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寶
沒有鳥的村莊是不存在的。人住到哪里,樹便跟到哪里,鳥便在哪里繁衍生息。
樹一般長在莊窠的周圍。“門前栽柳,不苦自有”,不知是什么時候的古訓(xùn)了。但見老家人幾乎每家門前都有幾棵老麻柳,屋后是高大的老榆樹和野白楊,不遠(yuǎn)處一個蓮蓬勃勃的杏園。老家的鳥就在那些樹上安家落戶。
喜鵲。老家人叫“野雀子”。早晨從被窩里醒來,聽見它們在老榆樹上“喳、喳、喳”地叫,就想起奶奶說過的“野狐精兒”。故事里的喜鵲往往是智者的化身:“喳喳喳,牛屎滑倒碌碡打”,于是各類物什齊心協(xié)力,打死了害人的“野狐精兒”。我對喜鵲的喜歡就是從這故事開始的。它們在老榆樹或野白楊的樹杈上做窩,外一層樹枝刺棵,內(nèi)一層牛毛破絮,在背風(fēng)的方向只留一個小小的家門。即使寒風(fēng)肆虐,它們的窩里也是暖暖的。
一只喜鵲窩里不知隱藏多少秘密。有一天我在莊窠外轉(zhuǎn)悠,忽然看見從喜鵲家的門口探出幾個小腦袋,我就想里面肯定有小喜鵲了。于是我就思謀掏出那小喜鵲來養(yǎng)。黃昏時候,在眾伙伴的慫恿下,我就脫了鞋,爬上了那棵老榆樹??煲竭_(dá)喜鵲窩了,忽然一陣狂風(fēng)吹來,我手中樹枝斷了,腳下一滑,從兩三丈高的老榆樹上掉了下來。多虧樹下是一片田地,才避免了傷筋斷骨?;氐郊依铮棠陶f喜鵲是神物,怎能攪擾它,一陣風(fēng)把你吹下來是天見了!從此我從那棵樹下走過,看見喜鵲夫唱婦和、相親相愛,就覺得它們不是一般的鳥,也就打消了玩弄它們的念頭。忽有一天,我回到老家時,發(fā)現(xiàn)喜鵲不見了。喜鵲窩也七零八落,柴棍子散了一地。我就覺得眼前的老家已不是我記憶中的老家了。
麻雀。它們常在家門前的柳樹上窺視老院。母親剛掬了一掬糜谷撒在地上,轉(zhuǎn)過身,它們就在母親喚雞的當(dāng)兒輕輕落在那一坨糜谷上。等母親轉(zhuǎn)過身,它們又迅疾回到了樹枝上。
冬天,樹葉脫盡了。這時候,一些短命的麻雀,往往成了孩子們的獵物。最普遍的是一人自制一把彈弓。找一些粗鐵絲,彎成手柄。再找來一些舊輪胎,剪成拇指粗細(xì)的橡膠帶。用細(xì)鐵絲綁在手柄上。然后在橡膠帶的末端裝上一小塊牛皮,用于夾石子。打鳥時,先用牛皮將石子裹住,用右手抓緊,左手執(zhí)柄,瞄準(zhǔn)了,就拉長彈弓。但很多時候打不到麻雀,只是驚飛了它們。旋上一陣子,它們就又長在了樹上。如此執(zhí)迷不悟!打的次數(shù)多了,就有一只掉在莊窠外的什么地方。打了麻雀多時就扔給貓吃,有時也向伙伴炫耀自己的射藝。
但下了雪就不同了。掃開一塊空地,撒下糜谷,用短棒撐起一面篩子,遠(yuǎn)遠(yuǎn)地用繩牽著。等麻雀到那篩子下覓食時,猛將繩子一拉,很多只麻雀使罩在篩子底下了。其實罩起來容易,捉拿麻雀才難。往往剛把篩子揭起,麻雀就又飛了。有時半天連一只也捉不到。那些麻雀經(jīng)過幾番折騰,再也不敢鉆到篩子底下去了。只有個別確實餓得不行,就做了我們的俘虜。但奶奶看見總會說我們殘忍,因此有時也動了惻隱之心,又將它放飛了。據(jù)說麻雀曾列為“四害”之一,被大量捕殺?,F(xiàn)在有人又知道了它的益處,列為三級保護(hù)動物,原因是它們的數(shù)量也越來越少。真的,而今老家的冬天既沒有積雪,又沒有鳥鳴,不知孩子們還在玩些什么?
