂的文化屬性、歷史分期、形態(tài)特征、研究對象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陳聆群的《反思求索,再事開拓——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85)、陳聆群的《我們的“抽屜”里有些什么?——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史料工作》(2002年)、汪毓和的《關于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建設的概述》(2000年)、戴嘉枋的《用寬宏的目光看待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2003年)、張靜蔚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2004年)、李寶杰的《對中國近代音樂發(fā)展的回顧與思考》(1990)、徐元勇的《百年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綜述》(2003)等文,都對該學科的研究提出了見解、看法與建議,形成了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研究的一個小小的熱潮。
(二)新的語境 學術話題
戴鵬海以《“重寫音樂史”:一個敏感而又不得不說的話題——從第一本國人編、海外版的抗戰(zhàn)歌曲集及其編者說起》④一文,直接提出“重寫音樂史”的問題。這個話題提出以后,一直是“敏感”話題,并成為當代中國音樂史學研究與音樂學術論爭的“關鍵詞語”,引起近代音樂史學界高度關注。2002年在福州召開的音樂史學會上,與會的專家和研究者就“重寫”的問題展開了初步的研討。陳聆群在《為“重寫音樂史”擇定正確的突破口——讀馮文慈先生提交中國音樂史學會福州年會文章有感》⑤中,對馮文慈提出的“兩個傳統(tǒng)并存與古今銜接”問題表示贊同,并對1958年中國現代音樂史的修史工作進行了回顧與反思。汪毓和的《站在歷史的坐標上——談“重寫音樂史”中音樂史教學和研究的幾個問題》⑥則從音樂史教學和研究兩個方面探討了“重寫”問題。陳聆群的《關于“重寫音樂史”的一封信》(2003),居其宏的《音樂史的“重寫”話題與當下語境》(2003),馮長春的《歷史的批判與批判的歷史——由“重寫音樂史”引發(fā)的幾點思考》(2004),陳聆群的《從“重寫文學史”到“重寫音樂史”》(2004),喬邦利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重寫音樂史”學術論爭述評》(2007)等文,對“重寫音樂史”這一問題,從各自不同的學術層面和理解,提出了見解。然而,我認為“重寫音樂史”這個新鮮話題,涉及整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從史學觀、方法論到史料建設、具體個案、事件事項、歷史人物、史學編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它不是只涉及到幾個個案人物或事項、事件的評價,而是牽一發(fā)而動全局的大問題,不是一言以蔽之的。因此,目前這一話題依然在不斷研討中,渴望能得出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
(三)學術研討 碰撞交流
30年間,中國音樂史學會以及相關部門召開了許多次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相關的重要學術研討會。歷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對于推進學術研究、增進學術交流,辨誤糾謬、澄清是非,有著積極作用。1981年在北京召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術討論會”。在這次會議上,提交了汪毓和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與陳聆群的《中國民主革命時期音樂簡史》兩部史稿。在這次學術研討會上,代表們認真、深入探討清除“左”的影響、近現代音樂史分期以及研究隊伍建設等問題。這次學術討論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82年2月在昆明召開的“聶耳學術討論會”是最先召開的音樂家專題研討會。學術討論會上就聶耳早期的活動史料、聶耳早期作品和聶耳傳的編撰,交流了看法,涉及到對中國近現代音樂發(fā)展的方向、道路以及與此相關的代表人物的認識與評價。1983年在上海召開“賀綠汀從事音樂活動60年”研討會。1984年6月在成都召開了“王光祈學術討論會”。這次會議具有重要的史學意義,是學術界進行有準備的、嚴肅認真的專題性學術研討會的開端。討論中,否定了50年代以來王光祈被誤認為是與“五四”運動精神相悖的復古主義者的這一重大誤解,認為其音樂思想是“五四”精神的體現之一,特別是他對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研究,具有真知灼見,值得學習和借鑒。1985年5月在南京藝術學院召開“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會后由《中國音樂》編輯部出版增刊,刊登了這次會議的學術論文。1987年10月中旬在江蘇江陰召開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在提交的學術論文中,鄭錦揚的《中國音樂史學的三個階段——中國音樂史學問題初探》⑦一文,從方法論和史學史角度,探討中國古代、近代、現代三個階段音樂史學和史學史的一系列看法,認為:“中國音樂史學的進展,要重視史學本身的研究,尤其是史學史的研究”,是一篇較有見地的關于中國音樂史學及方法論的佳作。這次會議還舉辦了“首屆中國音樂史學生(本科、研究生層面)論文比賽”和“當代中國音樂研討會”。1988年10月在廣州召開“馬思聰作品研討會”。這次會議上,全面、公正地評價了這位享譽中外而又歷經坎坷的音樂前輩。