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再論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

      2009-09-29 08:16強以華
      道德與文明 2009年4期
      關鍵詞:倫理學倫理利益

      [摘要]在關于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的討論中,那種“集‘基本價值觀,和‘程序共識論,于一體”的應用倫理學觀應是其中最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們進一步討論的基礎。它其實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平臺”與“兩個端點”,但它并沒有真正掌握具體領域具體問題這一“端點”的本質(zhì)特征,因而沒能真正理解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廣義倫理學應該是應用倫理學協(xié)商對話的共同基礎。由此出發(fā),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就學科而言,它不僅涉及倫理學,也要涉及其他領域的專門學科;就其任務而言,它既要確保具體行為符合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又要顧及其他具體領域的正當利益訴求;就其方法而言,它采取的是“程序共識的方法;就其結(jié)果而言,它具有“倫理妥協(xié)”的特征。

      [關鍵詞]廣義倫理學狹義倫理學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

      [中圖分類號]B8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4-0028-05

      中國倫理學界關于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的討論似乎已經(jīng)告一段落,然而在我看來,關于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的討論依然有待深入。本文試圖在回顧與評價已有觀點的基礎上,重新闡釋應用倫理學的應有含義,指出這一含義更為深厚的社會基礎,并且由此進一步追問倫理學(一般倫理學)自身的“倫理”基礎。

      一、應用倫理學的學科討論

      毫無疑問,中國關于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的討論,取得了十分豐碩的成果。陳澤環(huán)在《基本價值觀還是程序方法論》的文章中認為,在討論中有三種觀點因其處于領先水平而有代表性,即以江暢為代表的“基本價值觀論”,以甘紹平為代表的“程序共識論”和以廖申白為代表的“原則應用模式”。所謂“基本價值觀論”,就是認為應用倫理學是(哲學以及)理論倫理學在各種具體領域中的應用。所謂“程序共識論”,就是認為應用倫理學是一門不同于傳統(tǒng)理論倫理學的全新學科,它的“任務在于分析現(xiàn)實社會中不同分支領域里出現(xiàn)的重大問題的倫理維度,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建構(gòu)為這些問題所引發(fā)的道德悖論的解決創(chuàng)造一種對話的平臺,從而為贏得相應的社會共識提供倫理上的支持”。所謂“原則應用模式”是相對于“理論應用模式”而言的,即它像“基本價值觀論”一樣,認為應用倫理學是理論倫理學在各種具體領域中的應用,但它又與“基本價值觀論”不一樣,認為這種應用不應該是簡單的“理論應用模式”……它比理論應用模式的應用倫理學更適合于合理多元主義的倫理學對話背景,陳澤環(huán)對于上述三種觀點的歸納十分精到。不過,在我看來,“原則應用模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分別歸入其他兩種觀點,因為它一方面可以被看成是“弱化”了的“基本價值觀論”,即它雖不主張基本的價值觀的“理論應用”,但卻依然主張各種理論倫理學觀點的共同應用,并把通過協(xié)商而產(chǎn)生的“實踐的共同結(jié)論”作為解決實際的倫理紛爭的原則、準則;另一方面,它則可以被看成是“強化”了的“程序共識論”,即它雖不主張純粹形式的“程序共識論”而主張應用倫理學的實質(zhì)規(guī)范性,但它仍把那些“持久影響人類心靈的不同的健全倫理學傳統(tǒng)”放在一個協(xié)商的平臺上加以應用,以便尋求“實踐的共同結(jié)論”?;蛟S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陳澤環(huán)在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時,主要依據(jù)的是前面兩種觀點。在他看來,有關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的爭論,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應用倫理學究竟是一種“價值觀”還是一種“方法論”。

      對于“基本價值觀論”,陳澤環(huán)認為這一觀點正確地把握住了“哲學、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所蘊涵的基本價值觀意義”,但對以下問題卻認識不足:“當代道德生活的復雜化而導致的應用倫理學的多學科交叉性質(zhì)、對于道德生活民主化而導致的主體間商談程序作為應用倫理學論證基礎的意義、對于道德生活全球化而要求的尊重和寬容作為應用倫理學基本規(guī)范的重要性等?!边@就是說,上述觀點正確地堅持了應用倫理學之基本價值觀的性質(zhì),但卻缺乏程序方法的維度。然而,在我看來,如果第一種觀點不與“程序共識論”聯(lián)系起來,亦即僅僅堅持第一種觀點,那么,它的缺陷可能嚴重得多,因為它在提出問題的同時已經(jīng)消解了問題。早在亞里士多德提出倫理學并為學科進行分類的時候,倫理學就被歸結(jié)為實踐科學,作為實踐學科,它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一定包含了在各種具體領域中的應用。既然(理論)倫理學從來就在各種具體領域中進行應用,那么,假如說新產(chǎn)生的應用倫理學所強調(diào)的僅僅是這種應用,那么,無論這種應用(根據(jù)“基本價值觀論”的觀點)多么復雜或有“創(chuàng)造性”,它都沒有充足的理由構(gòu)成屬于當代社會的一門新興學科。假如“基本價值觀論”硬要重提一門新的應用倫理學,卻又將其等同于理論倫理學一直以來就在實行的“在各種具體領域中的應用”,那么顯然,它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就消解了所提出的問題。