啄肉鳥兒。寒冬臘月,屋檐下總要掛一塊紅艷艷的臘肉。這時候,啄肉鳥兒就來了,趁人不注意,就落在臘肉塊上啄。這種鳥長得漂亮,白眼圈兒,白肚底兒,身材像個水蘿卜,啄肉時尾巴一閃一閃,怪可愛的。眼看著它在啄肉,也不忍心去趕。如此多次,它也被嬌慣了。有一天甚至呼朋引伴,引來七八只,那根吊肉的麻繩兒終于被掙斷了。肉掉在地上,它們才被驚飛了。但只要把肉吊起,它們又來了。真是“瓦罐不離井口破,只要你來得遭數(shù)多”。有一天我透過窗亮子,看見一只啄肉鳥兒在臘肉上正啄得起勁,沒想到老花貓正在瓦楞上埋伏。說時遲,那時快,它剛飽餐了一頓要飛,被老花貓一爪打住了。那簡直是出于妒忌,老花貓也曾為了吃那塊肉,被母親好好教訓(xùn)了幾回。
除了冬天,其他季節(jié)總不見這種鳥,也不知它在哪里壘窩?;蛟S它比麻雀聰明,總防著人類的戕害吧。
燕子。谷雨前后,杏花開了,梨花合苞,好不容易下了一場細(xì)雨。這時候,老家就活泛起來了。農(nóng)人種田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蜂飛蝶舞,山灣里一片歡騰。這時候,燕子就飛來了。它們掠過柳梢,掠過山岡,有時甚至沖向高高的云層。尤其是雨后的黃昏,它們在田野上空追逐、鳴叫、翻飛,給寧靜的山村帶來了無限詩意。打開高房上的小窗子,看它們優(yōu)美的飛翔姿勢,我就不得不贊嘆這種鳥的神奇。
只有四爺家里才住這些鳥。四爺是個老讀書人,懂得“紫燕來儀”是一種莫大的榮耀。因此,他在大廳房的屋檐下專門為它們留了通道。那燕子窩就筑在房梁上。有一天,我到四爺家去,正和四爺談著“三國”,一對燕子夫婦就飛了進(jìn)來。四爺壓低了聲音,讓我小聲點。只見那一對燕子口里銜著好幾條蟲子,正忙著給嘴角黃黃的乳燕喂食。燕鳴“啾啾”,讓我好生羨慕?;氐郊?,也在我家房梁上釘了一個小木板,大開房門,等待幸運之神降臨。等了幾天,機(jī)會終于來了。兩只燕子真的飛到我家的廳房里,落到了我釘?shù)哪莻€小木板兒上歇息。不想,弟弟也看到兩只燕子飛入我家,追到院子里大呼小叫。終于,燕子被驚飛了,再也不來了。我不禁扼腕長嘆了幾天,動不動就找弟弟的茬,將他打得不斷求饒。
黃鸝。我們叫它“銅鈴兒”,原因是它的叫聲太好聽了。夏季來了,麥子正在揚花。有一天中午放學(xué)后我正在從麥地邊走過,突然,從麥地邊的一棵柳樹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午飯過后,我獨自一人爬上了這棵樹。只見一個精致的小鳥巢安在樹杈上,里面躺著六枚小巧的鳥蛋。我不禁拿出一枚看了又看。那淡綠色的鳥蛋還帶著溫?zé)?,顯然被鳥兒剛剛暖過。隨后我又想,先不要驚動它們,等孵化出小鳥兒再說。因此我又小心翼翼把那枚鳥蛋放回了鳥巢。
誰知好景不常。過了幾天,我又爬上那棵樹去看看小鳥兒出來了沒有。突然,一只正在孵卵的“銅鈴兒”飛了起來,我一驚慌,一把將那只鳥巢掀了個底兒朝天?!皟A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又痛失了一次養(yǎng)鳥的機(jī)會了。直至今日,我還為自己做事魯莽而,自責(zé)!