與會者對其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思想、作品研究、技術理論及史料研究,進行了專題性學術研討。1989年1月19日—22日在北京,由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學》編輯部共同舉辦了音樂史學方法論研討會,并在該刊1989年第2期發(fā)表了這次研討會的述評和部分發(fā)言稿。例如,羅藝峰的《忘川尋史》⑧就是一篇探討方法論的札記。作者在文中特別強調了史料的重要性。1990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呂驥音樂工作學術討論會”,1991年11月3日至7日由中國音協(xié)及其重慶分會在重慶召開的“中國現代音樂史座談會”,更全面地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有關問題展開討論。50多位與會者對“五四”前后以來若干重大音樂史實、人物、作品、思潮和歷史糾葛,從不同視角進行剖析,并展開了不同意見的切磋交鋒。⑨1991年10月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召開“中國音樂史與教學研討會”;1992年10月在揚州召開“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1995年在湖南邵陽召開“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1998年在太原山西大學召開“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1999年在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召開“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2002年9月在福建師范大學召開的“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2004年10月在杭州師范大學召開的“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2005年11月在青島大學召開的“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2008年在蘇州大學召開的“中國音樂史學研討會”,以及“鄭律成研討會”、“張曙研討會”、“青主研討會”、“江文也學術會”、“陳洪學術研討會”、“程懋筠學術研討會”、“李叔同學術研討會”、“趙元任學術研討會”、“繆天瑞學術研討會”、“楊蔭瀏學術研討會”、“黃翔鵬學術研討會”等大量的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對推進近現代音樂史學科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總之,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研究中,學者們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chuàng)新、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不斷發(fā)掘新材料、取新角度、瞄新視野,取得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成果,使這一學科逐步趨于成熟。
二、點面結合 成果斐然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題研究成果并不多,有學術含量的成果較少,具有開拓意義的專題研究則更少。可以說,當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題研究方面,那些有分量的、有學術含量的成果,都應該算作改革開放30年成果。這些成果主要是對作曲家與作品、重大音樂事件事項、中西音樂交流、區(qū)域音樂史等研究方面。
(一)歷史研究 以人為本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首先應該把目光投向每個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和作品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占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一些音樂家和作曲家。如關于聶耳、冼星海的研究。過去,人們對于聶耳的研究多限于從宏觀的角度進行,缺乏從技術分析的微觀角度進行探索。踐耳的《聶耳歌曲的藝術特色》(1982)、竹風、唐遠如的《革命歌曲大師——聶耳》(1982)等文章,就在對作品的研究方面又深入了一步。⑩王云階的《冼星海同志在音樂表現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11}一文,以冼星海的若干作品為例,分析了作者在“旋律發(fā)展的藝術手法”、“和聲的應用”、“復調音樂藝術表現形式”、“配器的藝術處理”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較之前的同類文章有了重大的突破。王震亞的《西洋作曲技法在星海的救亡歌曲中的運用與衍變》(1992),蒲亨建《聶耳歌曲創(chuàng)作之道初探》(2003),張旭東《冼星海復調技法研究?穴上、下?雪》(2005),樊祖蔭《聶耳歌曲調式研究》(2006)等,都是這方面?zhèn)€案研究的范例。從文學角度來探究的有李正忠的《聶耳冼星海歌曲的文學形象》(1985),羅小平的《從文化學角度談星海審美趣味的形成》(1995),馮明洋的《星海音樂的人文精神》(1995)等。特別是《聶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的出版,使這一研究推向新高度。
