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玉珍
曾經不止一次地給別人讓座,雖然當時并不知別人心里會怎么想,但我卻能感覺到給別人讓座而帶來的愉悅心情。去年,我有幸兩次感受了別人給我讓座的心情。那是一個特殊的生理時期,第一次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給我讓了座,當時覺得非常感動,對那個小姑娘充滿了感激之情;另一次是時隔不久,在同樣的情況下,一個小伙子在一個女孩子的催促下給我讓了座。我當時看那年青人不愿意,打算推辭了,但最終拗不過女孩子的盛情。同時,心里也有許多的不解:一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怎么給一個孕婦讓座的意識都沒有呢?的確也是,雖然在許多地方、許多崗位上仍然有不少的好人,但畢竟不像雷鋒時代了。有人說,現在是經濟時代了,什么都講經濟,一些無所謂的好事就沒有必要做了。但我覺得,社會是發(fā)展了,但是在許多地方、許多時候仍需要我們付出愛心,上面所說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現在的孩子就是社會的將來,他們是否也具有愛心呢?很巧,那段時間,我在教學中剛好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問孩子們“在公共汽車上你是否愿意主動給老人讓座”。我以隨堂問答的形式調查了兩個班70個孩子。結果說愿意的有14個孩子,占20%,大部分的孩子說不愿意,還有幾個說沒遇到過這種情況,不知道怎么辦。當我問及不讓座的原因時,有的說是父母不給讓;有的說如果給他們讓了座,我自己站著會很累;還有的說座位是我自己花錢買的,沒有必要讓等。看到這種結果,我順便問了一句:“那你們在學校做好事是為了什么?”結果出乎我意料:“為了加分,為了流動紅旗?!甭牭梦叶疾恢骱谓忉屃?。這個例子雖然有些片面,并不代表每個學校都一樣,但有一點可以證明,一個人的愛心需要從小就培養(yǎng)。那么,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呢?以下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學校教育要得當。在許多學校,除了文化教育以外,常常要求學生多做好事,以達到德育的效果,但如果引導不當就會適得其反,學生做好事就會帶著目的去做,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學校教育要深入學生內心,具體做法有很多,例如:(1)發(fā)揮老師的帶頭作用。老師是學生崇拜的對象,因此,老師平常多做一些讓學生看得見的好事,就會對學生起到帶頭示范作用。(2)開展互助活動,讓學生感受得到別人幫助的心情,激發(fā)他們內心的感激之情,教育他們將心比心,引導他們樂于助人,從而培養(yǎng)了他們的愛心。(3)開展愛護小動物教育。在德國,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很注意引導孩子去愛護小動物,開展多種多樣的愛心活動,讓孩子的愛心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時下許多孩子愛玩電子游戲,常常模仿著做一些冷漠的追殺動作,一些青少年殺人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因此,可以展示一些孩子們喜愛的小白兔等可愛的動物,大夸它們的可愛之處,然后舉一些反面的例子讓學生辨別,從而觸動他們的心靈,使其產生對動物的憐愛之情。(4)語言教育法。充分利用老師的三寸不爛之舌,通過講故事,讓學生辨別人物的好壞;然后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對孩子們進行教育。當然,除了以上方法外,還有許多方法可以在學校中開展教育。
其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愛心塑造有很重要的影響。俗話說得好,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繪什么就是什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的行為首先是受家庭成員的影響。作為家長,不能因為愛孩子,怕孩子受委屈而總是教給他一些負面的思想。試想,如果孩子今天就不為別人著想,連讓個座都不肯,將來對父母又是否會讓座呢?家庭培養(yǎng)孩子愛心的方法也有許多,例如:(1)行為示范法。作為家長,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因此,平時如果能多行善事,與鄰里之間處理好關系,互相幫助,這樣就會影響孩子,他們就會模仿大人的做法。(2)語言教育法。父母是孩子的保護傘,孩子有什么事情一般都會求助于父母,所以當孩子對某些小朋友的做法不理解,或者孩子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時,家長要盡可能引導孩子往好的方向走,用語言引導他們,告訴他們這樣是對的,那樣是錯的。(3)借助課外書籍、媒體來影響孩子。平時除了學習以外,家長可根據孩子的愛好來選擇一些課外讀物讓孩子閱讀,還可以選擇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jié)目讓孩子觀看,同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其實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有不少,只要善于發(fā)現,就能隨時隨地地教育好孩子。
此外,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由于各種因素滲透,孩子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一些低劣的行為、自私的行為、時髦的行為、暴力的行為等常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因此,如果社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那將會更有利于下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長。
以上幾個方面應相互促進,相互協(xié)調,這樣,孩子的愛心肯定能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將來的孩子也肯定是有愛心的人,將來的社會肯定到處都充滿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