鳥是一個村莊的靈魂,沒有了鳥的村莊還能算村莊嗎?只有那些鳥,才能幫我找回饑餓又快樂的童年呵。
七月十二
農(nóng)歷七月十二,也不知道是什么節(jié)日,老家人就叫“七月十二”。這一天有兩個順口溜:“七月十二,烙麥娃娃”,“七月十二,辣椒茄兒”。吃什么呢?就吃“麥娃娃”,就吃辣椒炒茄子。
新麥?zhǔn)炝?,趕緊背幾捆到打麥場里。一束又一束,使勁兒把麥穗子摔打在碌碡上,金黃的麥粒兒就從碌碡上滾了下來,堆成一個麥堆堆。然后用簸箕簸凈了,背到石磨上,白花花的新麥面就從石磨上流了下來。
母親煞有介事,把個“麥娃娃”做得精細(xì)。細(xì)白面里和了胡麻油,揉了又揉,做成一個個“娃娃”形狀,有頭有臉,有胳膊有腿,還“穿”了裙子。放在大鐵鍋里,用柴火慢慢烙出來,一股清香直沖鼻孔,實
在是一年中最好吃的東西了。
記得每年七月十二,大清早從睡夢中醒來,老遠(yuǎn)就聞見一股“麥娃娃”的焦香。來到廚房里,母親已把“麥娃娃”烙好了,一人一個。我們姐弟四個就拿著“麥娃娃”,來到老家門前的大柳樹下,吃了起來。吃麥娃娃可不能亂吃,得先吃“胳膊”,后吃“腿兒”,最后才吃“麥裙”。但那時白面少,吃著吃著就放下不吃了,生怕吃完了看著別人吃淌涎水。所以一個麥娃娃吃了又放,放了又吃,直到晚上才吃最后剩下的“娃娃頭”。
那么,這一天中午吃什么呢?吃辣椒炒茄子。因為一年到這一天才吃一回,所以其香無比。也不知母親從什么時候攢了點雞蛋錢,從集上買來一提籠辣椒茄子。辣椒碧綠,茄子泛紫,看著就流涎水。這兩樣菜,在老家的旱地里是種不成的,是甘谷的菜販子坐著火車弄到通安驛集上的,所以稀罕得很。那時在山村里,七月十二能有一碟辣椒炒茄子,真是不簡單!
眼看著母親把辣椒茄子洗了,辣椒切成絲,茄子切成塊,我們姐弟就在鍋灶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只見母親先倒些胡麻油,燒得冒煙了,就投入一勺臊子。等臊子上的豬油消了,就開始炒辣椒茄兒了。母親把灶膛里的火燒得旺旺的,不一會,廚房里就充滿了一股嗆人的辣香味。待辣椒炒茄子端上炕桌,我們姐弟就已辣得鼻子酸酸的,母親也嗆得眼淚流出來了。這辣椒炒茄兒就是香,辣得直哈氣,也不放下筷子,直到碟子見底了才罷。過上幾天,也回味無窮。
二十多年過去了,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只覺得吃啥也不香。七月十二,不像春節(jié)、端午、中秋,本不是一個大節(jié)日,我卻深深地懷念。那“麥娃娃”,“辣椒炒茄子”,真正的“綠色食品”,真正的香呵!