對于其他音樂家與作品的研究,既有屬于對這些音樂家或其作品、活動的初步介紹與描述性評論,也有在某個側面作較為深入的歷史探索,或提出較具科學性的歷史評價。屬于研究課題深化的,如陳銘志的《賀綠汀的復調藝術手法》(1984),馮光鈺的《呂驥在民族音樂建設方面的理論和實踐》(1989),王安國的《蕭友梅器樂作品研究》(1993),梁茂春的《鄭律成論》(1997)等。屬于填補研究空白的,有對江文也的研究,如梁茂春的《江文也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軌跡》(1984),蘇夏的《浮沉中的江文也——1938年至1949年江文也創(chuàng)作、生活評介》(1990)等;對譚小麟、鄭志聲的研究,如秦西炫的《譚小麟歌曲淺析》(1988),汪毓和的《譚小麟及其音樂創(chuàng)作》(1988)等;對馬思聰藝術創(chuàng)作的專題研究,如汪毓和的《馬思聰在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發(fā)展中的地位》(1992),向延生的《馬思聰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地位與貢獻》(1994)等。對過去被視為“禁區(qū)”的課題的研究,如張清華的《黎錦暉兒童歌舞藝術的“人本主義”內涵》(2002),孫繼南的《黎錦暉評傳》(1993),夏滟洲的《“改造國民性”:黎錦暉的音樂理想與創(chuàng)作實踐》(2003),馮春玲的《黎錦暉流行歌曲創(chuàng)作的歷史思考》(2007),羅藝峰的《程懋筠生平及其創(chuàng)作研究》(1988)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個案研究。80年代末,對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被湮沒或不被注意的音樂家,有進一步挖掘和研究的趨勢,如王次炤《尊重歷史,弘揚優(yōu)良學術傳統(tǒng)——為原南京國立音樂院吳伯超院長誕辰100周年而作》(2003),楊和平的《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家李華軒(榮壽)》(1995),芮文元的《江蘇籍音樂家吳伯超的歷史功績——“國立音樂院幼年班”史料鉤沉暨親身感受》(2004),楊和平的《小提琴家司徒夢巖》(1989)等。另外,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研究方面,比較深入的還有:《蕭友梅全集》、《趙元任全集》、《李叔同全集》、《豐子愷全集》、《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1、2、3、4)、《黃翔鵬文存》、《楊蔭瀏全集》等等。所有這些成果,為我們研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礎。
(二)聲樂創(chuàng)作 特色體裁
我國近代以來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是在“五四”運動中,受歐洲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影響,得以蓬勃發(fā)展的。蔡元培、蕭友梅創(chuàng)辦的上海國立音樂院(1927年11月)為我國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聲樂人才;蕭友梅創(chuàng)作的聲樂作品,也為我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除蕭友梅之外,留學回國后的一批作曲家開始運用和聲及作曲技法,對我國近現代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并涌現出《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大江東去》等優(yōu)秀聲樂作品。
20世紀初出現的以沈心工、李叔同等為代表的學堂樂歌創(chuàng)作以及20世紀20年代以趙元任、黎錦暉為代表的歌曲創(chuàng)作和兒童歌舞劇創(chuàng)作,均為我國近現代聲樂創(chuàng)作的繁榮奠定了基礎。20世紀30年代,在聲樂創(chuàng)作領域中,不僅出現了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和左翼音樂創(chuàng)作這兩大創(chuàng)作群體,而且創(chuàng)作的體裁還多種多樣。因而對這些代表人物的研究也就成為近現代聲樂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其中關于趙元任的聲樂創(chuàng)作及作品研究,有羅小平《趙元任對聲樂創(chuàng)作中詞曲關系的見解及其實踐》(1985)、王震亞《趙元任歌曲創(chuàng)作中的寫作技法》(1992)、戴鵬?!吨袊谝皇纂娪案枨慈f里尋兄詞〉》(1993)、江海燕《趙元任聲樂作品鋼琴伴奏的織體寫作特色》(2006)等。此外,還有許多研究青主、黃自、星海、聶耳、夏之秋、江文也、陳嘯空、賀綠汀、劉雪庵、張寒暉、鄭律成、任光、張曙等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文章。石惟正的《20世紀前半葉中國聲樂史述》(1997),胡天虹《20世紀20—30年代的中國藝術歌曲》(2001),王大燕《雅俗共賞:新時期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主潮一瞥》(2002),姚紅衛(wèi)《近代中國藝術歌曲探源》(2008)等研究成果,都是從近現代聲樂創(chuàng)作的視域進行的歷史回眸。
(三)革命音樂的搖籃——新音樂
