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白
一封匿名的來信
我家兄弟三人,我在家是兄長,兩兄弟在外地,為了互相有個照應(yīng),我和父母住在同一小區(qū),站在我家能看到父母家。每當(dāng)兩兄弟回來時,父母高興得不得了,他們說什么父母都樂呵呵地說好,而當(dāng)我說老年人應(yīng)該注意身體,怎樣養(yǎng)生時,父母就不高興了,還說我沒吃你的,沒喝你的用你管?我不是報紙上說的啃老族,可父母卻總是說:“等你們下崗了,我們還得養(yǎng)活你?!蔽衣犃撕軅?。平時我給父母買東西,他們從來不先看東西而是先問多少錢,先把錢給我,如果我不要錢,父母能拿著錢上4樓給我送去。不管說什么都是先說錢,讓我感覺父母和我之間就是金錢關(guān)系。
寫這篇小文章是因為我的父母是《老同志之友》的忠實讀者,希望父母看了文章以后能理解兒女的心,他們的想法能有所改變,讓我們的家庭更和睦!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所有家庭的問題,都不是某一個單個人的問題,而是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所以,如果真正想解決家庭的問題,像這位讀者所說的“讓我們的家庭更和睦”,就必須在把問題的原因推給別人之前,先考慮一下家庭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第一,凡是家庭所發(fā)生的矛盾,其根源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肯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家庭成員參與矛盾的方式也各異,比如有“拉幫結(jié)伙”式的,如文中的父母對兩個小兒子那么“傾心”,可能是向大兒子表示不滿情緒的一種方式。二是“忍讓”式的,家庭中的某一個成員持續(xù)地忍受“不公”,其結(jié)果助長了對方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積累了自己的不平與怨恨,使這個惡性循環(huán)愈演愈烈。
第二,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水平、個性、期望、溝通的技巧與能力等都和矛盾的產(chǎn)生有關(guān),比如,信中的兄長有可能在表達自己的意愿方面存在著問題,因此使自己的父母產(chǎn)生誤解;也有可能是父母對他的期望過高,對他與兩個兄弟進行不切合實際的比較,或者不能寬容他的某些言行,等等。所以,我們在試圖解決家庭矛盾時,必須首先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分析,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對方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同時也要對對方的言行進行分析,看出對方言行的潛在意義。比如,父母對兩個小兒子好,可能主要是為了表示對大兒子的不滿,如果大兒子僅僅把這個行為理解為是父母的“偏愛”,那就會產(chǎn)生委屈抱怨的心理,而這種心理必然會微妙地表現(xiàn)出來,并讓父母察覺到。另外,父母“言必談錢”,其實也是一種情緒表達,這種情緒倒是影射出大兒子的某些行為可能有些不妥。
第三,要想解決家庭問題,首先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只有清晰明確的表達,才能夠避免誤解。文中父母的表達方式,就不是有效的溝通。我們看到,在父母的語言中,充滿了情緒。這讓大兒子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產(chǎn)生了心理上的傷害。限于篇幅,我們把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留給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