樂公
在鄉(xiāng)問,一個人死了,或許能享受最大的榮光。成百上千的莊間人都來為他送行。絢麗的紙火,顯示了場面的盛大——在活人們的聯(lián)想里,他的下一世顯得如此富足。他將會騎一匹高大的白馬周游世界,身邊總有一位精明能干的馬夫,一對童男女侍候。他住著一幢生前從未住過的豪華住宅。有用不完的金銀錢幣——這些都活在絢麗的紙火里。
而這時,嗩吶就響起來了。按照莊里人的說法:沒有嗩吶,那紙火是死的,再也不能復(fù)活。去世的人將在另一世里一貧如洗。因此再一貧如洗的后人也要請樂公來吹奏。
擦黑時候,樂公們就來了。他們有六七人的隊伍。無喪事的日子,他們在各自的土地里耕作,一有喪事,領(lǐng)頭的就四山八洼地吆喝,終于吆喝定了,就于黃昏時節(jié)來到。先是一頓飯。然后他們就盤腿而坐,長時間守候在燃著一塊巨大的木頭的火盆后喝茶。茶畢,嗩吶就響起來了。他們不識樂譜,那樂曲都是憑記憶吹出來的,卻出奇地齊整。每奏一曲,必有“總理”吆喝:“孝家請樂公呢”,“孝家請莊問人呢”,往往是鑼、鼓、鈸各一人,三桿嗩吶齊奏。當(dāng)一張紙錢點燃,哭聲與哀樂同起,真不知是人之悲痛感染了嗩吶聲,還是嗩吶聲感染了人。整個場面呈現(xiàn)出一種巨大的悲痛,整個村莊也沉浸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了。嗩吶聲止,哭聲也頓時停了。整個村莊此時也鴉雀無聲,仿佛連貓狗也悲痛得不發(fā)一言了。躺在棺材里的亡人,仿佛在今日,才獲得普遍的尊重。他是那么安詳與平靜。在眾人布置的告別儀式里,他獲得了真正的安寧。此刻,幾個畫工也正在棺材邊忙碌,他們將用一夜工夫,把那棺材打扮得富麗堂皇。
從出紙到送葬,“孝家”們披麻戴孝,神情黯然,在先生、樂公、莊間人的安排下,哭了又跪,跪了又哭?!跋壬币謸P頓挫,高聲誦讀祭文;樂公雙腮鼓脹,盡力吹奏得悲傷;莊間人跑前竄后,端獻(xiàn)飯,拿工具,勸孝家,哄小孩,甚至還要給主家的驢添草、豬和食。多則十天八天,少則三四天,真是忙得不亦樂乎。待到一場喪事下來,幾笸籮饅頭,幾案板包萊,幾盆豬肉丸子就全進(jìn)了莊間人的大肚子。主家臉色蠟黃,形容憔悴。從不計花費多少,只怕招待不周,事后莊間人評說。
終于要起喪埋葬了。清早,莊間人已早早到齊了?!翱偫怼卑才牛耗昀系娜黾堝X,身強的攙孝家,后生們鼓勁抬喪。這天,嗩吶聲更其響亮了。一頓早飯后,樂公們敲鑼的敲鑼、打鼓的打鼓、吹奏的吹奏,一直把亡人送到墓坑里,才歇緩片刻。待棺木下葬,紙火點燃的同時,嗩吶又響起來了。此時孝家一族男女老少皆跪在松軟的黃土地里,放聲嚎啕,仿佛整個黃土地也都嚎啕起來了。而嗩吶聲此時更為悲凄,令聽者動容,觀者也不得不掩面而泣了。經(jīng)歷了大戚大悲,紙火終于成了灰燼,嗩吶聲也突地戛然而止。莊間人趕忙扶起孝家,一應(yīng)人等默然又回到主家,一場喪事終于了結(jié)了。
一頓漿水長面后,孝家就開始“打發(fā)”樂公了?!按虬l(fā)”的報酬是微薄的,領(lǐng)頭的樂公往往推辭半天,只收一半“打發(fā)”。如果全收了,莊間人定會說土一年半栽,樂公是難以見人的。