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左翼音樂運動以及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音樂運動,這就是后世稱謂的新音樂運動。新音樂與新音樂運動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搖籃,是改革開放30年來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和對象,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有了許多新成果。李凌在《憶周總理和新音樂運動的二、三事》{12}一文中,詳細地回憶了周總理在新音樂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呂驥《簡論“五四”時期的新音樂運動》{13}中總結了“五四”時期音樂領域的全部經驗。孫慎、王琦的《關于“新音樂”及新音樂社的一點回憶》{14}(2003)中澄清了“新音樂社”的成立及《新音樂》月刊出版的年代問題。1933至1934年,在黨的領導下,聶耳、任光等愛國志士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革命歌曲,并在群眾中流傳開來。劉良模在《憶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5}一文中,對這段歷史予以詳細的描述。林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抗戰(zhàn)初期國統(tǒng)區(qū)的救亡歌詠運動》{16}中記述了1937—1940年間武漢、長沙、桂林的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歷史情況,是一篇記敘我國革命音樂運動的珍貴史料。還有像李人亮《談“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與演唱風格》(2006),計曉華《延安魯藝時期的合唱作品研究》(2007)等等。
關于新音樂概念的界定與闡釋,張映蘭的《音樂史上“新音樂”概念之辨》{17}做出了相應的回答。作者希望通過對西方?穴歐洲?雪音樂史與中國音樂歷史上關于“新藝術”概念界定的梳理與比較,揭示引起中西音樂史上對于音樂概念界定差異的某些原因,并考察出什么是中國現代音樂所承襲的音樂傳統(tǒng)。此類研究還有李詩原的《“新音樂”,一個全新的概念——現代主義音樂1949年以前在中國的傳播》(1992)等。關于新音樂風格的研究,如林聲翕《新音樂的風格和表達方式》等;關于新音樂在其它地區(qū)的發(fā)展,如許?;荨吨袊乱魳吩谂_灣的歷史1895—1945》(1986)等。近年來,有關解放區(qū)音樂生活的研究、革命根據地音樂的研究、東北音樂史的研究等,成果不斷問世。相信通過音樂史學家們的共同努力,對于革命音樂——新音樂與新音樂運動的相關問題,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問世。
(四)器樂創(chuàng)作 成果顯著
30年來我國近現代器樂創(chuàng)作的研究取得了較大成就。首先是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的研究。由于劉天華對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尤其是對民族器樂的改革與發(fā)展所做出的特殊的貢獻,因而對他研究的范圍相當廣泛,成果頗多。1995年是劉天華誕辰100周年,在此時期出現了各類回憶文章及評述。如高行素的《發(fā)現劉天華創(chuàng)舉歌曲〈君永校歌〉紀實》(1995),趙沛《劉天華生平年表》(1995),劉北茂口述、余輝整理《劉天華生命的最后時刻及其身后的哀榮》(1995)。還有闡述劉天華音樂思想的,如梅雪林《以〈音樂雜志〉看國樂改進社——兼談劉天華的國樂思想》(1995);有分析其音樂創(chuàng)作及演奏藝術的,如劉正維的《〈病中吟〉的成功與技法》(1995),劉長?!秳⑻烊A二胡曲和演奏藝術》(1995);有對其“國樂改進”思想及其實踐的不同評價,如修海林《汲取傳統(tǒng)菁華基礎上的新釋》(1995)等等。尤其是《劉天華全集》的出版,標志著對劉天華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關于民間音樂家阿炳的研究,主要是探討其演奏藝術、音樂風格、創(chuàng)作特征及作品的文章,如楊蔭瀏的《阿炳其人其曲》(1980),杜亞雄的《阿炳傳略》(1981),王國潼的《阿炳二胡演奏風格初探》(1985),蔣小風的《孫文明和他的<流波曲>》(1980)。關于二胡藝術的綜合性研究,馮光鈺的《二十世紀的中國二胡藝術》(1998),喬建中的《一件樂器和一個世紀——二胡藝術百年觀》(2000),段晉中的《煙花巷尾聲聲慢 大雅之堂滿江紅——對百年二胡藝術三次跨越的探討》(2006)等。這些文章都對百年來中國二胡界在演奏和創(chuàng)作上取得的成就進行敘述并就二胡藝術審美價值的創(chuàng)造問題進行了分析。對琵琶、古箏、揚琴等民族樂器的相關研究,成公亮的《山東派古箏藝術》(1982),劉再生的《我國琵琶藝術的兩個高峰時期》(1983?雪,廖輔叔的《懸念琵琶冢——記琵琶大師朱英》(1991),郭雪君的《王巽之和浙江古箏》(1993),王霖《〈春江花月夜〉曲源和作者的探究》(1993)、《“瀛州古調派”兩傳人的姓名質疑》(1993b),楊和平的《我國近代古琴琵琶藝術家王露》(2003),田克儉的《談談中國揚琴的形成與發(fā)展》(1998),劉寒力的《東北揚琴學派的形成與發(fā)展》(1998),葉純之《從創(chuàng)作角度看中國民族管弦樂的前景》(1997),傅利民、鄭毅生《中國民族管弦樂隊的歷史與展望》(2002)等,則以民族管弦樂隊為主體總結其發(fā)展歷程,展望其前景。