      對于“程序共識論”,陳澤環(huán)認為這一觀點雖然拓展了研究的視野,有助于人們充分認識應用倫理學在當代哲學一倫理學理論創(chuàng)新和市場經(jīng)濟、公民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改變了傳統(tǒng)倫理學觀點中的權(quán)威主義,但是它卻“對應用倫理學的基本價值觀屬性認識不足,有把它和政治程序、法律規(guī)范直接等同起來的傾向”。這就是說,它突出了程序方法的性質(zhì),卻又對基本價值觀性質(zhì)重視不夠。我們認為,“程序共識論”正確反映了近代社會以來社會逐步民主化,以及當代社會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的事實。近代以來的民主潮流為“程序共識論”提供了可能性。因為一旦“法則不再來源于外部,而應該通過自我表現(xiàn)而產(chǎn)生”,那么,那種包括倫理學原則在內(nèi)的普遍原則(以及依據(jù)原則演繹出來的各種規(guī)范)就只能來自主體自身平等的協(xié)商對話,而再也不能來自外部世界的邏各斯(法則、命運、上帝意志)。當代以來的社會倫理問題的復雜化和倫理主體價值傾向的多元化則為“程序共識論”提供了必要性。因為對于那些高度復雜的社會倫理問題來說,價值觀各不相同的倫理主體已經(jīng)無法通過簡單的道德演繹達成共識,他們所需要的是公平的程序平臺,以及在這一程序平臺上的平等的協(xié)商對話。不過,正如陳澤環(huán)所說,過分注重應用倫理學的形式程序方法特征而忽視它的實質(zhì)規(guī)范顯然有所偏頗。

      我們承認陳澤環(huán)的應用倫理學觀是應用倫理學學科討論中的最為重要的成果,但是這種集“基本價值觀”和“程序共識論”于一體的新的應用倫理學觀,確實揭示了應用倫理學這一學科的本質(zhì)嗎?

      二、應用倫理學的另一端點

      假如我們對陳澤環(huán)的應用倫理學觀理解不錯的話,那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平臺、兩個端點”?!耙粋€平臺”即相關各方從事協(xié)商對話的公平的程序平臺;“兩個端點”:其一,體現(xiàn)基本價值觀(或許最好是“某些持久共存的健全倫理學體系間的重要的共同點”)的倫理學;其二,倫理學需要處理(評價、選擇等)的具體領域的具體問題。有了“一個平臺、兩個端點”,我們就能在公平的程序平臺上,立

      足于基本價值觀,通過平等的協(xié)商對話,最終對于具體領域的具體問題形成倫理共識。我們認為,假如要把應用倫理學的產(chǎn)生看成是實屬必要的情況,那么,我們不僅要把“程序共識”作為方法論引入倫理學,不僅要繼續(xù)堅持基本價值觀的一端,而且還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理解程序平臺上的另外一端——當代社會的具體領域,以及具體領域中的具體問題。不錯,包括“基本價值觀論”在內(nèi)的所有應用倫理學觀點,都強調(diào)了當代社會具體領域具體問題的“復雜性”,甚至“重大性”、“緊迫性”和“悖論性”,特別是程序共識論者更為深刻地認識到了具體領域具體問題的當代特性,因而談到了各種具體領域的專業(yè)性問題,談到了應用倫理學的學科交叉問題,甚至十分正確地認為倫理委員會中應該包含倫理學家之外的其他領域的專家,但是我們認為,所有這些觀點都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當代社會具體領域(及其具體問題)的本質(zhì)特征。然而,理解具體領域(及其具體問題)的本質(zhì)特征卻是正確理解應用倫理學學科性質(zhì)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來重新理解具體領域(及其具體問題),以便把握它們的本質(zhì)特征,從而進一步把握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甚至把握倫理學(一般倫理學)自身的“倫理”基礎。