特殊記憶里的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小杜所謂的清明,恐怕是指杏花春雨的江南吧。故鄉(xiāng)的清明,杏花還未開,也還沒有瀟瀟細(xì)雨。有的是一場又一場的沙塵暴,問或在一陣狂風(fēng)過后,送來幾點干雪粒。樹枝還枯枯的。活躍于其上的只是幾只顏色和樹枝差不多的麻雀。不過在河谷地帶,背風(fēng)的地方,遠(yuǎn)望去也有些綠意了。
就在這樣的季節(jié)里,清明節(jié)來臨了。我們那里的習(xí)俗。不是為了祝愿“天下清明”,或紀(jì)念那位為君舍肉的艾士介子推,而完全是為了紀(jì)念祖先。紀(jì)念祖先也不是在清明節(jié),而是在清明節(jié)之前“上墳”。所謂“上墳”也不叫“掃墓”,而是向墳堆上加土。窮鄉(xiāng)僻壤,祖先的陰宅不能算作是“墓”,因此無“掃”可言。但在我,那時卻天天盼著清明之前,上墳的邵次祭奠活動了。
因為那是鄉(xiāng)間一年里唯一的野餐。
上墳?zāi)翘?,族人各家各戶都?zhǔn)備了幾樣菜肴,分幾碟。端在一個木盤子里。每個木盤子里平放了一炷香,點燃了,連同菜肴恭敬地獻(xiàn)在祖先的墳堆前。待一炷香快完了,族人中的老者點燃了一串紙錢,潑了一碗涼漿水,野餐就開始了。幾十碟土色土香的菜肴擺放在草地上,幾十人自由取食。那菜肴有韭菜炒臘肉、洋芋絲、扁豆芽兒菜、炒雞蛋、胡蘿卜絲等,葷素夾雜,卷在一張薄餅子里,在野天野地里,一族人狼吞虎咽,一只酒杯換來換去,實在是一次盛大的野宴。
菜吃完了,大人們忙著給墳堆上加土。我們小孩兒,又忙著在野地里挖野菜吃。那些野菜叫不上名字。有的辛辣,直沖鼻孔;有的甜甜的,帶著新鮮的泥土的氣息。那種野味,實是天地之至味呀,據(jù)說吃了,一年少生百病。吃完了野菜,我們又奔跑著追趕叼食殘羹剩菜的烏鴉,或者做各種游戲。早春的風(fēng)吹在臉上,瘁酥酥的。一時間,伙伴們的臉頰都紅紅的,全身汗津津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放松。一會兒,大人們給墳頭上加好了土。一串串紙錢在墳頭飄動,祖先的墳?zāi)?,也煥然一新了。此時,鄉(xiāng)間的太陽已悄然落到了山后,一族人前呼后擁,說笑著回去了。
往往過上幾天,清明節(jié)就到了。清明節(jié)這天體耕,鄉(xiāng)親們給牲口放假,也給自己放假。我們小孩子放學(xué)歸來,找一根席篾,兩面貼上硬紙片,中間鉆孔。用一根細(xì)竹根穿了,做成了風(fēng)車。在老掃帚上抽一根竹竿,將小風(fēng)車套在竹竿的空心里,在打麥場迎風(fēng)跑動。那風(fēng)車就轉(zhuǎn)成一個個好看的圓圈,并發(fā)出好聽的沙沙聲。也有用綠紅紙做成的紫荊花型的風(fēng)車,好看得多,響聲卻也小得多。
玩夠了風(fēng)車,我們就坐在碌碡上吃豌豆。那豌豆是二月二放在濕土里弄軟炒的,串成串,曬干,一直背到清明節(jié)吃的。據(jù)老人說,清明節(jié)趴在碌碡上吃了二月二的豌豆,一年就肚子不疼,但很少有人相信。那碌碡冰涼冰涼的,我們才不受那罪哩。
故鄉(xiāng)的孩子,現(xiàn)在還有那樣的清明節(ji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