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珍
摘要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過程,就是各個社會成員通過符號產(chǎn)生互動和理解,恰當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以此來融入社會。這樣的和諧才具有它的內(nèi)在的持續(xù)性和生命力,也是和諧社會的根本宗旨。
關鍵詞符號 符號互動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20-02
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著許多方面。當前對和諧社會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角度出發(fā),有利于我們對整個社會形成一個總體性的認識,但其研究實質(zhì)上是一種靜態(tài)的研究,并沒有對和諧進行深入的展開,對于社會的形成、進化和發(fā)展機制以及社會中個人的生存方式的理解是蒼白無力的。本文是從一個社會學的符號互動論的角度出發(fā),從四個方面加以闡釋,力圖構(gòu)建一幅符號互動論視野下和諧社會的畫面。
一、符號互動理論與和諧社會的相關性分析
在符號互動理論產(chǎn)生之前,社會學理論大致經(jīng)歷了以孔德、迪爾凱姆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和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人文主義兩大思想傳統(tǒng)。從這兩種傳統(tǒng)的理論傾向來看,要么是只見社會不見人,要么是只見人不見社會。而符號互動理論認為:社會是在個人的不斷互動過程中改變,這個過程是個體采取有意義的符號進行內(nèi)心對話,同時把社會情景納入主觀的釋義中,個人與社會是處于相互建構(gòu)的過程之中。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研究和諧社會的本質(zhì),必然是研究個體與他人、泛化的他人和社會通過符號進行互動的過程。
(一)“符號”概念與“和諧社會”概念相關
符號互動論中“符號”,是當“動作”或“手勢”伴隨有一種引起確定反應的意向,并且當該“動作”不但引起對方的某種反應,而且也引起自己相同的反應時,“有意義的”對話才會出現(xiàn)。動作被賦予了意義,手勢就變成為符號。符號的互動正是人類社會行為的本質(zhì)特點,透過符號的交流,我們雙方都能為對方易地設想,符號標志著社會經(jīng)驗所達到的共識。從廣義上而言,符號不僅是個體之間的動作、言語,可以是一個群體內(nèi)部的文化精神,也可以是整個社會主流思想的凝結(jié)——社會口號、制度、規(guī)范。
“和諧社會”概念本身也是一種符號,和諧社會的內(nèi)涵可以簡單化為“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實守信,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今往來,人們一直在追求社會的安定、平等、和諧?,F(xiàn)在我們國家之所以如此明確著重的提出,是因為我們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和諧的因素越來越多,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無論是政治、經(jīng)濟還是文化領域,都有了“和諧”的訴求,和諧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符號。
(二)“符號互動”和“和諧社會”內(nèi)涵相關
符號互動論認為,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社會是人與人互動的延伸。和諧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把滿足人的最大需求、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的”與符號互動論不謀而合。符號互動包括三方面的含義:首先人必須通過符號與他人對話;其次,在個人和社會的互動過程中,社會既非一套現(xiàn)成的標準和模式而強使個人接納,個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主體可以把一切變成符號,從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選擇、組合、排演;最后,個體依賴自我的認識能力,從“泛化的他人”(即:個體所屬有組織的共同體或社會群體社會態(tài)度)的態(tài)度出發(fā)來評價自身。
由此可見,和諧社會的和諧最終要落腳到人與人的和諧,和諧社會所倡導的觀念和理念都外化為一種符號,比如我們看一場籃球賽, 一方面,場上隊員的每一個動作都以“泛化的他人”為標準,如果對這個標準理解得越是透徹,則隊員比賽中的配合越是默契;另一方面,隊員不管場上表現(xiàn)得怎么樣,被換下場是他們都會和隊友逐一擊拳,沒有過多的語言,但大家都明白,這是一個隊伍團結(jié)有凝聚力的一種體現(xiàn)。對社會來說,人們也需要一種符號,當這個符號出現(xiàn)時,不必去詳細的闡釋,大家都明白該怎么去做,因此在和諧社會中人是自發(fā)、自覺、有序和有效率的。
