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山
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有句名言“智慧自動作發(fā)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墩n標》中強調(diào)了體驗學習的重要性。體驗是指學生在某種情境中去感受,去探索,去應用,從而發(fā)現(xiàn)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而是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身體去經(jīng)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些,恰好是數(shù)學課堂的價值所在——體驗正是數(shù)學課堂的生命之花。
在教學北師版第三冊數(shù)學“角的認識”一課時,我設計了“請大家創(chuàng)造角”的環(huán)節(jié)。經(jīng)過全班討論,創(chuàng)造方法層出不窮,看到學生想出了搭、畫、折等很多方法,心里很驚喜。于是進行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剪一剪”活動:我先出示一張?zhí)菪蔚募?問大家在梯形圖上,只許剪一刀,圖上還剩下多少個角?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生1:我猜是3個角,因為4-1=3。
生2:可能會有5個角。
生3:我肯定還是4個角不變。
生4;我想還是5個角。
……
我把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全部寫在黑板上,接著問同學們:“你們認為哪個答案是對呢?怎樣才會剪出這樣的結果呢?請同學們動手剪一剪,然后和同組成員交流一下?!睂W生們忙碌了起來,一會兒,馬上就有學生高舉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交流:
生1:老師,我剪出來的剩下4個角。學生邊說邊上來演示。(如圖1)
生2:我剪出來的剩下5個角。(如圖2)
生3:剩下3個角。(如圖3)
生4:我剪出來的剩下5個角。(如圖4)
我一一給予表揚,并繼續(xù)鼓勵同學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時小劉站了起來說:“老師,我是這樣剪的?!蔽沂疽馑街v臺投影儀上演示。
剪法如圖5所示:
剩上面的3個角
乍一看大家都認為剩下5個角,但小劉同學的解釋與眾不同:他說剩下上面那張三角形的紙,這樣就是3個角。始料不及,卻不得不叫人拍手叫好。
平時頑皮的小張時而舉手時而放下,我估計他有不俗的表現(xiàn)。他的想法果真與眾不同:“老師,我認為剩下6個角也是有可能的?!?/p>
全班嗶然,大家都說可能嗎,會不會吹牛皮呢。我示意大家安靜,輕輕拍拍小張的肩膀,說:“你給大家說一說你的剪法好嗎?”他便拿剪刀進行演示。
剪法如圖6所示:
大家熱論:這樣沒有剪下來,不符合要求吧?
小張:“老師只是說剪一刀,并沒有說一定要剪下來?!?/p>
一下子教室安靜了下來,大家開始贊同他的觀點。雖然這樣的答案不在我的預設之內(nèi),但我也被他的思考深深打動。
可誰知隨后發(fā)言的小肖,剪法更是別出心裁。她說:“我只剩下了1個角?!碑斔械耐瑢W都對她的想法表示懷疑時,她展示如下。
如圖7所示:
于是,我追問她:“為什么你這樣剪就只剩下1個角呢?”小肖:“因為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過角的兩條邊是直的,但如果這樣剪圓了就只剩下1個角了?!苯淌依镎坡暲讋?。
課后反思:
(一)學生思維的碰撞會促進認識的升華,引發(fā)這種碰撞應成為教師在課堂上的必備能力。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從前有很大的不同。但新的理念和實際的有效教學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教師應該做到把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到每日的課堂上,落實到每個學生的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習慣觀察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式,從而發(fā)現(xiàn)和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碰撞。如上面片斷中,在得到學生的前四個答案后,我并沒有打斷學生的思維,而是繼續(xù)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把全班學生的思維引向了下一步。當學生在聽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剪法時,他們的智力便接受了挑戰(zhàn),尤其是當這種挑戰(zhàn)來自身邊的同學,而不是老師的時候,碰撞就會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發(fā)這種碰撞,激起這束火花,并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
(二)知識不能是直接給予,而是要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在學生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以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去投入思考,專注傾聽,對學生正確的答案不要忙著表揚,對錯誤的答案也不要急著否定,而是引導他們詳細了解各種答案是怎么來的。在沒有批評和表揚的壓力下,學生心里會更輕松,心里想什么,就會說什么。這樣,答案自然更加精彩,知識的體驗也更豐富了??傊?“剪”這樣的動手操作,可以給予學生開闊思路、發(fā)散思維的翅膀,它為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與勇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創(chuàng)新精神撒下了寶貴的種子。
(作者單位:福建晉江市永和鎮(zhèn)集英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