除此之外,學界對其它民族器樂也進行了全面的研究,產生了大量的學術含量極高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民族器樂的發(fā)展進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小提琴與鋼琴是在中國影響最為深廣的兩種西洋樂器,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地位旗鼓相當。小提琴音樂經歷了1919年之前的一片空白到蕭友梅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李四光的《行路難》,開啟了中國早期西洋樂器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的大門。{18}陳聆群的《馬思聰之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述略》{19}一文中,記載了1935年之前小提琴音樂在華傳播的珍貴史料。作者發(fā)掘出并考證了191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創(chuàng)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難》,認為這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一首小提琴曲。20世紀上半葉,在趙元任、蕭友梅、黃自、丁善德等早期歸國留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基礎建設,一批具有正規(guī)專業(yè)技能的演奏人才和作曲人才也應運而生,使其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20}改革開放以來,已有大量從事鋼琴音樂研究及教學的人才,對這一樂器在中國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如魏廷格在《我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21}中,對1921年至1983年期間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特點進行了分析,并為今后鋼琴音樂的發(fā)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陳旭的《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及其啟示》(2001),卜莉的《近現代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2004),陳樂燕的《20世紀上半葉我國鋼琴音樂的繁衍與發(fā)展》(2007)以及常曉玲、陳永的《淺論1934前的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2007)等文也對我國近現代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音樂交流 借鑒學習
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中,中西音樂關系與交流問題引起了許多專家的關注與研究。1998年11月16日至17日由《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和《中國音樂學》三家編輯部,以及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友梅基金會和全國音樂美學學會三個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20世紀中國音樂發(fā)展道路的回顧與反思”學術研討會,使“中西音樂關系”問題的討論再度形成熱點。宋瑾的《音樂的“中西關系”討論再度升溫——“回顧與反思”學術研討會綜述》(1999)就是對此次討論會的總結。以往,中外音樂交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搜集、發(fā)掘近現代以來中國與外國間音樂交流的史料,并以此了解當時的音樂交流情況。而在這些年里,這一領域的研究角度越來越新穎,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泛,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研究視角。修海林的《!擇中的反思》(1993),楊和平的《從20世紀前半葉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看“中西音樂關系”的問題》(2000),梁勉的《從唐墓壁畫中的豎箜篌談中西音樂文化交流》(2008)等。其中楊文認為探討“中西音樂關系”問題應以中西音樂交流的歷史事實為依據,將其置于中國近現代大文化發(fā)展的背景中進行考察;透過中國近現代史其它文化領域中所反映出的“中西關系”問題進行梳理、比照,從而全面深刻地揭示近代以來,音樂領域反映出的“中西關系”問題的獨特存在方式、本質、價值體系和理論基礎。
(六)區(qū)域與專題音樂——樂史基礎
編撰區(qū)域音樂史是完善中國音樂史的基礎。由于社會條件日益成熟,區(qū)域經濟日漸繁榮,各區(qū)域音樂史的研究也越來越得到地方政府及相應部門的重視。我國區(qū)域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工作經歷了許多年,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986年,中國音協(xié)山東分會在征集山東地方音樂史料上作了不少工作,并在該分會會刊《齊魯藝苑》第18、19兩期中發(fā)表了有關山東地方音樂史回顧性的文章,例如馬若的《山東公學的音樂教學》、石秀蘭《回憶沂蒙山區(qū)東北駐軍中流傳的抗日救亡歌曲》、劉永志《解放前濟南市音樂教育情況》、江潮《憶渤海行署宣傳隊》、張大經《憶山東人民劇團的音樂活動》、苗晶《回憶在渤海文工團的日子》等。這些為我們撰寫區(qū)域音樂史提供了可借鑒的史料。1997年,《音樂生活》雜志刊載了梁茂春關于“香港音樂變遷”的系列文章:《香港音樂歷史變遷的軌跡》(第1期)、《香港的音樂教育》(第2期)、《香港音樂表演藝術概覽》(第3期)、《香港音樂的辛勤拓荒者——林聲翕的音樂活動》(第4期)、《香港現代音樂的帶頭人》(第5期)等文章,全面地展示了香港音樂的發(fā)展全貌。陳聆群《臺灣省近現代音樂管窺》{22}一文,根據可以見到的有限材料,綜述了臺灣省近現代音樂發(fā)展狀況,是迄今為止大陸音樂界對臺灣省近現代音樂的發(fā)展歷史與現狀,進行較系統(tǒng)的介紹評說的第一篇文章。趙廣暉《臺灣音樂的傳承、分期與流變》{23}也是介紹臺灣音樂發(fā)展的文章。