(三)和諧個人與和諧社會的契合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自然地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quán)利、義務的規(guī)范與行為模式,是人們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構(gòu)成了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社會角色”總是存在于相對其他角色的關系之中,是個人與社會的結(jié)合點,也是社會關系網(wǎng)絡上最小的紐結(jié),它本質(zhì)上反映了一種社會關系。
和諧個人要求個人所扮演的角色與自身條件相一致,也就是說角色的扮演是在個人自身承受力和能力的范圍之內(nèi)。人有時候需要扮演多種角色,我們稱為角色群,如一個男人在 家是父親、丈夫,在外面則可能是經(jīng)理或者某個宗教的信徒,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各個角色之間的關系,使個人的角色和諧一致,符合社會對這個角色的期望。
社會和諧就是社會角色的和諧,在這樣的社會中,社會成員在機會面前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獲取社會角色的可能,特別是標志社會地位的角色。
二、符號互動視野下的和諧社會建設
在當代社會學界,符號互動論被認為是最大的、影響力最強的一個理論,它有助于對社會真實本質(zhì)的認知與描述,可用來詮釋習得的控制符號、理念及確定性的相關能力。
(一)符號的傳播功能
符號是人與人互動的基礎,那么要借助傳媒構(gòu)建和形成為人們所認可的符號。首先,大眾傳播要想通過對“角色”的作用在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中有所作為。對于角色,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詮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注解。角色的互動性,決定了無論是角色還是角色的扮演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其次,以人為本?!疤斓刂?人為貴”,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本質(zhì)屬性,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diào)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最后,對社會主流思想予以簡化的解釋,成為一種標志性的文化。
(二)符號是外顯化的社會文化
符號是一種文化和規(guī)范的外顯形式。費孝通曾說“每個人生在世上,其實如同一場旅行,須投宿到旅店里,而旅店里的旅客須知是先在的?!睆倪@意義上來講,符號具有外在性和先在性,人們需要學習和內(nèi)化,這為個人以后進入社會生活、扮演社會角色打下了基礎。但這并不是說人就是由外在的符號決定,社會是不斷變化,人也是變化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如我們國家戰(zhàn)爭時期的符號就是“革命”和“斗爭”,建國后就是“建設”和“發(fā)展”,而現(xiàn)在是“和諧”。所以一個和諧的社會必然會有恰當?shù)姆?這個符號會適時地調(diào)整,符號有它的延續(xù)性和變革性,那么一個和諧的社會所產(chǎn)生的符號是與時俱進的。
(三)個體參與社會的途徑——承擔社會角色
人是通過承擔角色嵌入社會的 ,而角色不是社會直接賦予的,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中,社會角色才能具體落實到個人身上。由于社會分工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社會角色,個體如果不參與社會分工,不承擔社會角色,那么個體在社會中就是沒有位置的,缺失了與其他社會成員發(fā)生互動的自我根基。所以說個體的互動不僅反應了個體社會關系、社會位置的互動,同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互動。
我國進行市場經(jīng)濟改革以后,這個過程中人們遭受了轉(zhuǎn)型的陣痛。尤其是國有企業(yè)改革中,一大批職工被迫走向社會,自謀生路的角色轉(zhuǎn)化使得人們心理上失去歸屬感,在經(jīng)濟上有的甚至成為全社會的弱勢群體。對于此類現(xiàn)象,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 “強調(diào)恢復行會,建立不同的職業(yè)組織,使個人命運與集體組織聯(lián)系起來?!痹谶@些組織中,每個人可以通過自己承擔的角色尋求歸屬感和成就感。
三、“和而不同的社會”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
美國社會學家米德提出了人類社會組織基礎的原則,這就是“包括他人參與在內(nèi)的交流原則”,即他人在自我中出現(xiàn),他人參與自我,通過他人而達到自我意識。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人之所以為人的途徑就是交流。
