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海
摘要: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毙碌乃枷肫返抡n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本課程建構的基礎,是本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彼?,作為新時期的年輕政治教師,更應該將學生、課堂、教材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把鮮活世界提供給學生去了解、理解和體驗,使他們在與生活世界的接觸與溝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學會生存,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關鍵字: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課作為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養(yǎng)成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效益不高,最終歸結為“知”、“行”的嚴重脫節(jié)。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xiàn)行德育的“理想化”,過分注重“未來”,而忽視了“現(xiàn)在”(即現(xiàn)實生活),從而使思想品德課脫離了生活實際,進入困境。
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教育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作用,并成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生活化”,目的就是讓現(xiàn)實生活走進思想品德課堂,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效益。為此,我們提出了思想品德課教學生活化的問題。
一、 挖掘生活化的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與學生的聯(lián)系也更為密切,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也給教師與學生留下了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因此,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樹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觀。由此可見,教學生活化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教材、教室、學校并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依據(jù),大自然、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世界才是更好的教科書。
生活中蘊含巨大的、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妨仔細思考一下學生的實際與教材的聯(lián)系,挖掘更多的生活資源為教學作鋪墊,讓教學活動烙上生活的印記,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思想政治課難以得到師生喜歡,一方面因為其內(nèi)容的理論性強,使師生覺得它高高在上難教難學;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教學中確實存在“從課本中來,到課本中去”的問題,缺少與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實際結合,使教學缺少“綠色”生機。定位課堂,應該通過引入生活事件,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場景,營造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變狹小的課堂為廣闊的交際空間,使思想政治課教學不是孤立的死記硬背,而是活生生的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同時,思想品德課是陶冶學生道德品質的主陣地,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在一定的生活情景中感知認識事物,進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與他人交流感受、想法和活動收獲,不斷豐富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
在教學中我就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驟:“生活(導入)——教學(分析)——生活(回歸)”的循環(huán)?!皬纳畹浇虒W”,即課前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景著手,學習研究學科知識,使課堂盡量成為學生學習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皬慕虒W到生活”,則將學生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過程,喚醒學生的認知
審視當前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模式,大多數(shù)教師運用的是簡單化的說教性的模式,先由道德故事引出道德準則,再由道德準則對一些道德行為作出道德判斷。這時學生變成了“容器”,而教師則被賦予一種至尊的地位,被看成是代表社會意志的道德權威,扮演著思想領袖和價值法官的角色。這與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思想顯然是不相符的。教學過程生活化是在反思傳統(tǒng)教育以“說教”或“灌輸”為主的基本教學方式,倡導開放式、發(fā)展性、主動參與的情境性的教學,給學習以全方位扶持,促進個性化、主體性學習的一般教學過程。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包括學生已有的個體生活經(jīng)驗等)按照生活邏輯來組織的師生愉快合作,積極探索。把以教師的說教為主轉向學生的實踐活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上來。讓學生通過思辨,通過自己真實道德生活來體驗和選擇價值取向和道德規(guī)范,從而喚醒學生的覺悟和上進心。
四、運用生活化的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政治課用于活動的時間應不少于總課時的20%。作為政治教師,在具體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讓學生成為聽眾,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政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吸取生活養(yǎng)料,從正在發(fā)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踐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陶行知語)。
總之,思想品德課實行“生活化教學”是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也是新課程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課程的本質特征。實施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將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拓展了學習的時空,另一方面把學習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與社會、自然相融,使他們在與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戴建華.《貼近生活 回歸生活》.《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年7月.
2. 熊春燕.《教學生活化是政治課的生命力》.《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年7月.
3.《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4.《陶行知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