還有像馬忠國、羅源《民國時期青海音樂史概述》(1986),凌紹生《中央蘇區(qū)音樂史話》(1987),李強、宋博年《新疆近現代音樂簡論》(1987)等都是介紹各地近現代音樂的地方性專題文章。此外,凌瑞蘭的《東北現代音樂史》,楊和平的《浙江音樂史》、《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馬達的《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孫繼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紀年》,伍雍誼的《中國近代年代音樂教育》等成果,都是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音樂史和專題音樂史的代表性成果。與以往的專題研究相比較,1978年以后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題論文的深度和廣度,幾乎涉及到了中國近現代時期的有重大貢獻的音樂代表人物及重要的歷史事件,挖掘的史實和史料更為豐富、細致,為整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研究奠定了基礎,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
三、音樂史學 成果卓著
改革開放30年,出版了許多與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相關的專著專史、教材教參、傳記史料,形成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工作的一個亮點,比起以往有了一個新的飛躍。
(一)音樂通史
所謂中國音樂通史,是指該通史既有古代音樂史內容,又有近現代音樂史部分。中國音樂通史方面重要的有:沈知白的《中國音樂史綱要》(1982),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略》(1983),祁文源編著的《中國音樂史》(1989),王光祈《中國音樂史》(1990),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1991),劉再生、劉振鈺著《中國音樂史話》(1995),秦序《中國音樂史》(1998),喬建中《中國音樂》(1999年),梁茂春、陳秉義主編的《中國音樂通史教程》(2005),劉再生《中國音樂史簡明教程(上下)》(2006)等。還有圖鑒類音樂通史書,如劉東升、袁荃猷《中國音樂史圖鑒》{24},吳釗《圖說中國音樂史》(1999),王子初《中國音樂史教學參考圖庫》(2007)等?!吨袊魳肥穲D鑒》一書中共收圖片500余幅(彩色100余幅)。全書集中了遠古到清末中國音樂文物的圖片精品,許多圖片是依照世人矚目的重要考古發(fā)掘實物而攝制的,堪稱“古代文化之瑰寶”。
(二)音樂專史
改革開放以來,音樂專史(新音樂史與傳統(tǒng)音樂史,樂器及其音樂史等)、音樂理論史(音樂美學史、樂律學史、音樂史學史等)、音樂交流史(尤其是中西、中日音樂交流史)、民族音樂史(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交流史)、區(qū)域音樂史(如西夏、東北等)、音樂教育史(尤其是音樂院校史)等許多音樂專門史領域。大量音樂專史書和數以千計的音樂專史論文,展現了中國音樂專史學豐富的學術成果和專門學問以及在改革開放30年間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進步。
1.斷代專題史
斷代史書中,特別要提到的是198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汪毓和編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該書于1994、2001年先后做了兩次修訂。書中主要介紹了1840—1949年我國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兩個歷史階段音樂發(fā)展的概況。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著作,比較系統(tǒng)和完整地概括了近現代時期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歷史,對30年代以來的革命音樂傳統(tǒng)作了比較突出的理論闡述。盡管它還存在一些“左”的觀念和評價等方面的不足,但填補了中國音樂史研究的空白,對該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重要的還有汪毓和《中國現代音樂史綱(1949—1986)》(1991),居其宏《20世紀中國音樂》(199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教學參考資料(上下)》(2000),徐士家編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1997),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2004)等。此外,凌瑞蘭的《東北現代音樂史》,楊和平的《浙江音樂史》、《浙江近現代音樂教育家群體研究》,馬達的《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孫繼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紀年》,伍雍誼的《中國近代年代音樂教育》等成果,都是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區(qū)域音樂史和專題音樂史的代表性成果。關于中西音樂交流的有陶亞兵《中西音樂交流史稿》(1994)、陳艷霞《華樂西傳法蘭西》(1998)、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1998)。關于音樂美學的有楊和平《音樂美學與中國音樂史研究》(1993)、鄭錦揚《音樂史學美學論稿(上、下)》(1993)。教育類的有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1900)、孫繼南《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紀年》(2004)。地方史研究方面有呂金藻、韓岡覺《東北淪陷時期音樂概況》(1987),凌瑞蘭《東北現代音樂史》(1998)等研究成果,對中國近現代音樂通史的編撰起著基礎作用。