和諧的社會是指人們在社會的行動中都有權(quán)利追求自我的最大幸福,同時又不對他人權(quán)力造成侵害,這實際上是人類文明達到的一個高度,利益一致、觀念和諧、歸屬感、凝聚感空前加強,但“和諧社會”不是整齊劃一的相同的社會,應是“和而不同”的社會。在和諧社會中,“同”的地方在于社會的基本規(guī)范和社會所倡導的價值體系相同,在迪爾凱姆稱之為集體意識,我們把這樣的符號定義為“大符號”。“不同”的是人們在此基礎上表現(xiàn)方式的不同,尊重事實的多樣性和選擇的異質(zhì)性,和諧社會必定以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為前提,努力追求讓不同個體、不同群體根據(jù)自身條件,充分發(fā)揮所長,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和目標,我們稱之為“小符號”。社會的和諧是在“不同”基礎上的“同”,個體目標和整體目標的兼容和互補,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經(jīng)濟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共同所在。
四、“和諧社會”中社會沖突的實質(zhì)及消解
(一)社會沖突的本質(zhì)
在符號互動論看來,社會沖突的本質(zhì)是“符號”的不認同,符號互動過程的不流暢,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原因引起的:
1.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屬于人類的精神領域,是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是非、善惡和重要性的看法和評價;在社會主體的互動過程中,不同的價值觀念之間相互接觸、交鋒和碰撞,會引起價值觀念之間的排斥與斗爭,從而引起存在價值觀念差異的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沖突行為。
2.社會誤解
所謂社會誤解,是指人們在社會互動中因利益、認識、情感、態(tài)度的不同而發(fā)生的雙方或多方關系中的相互理解偏差。社會誤解在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社會理解,但它是一種不恰當?shù)睦斫?或者說是沒有真正溝通的理解。在一個價值體系單一、觀念和行為取向一致化的封閉社會中,社會誤解的發(fā)生率較低;而在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行為取向多樣化的開放社會中,社會誤解的發(fā)生率就比較高。社會誤解不僅存在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的互動中,有時也存在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國際互動中;有的是單向誤解,有的是雙向誤解,還有的是連環(huán)性的多向誤解。社會誤解是一種具有危害性的認識偏差和行為傾向,它的存在往往是引起社會沖突的重要原因。
(二)社會沖突的消解
根據(jù)我國目前社會發(fā)展的實際而言,社會沖突的徹底消除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存在著競爭,有競爭就存在利益的沖突,并且人的不完善情況也伴隨其中,違法犯罪者與遵紀守法者的利益也存在著沖突。因此我們談的是社會沖突的消解,指的是通過符號建設和符號互動把社會沖突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圍、最低程度。
1.建設社會符號
不管是價值觀念的差異還是社會誤解,都源于一種社會大符號的不統(tǒng)一和符號互動過程的不通暢,因此也就給和諧社會賦予了符號建設的任務。大符號方面,我們需要結(jié)合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性格做好“和諧社會”的宣傳,比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八榮八恥;小符號方面,需要結(jié)合社會群體的不同的情況創(chuàng)建特色文化、團隊精神,如企業(yè)文化、城市文化。
2.促進社會互動
建設了社會符號還需進一步把這些符號應用于社會過程之中,即借助互動的傳播功能把社會符號逐漸推廣出去,促進人際之間、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加強對社會符號的認同。人們?nèi)粘I钍欠柣舆M行的基礎,在互動中相互了解,在互動中進行自我超越,形成凝聚力,消解誤解與不和諧因素,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過程,人際關系逐漸和諧,社會誤解必然消除,文化層面上既有社會主流思想的引導又有在此前提下的多元化,不失統(tǒng)一也不乏活力,那么人們在有差異的基礎上必然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真正以人為主體的和諧社會也將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法]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美]喬治·赫伯特·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5]王冬云.主體道德人格塑造與和諧社會構(gòu)建的關系研究.理論界.2007(1).
[6]朱力.對“和諧社會”的社會學解讀.社會學研究.2005(1).
[7]謝春艷.心理和諧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內(nèi)在要求.湖北社會科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