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丹 鄭 杰
近日被臺北地方法院一審判處無期徒刑的陳水扁再次吸引了眾人眼球。據(jù)臺灣《聯(lián)合晚報》22日報道,陳水扁試圖在美國向軍事法庭提起訴訟,控告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要求其根據(jù)“舊金山和約”,負起“占領臺灣的義務”,啟動美國軍事法庭對他重新審判。按說,陳水扁換著花樣上演的鬧劇本不值一提,但這次提出的理由實在聳人聽聞,故在此為奧巴馬辯駁一番。
首先,陳水扁在訴狀中引用了“舊金山和約”作為美國負有“占領臺灣的義務”之法理依據(jù),說到底還是憑借該“和約”再次彈起了“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老調。
眾所周知,《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書》都明確表明將臺灣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臺北接受了日方的投降書。至此,中國正式收復臺灣,恢復對臺灣行使主權。
但是,1951年9月由美國一手炮制的“舊金山和約”, 是為了利用日本,牽制中國,在該“和約”中故意不寫明日本把臺灣歸還中國。這也成為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肇始。事實上,中、蘇兩個對日作戰(zhàn)的主要盟國均未參加該“和約”,中國政府也從來不承認該“和約”的法律效力。而且《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書》及中國政府光復臺灣的主權宣示,前后相繼,一脈相承。因此,“臺灣地位未定論”根本沒有立論的法理空間。陳水扁企圖把自己的訴求建立在一個無法成立的理由上,無異于沙灘筑樓!
其次,陳水扁此番訴訟鬧劇的直接案由是狀告奧巴馬和美國政府“不作為”,沒有履行“占領臺灣的義務”。那什么是“占領”?美國有所謂“占領臺灣的義務”嗎?
關于占領的國際法規(guī)則,最早出現(xiàn)在1907年的《海牙章程》中。該章程第42條規(guī)定:“領土如實際上被置于敵軍當局的權力之下,即被視為被占領的領土?!薄秺W本海國際法》也指出,只有當“合法的主權者被阻止不能行使它的權力,而占領者既能行使它的權力,而且實際上也在該地區(qū)建立了一種行政管理”時,占領方才成立。然而,就臺灣從來沒有置于美國的實際權力之下,美國也從未試圖對臺灣實施任何形式的行政管理,何來美國“占領”臺灣之說?!又何談所謂“占領義務”和“不盡義務”之責?
陳水扁聲稱,二戰(zhàn)期間攻打臺澎金馬的軍事行動都是美軍獨立所為,并想當然得出結論“美國是臺灣的征服者,擁有占領權”。世人皆知,二戰(zhàn)時中美乃是盟國,彼此之間自有分工協(xié)作,主攻方向差異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更何況臺澎金馬中國人民的抗日烽火一刻未曾停息,因此美軍獨立進攻說也實在難以成立。
退一萬步說,即使陳水扁不在臺灣,而真是身處美國某個占領地,美國的軍事法庭就會管他嗎?答案也是否定的。根據(jù)國際法,占領國對被占領土的司法管轄權是有限的,僅限于違反其有關特別規(guī)定,危害占領國安全與利益的案件。像陳水扁所涉之貪污、受賄、偽造文書、洗錢等,均屬一般性犯罪,根本不屬于占領國司法管轄的范圍。
在這場隔海告洋狀的鬧劇中,陳水扁為一己脫罪之私,不僅自貶為“前任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總統(tǒng)”,而且恣意將臺灣矮化為美國“占領地”,真可謂奴才嘴臉暴露無遺!陳水扁僅詐領、侵占所謂“國務機要費”就逾1.4億新臺幣,以國際公認的司法標準,可以肯定,他在哪里受審都不可能逃脫懲罰。陳水扁不過是妄圖以政治干擾司法,用國際影響島內,混淆視聽、轉移焦點罷了?!?(作者均是北京法學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