2.近現代音樂家與工具書
在傳記的出版工作方面,也有較大的發(fā)展。已正式出版的傳記有:梁茂春《張寒暉傳》(1985),史中興《賀綠汀傳》(1989),廖輔叔《蕭友梅傳》(1993),孫繼南《黎錦暉評傳》(1993),李業(yè)道《呂驥評傳》(1996)等。1987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家的故事》是一本介紹我國鴉片戰(zhàn)爭以來19位音樂家的生平、音樂生活、重要作品及在其他方面作出貢獻的書。這些音樂家包括:王光祈、李叔同、蕭友梅、黃自、聶耳、冼星海等。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家評傳(上冊近代部分)》(1992)、向延生主編《中國近現代音樂家傳(1、2、3、4)》(1994)、汪毓和《論音樂與音樂家》(1996)也是音樂家傳記。這些都是了解和研究我國近現代音樂家重要的參考資料。
重要的工具書有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著的《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1949年音樂書譜全目)》{25}(1984)。書中編收了自先秦至1949年之間館藏的中國音樂圖書目錄五千余種(包括音樂、歌舞、戲曲、曲藝等書目),書目范圍除正式出版的圖書、樂譜外,還收入了珍貴的抄本、油印本,書末附有索引及待訪和散軼的古代書目。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樂器介紹》{26}中!收了較常用的民族樂器77種,分為吹奏、拉弦、彈奏、打擊四類,簡要地介紹其歷史沿革、形制、性能等。1985年,由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音樂舞蹈》編輯委員會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一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介紹音樂、舞蹈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大型工具書。該書共分音樂、舞蹈兩部分,包括音樂、舞蹈和歷史、學說、各國音樂舞蹈的體裁、種類、風格和流派等內容,收錄了著名的中外音樂舞蹈藝術家共900多位,具體介紹了入!藝術家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藝術造詣。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音樂詞典》{27},是一部材料豐富、內容翔實,薈萃了我國民族音樂研究成果的中型音樂詞典。全書分正編、續(xù)編兩冊。正編收了1949年以前的詞目3500條,內容包括:樂律學、創(chuàng)作及表演術語、樂種、制度、職官、機構、書刊、人物、作品、歌舞音樂、器樂、曲藝音樂和戲曲音樂等部類。續(xù)編共!收詞目1630條,所收詞目偏重于1949年以后的內容,同時對正編中遺、缺作了補充。張靜蔚《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28}全書將“五四” 運動之前的期刊、報紙、書籍及個別現代出版物中與近代新音樂相關的資料匯集一起,編成六輯,每輯以時間先后為序,再現了許多罕見的歷史資料,對中國近代音樂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還有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室編《中國音樂期刊篇目匯錄》(1906—1949)(1990)、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劉東升主編《中國樂器圖鑒》(1992)、張靜蔚《搜索歷史》(2003)等。以上只是大量音樂著作中的一小部分,但仍能讓人感覺到其種類之豐富、成果之豐碩。特別是音樂教學參考資料及工具書的出版,在無形中也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觀改革開放30年來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我們可以將這一研究領域的總體給予以下評價:
其一,改革開放3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體現為歷史學家們的高度思想解放和視野的開闊,研究視角新穎獨特,研究方法多樣靈活,在消除“左”的思想流毒的同時,以實事求是、客觀公允、歷史辯證態(tài)度,對待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作家作品、事件事項以及特定歷史環(huán)境、特定語境下的各種音樂現象和問題,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
其二,改革開放3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體現為歷史學家們的學術思維活躍而不激進,學術交流與學術對話平等互尊,探索問題的層面多樣。能夠在相互碰撞中找到切合點,不僅爭鳴爭論,批評批判,而且也相互補充,相互借鑒。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科發(fā)展上,發(fā)揮自己的長處,逐步形成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的學科梯隊,并在培養(yǎng)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碩士、本科生方面,積累了相當的經驗。
其三,改革開放30年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學術成果豐碩,學術質量提高,學術維度拓展,學術論域拓寬。表現為:學術專門著作成果的大量涌現,如中國音樂通史、中國音樂斷代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專題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專門史(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史、中國近現代聲樂發(fā)展史、中國近現代鋼琴發(fā)展史、中國近現代二胡藝術史等等)、各類區(qū)域音樂史,如:《東北現代音樂史》、《浙江音樂史》、《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史》、《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等等;各類音樂家傳記、各類音樂家全集、各類紀念文章、各種近現代音樂史料的出版等等,所有這一切,構成了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一道色彩斑斕、五彩繽紛的學術景觀。
①張靜蔚《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②楊蔭瀏《音樂史問題漫談》,《音樂藝術》1980年第2期
③明言《百年奏鳴——20世紀中國音樂歷史研究的若干問題》,《黃鐘》2004年第4期
④戴鵬?!丁爸貙懸魳肥贰?一個敏感而又不得不說的話題——從第一本國人編、海外版的抗戰(zhàn)歌曲集及其編者說起》,寫于1999年1月,發(fā)表在《音樂藝術》2001年第1期
⑤陳聆群《為“重寫音樂史”擇定正確的突破口——讀馮文慈先生提交中國音樂史學會福州年會文章有感》,《音樂藝術》2002年第4期
⑥汪毓和《站在歷史的坐標上——談“重寫音樂史”中音樂史教學和研究的幾個問題》,《音樂周報》2003年3月7日、14日
⑦鄭錦揚《中國音樂史學的三個階段——中國音樂史學問題初探》,《音樂研究》1988年第3期
⑧羅藝峰《忘川尋史》,《人民音樂》1989年第3期
⑨張靜蔚《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⑩馮伯陽、呂金藻、韓岡覺《聶耳研究述評》,載《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
{11}王云階《冼星海同志在音樂表現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1986年
{12}李凌《憶周總理和新音樂運動的二、三事》,《人民音樂》1978年第1期
{13}呂驥《簡論“五四”時期的新音樂運動》,《文藝研究》1979年第1期
{14}孫慎、王琦《關于“新音樂”及新音樂社的一點回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15}劉良模《憶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人民音樂》1980年第6期
{16}林路《抗戰(zhàn)初期國統(tǒng)區(qū)的救亡歌詠運動》,《黃鐘》2000年第4期
{17}張映蘭《音樂史上“新音樂”概念之辨》,《黃鐘》2006年第S1期
{18}陳習《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小提琴音樂與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初步比較》,《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9}陳聆群《馬思聰之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述略》,《音樂藝術》1995年第2期
{20}陳習《20世紀上半葉中國小提琴音樂與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初步比較》,《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21}魏廷格《我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音樂研究》1983年第2期
{22}陳聆群《臺灣省近現代音樂管窺》,《音樂藝術》1986年第4期
{23}趙廣暉《臺灣音樂的傳承、分期與流變》,《音樂藝術》1998年第4期
{24}劉東升、袁荃猷《中國音樂史圖鑒》,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
{25}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音樂書譜志(先秦—1949 年音樂書譜全目)》,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
{26}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樂器介紹》,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年
{27}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正編1984年;續(xù)編1991年
{28}張靜蔚《中國近代音樂史料匯編(1840—1919)》,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
楊和平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浙江師范大學音樂研 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 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