      我們認為,在當代社會中,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隨著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多樣化,以及隨著現(xiàn)代技術(shù)(例如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手段的廣泛應用,各種不同的社會領域的劃分不僅在廣度上不斷拓展,而且在深度上不斷延伸,最終(尤其是經(jīng)濟、政治、科技、生態(tài)等重要的社會領域)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規(guī)模極其龐大、組織極其復雜,并且內(nèi)部存在著重重疊疊的子系統(tǒng)的“自組織”系統(tǒng)。這些作為自組織系統(tǒng)的具體領域,具有三個十分重要的特征。其一,它們有著十分獨立的自我利益訴求。其實,社會中各種不同的領域一旦產(chǎn)生,就已具有了自我利益的訴求,但是在當代社會之前,亦即在具體領域成為自組織系統(tǒng)之前,由于各種社會領域之間功能界限的模糊,它們的自我利益訴求往往被模糊地歸并于通過政治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整體功能之中。只有具體領域成為社會自組織系統(tǒng)之后,它們才明確表現(xiàn)出十分獨立的自我利益訴求。其二,它們的利益訴求同時具有三種特性。具體地說,這些自組織系統(tǒng)的利益訴求具有重大性、正當性與矛盾性三種特性。而所謂矛盾性,指的是兩種正當利益之間的矛盾,即某一具體領域的正當利益與其他領域(特別是倫理領域)的正當利益(倫理學的“利益”指倫理學之“一切行為都要合乎道德”的正當要求)之間的矛盾。上述特性在當代社會(亦即具體領域成為自組織系統(tǒng))之前也已存在,只是到了當代社會(具體領域成為自組織系統(tǒng))之后,這些特性才更加突出,并且更加明顯。其三,它們有著十分特殊的“專業(yè)”進入路徑。對于那些作為自組織系統(tǒng)的具體領域(及其具體問題),特殊的專業(yè)知識已經(jīng)成為能夠進入其中的必要條件,如果缺乏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往往會因錯誤認知而對它們作出錯誤的道德判斷。上述三個重要特征相互交融,增加了對于具體領域中的具體問題作出道德判斷的重要性和復雜性:既然具體領域有著十分獨立、重大并且正當?shù)淖晕依嬖V求,那么,我們在對其進行道德判斷時就必須小心謹慎,不能由于認知錯誤而傷害它之重大并且正當?shù)睦嬖V求;同時,專業(yè)的進入路徑又增加了倫理學家對于相關問題的認識難度,甚至促使他們非得求助于專業(yè)人士才能對相關問題進行正確的認知,否則,他們就有可能由于錯誤的認知而作出錯誤的道德判斷,進而在具體領域的重大問題上傷及這些領域的正當利益訴求;尤其是具體領域之獨立、重大和正當?shù)睦嬖V求又有可能與其他領域之正當?shù)睦嬖V求發(fā)生矛盾,因而我們不僅要對具體領域的專業(yè)問題進行正確認知,而且還要在兩種正當利益訴求之間進行權(quán)衡,不能僅僅為了一方(尤其是倫理學一方)的利益而完全忽視、甚至損害其他具體領域的正當利益。

      既然當代社會中的具體領域(以及具體領域中的具體問題)具有上述本質(zhì)特征,那么,在應用倫理學中,倫理學家就不能是關于相關問題之道德判斷的唯一裁判,他們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學科利益而拿著“倫理戒刀”進行“道德”或“不道德”的簡單裁剪,否則,他們就有可能作出基于錯誤認知的錯誤道德判斷,不僅可能損害其他具體領域的正當并且重大的利益訴求,甚至可能損害倫理學自身的利益訴求。因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jié)論,應用倫理學至少應該是這樣一門學科:它要根據(jù)公平的程序設計出對話平臺,讓倫理學家與其他領域的專家為了各自的利益訴求在上面進行平等的協(xié)商對話,并且通過平等的協(xié)商對話達成倫理共識。這里,平臺的一端是倫理學家,他們懂得倫理原則、倫理規(guī)范和倫理學的利益訴求(他們之間也會因不同的原則和規(guī)范進行協(xié)商對話);而平臺的另一端則是其他領域的專家,他們有著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自己領域的利益訴求(他們之間也會因科學觀點的不同進行協(xié)商對話);而應用倫理學之公平的程序平臺就是他們進行協(xié)商對話以產(chǎn)生倫理共識的場所。

      問題在于,既然倫理學家與其他領域的專家分別成了對話的兩端,那么,我們就不能以倫理學的“一端”作為他們協(xié)商對話和達成共識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基礎。

      三、應用倫理學的對話基礎

      若從倫理學(家)與其他領域(專家)基于綜合考慮各方利益訴求而平等對話的角度理解應用倫理學,那么,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應用倫理學其實有著更為深厚的社會基礎,甚至進一步使我們發(fā)現(xiàn)倫理學(一般倫理學)自身的“倫理”基礎。

      毫無疑問,“人類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是人類組成社會的根本目的;同時,人類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亦即“人類的美好生活”)總是存在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為此人類便把社會劃分成不同的領域(例如經(jīng)濟、政治、倫理、宗教、軍事等),每一領域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某個方面的需要。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社會是一個大系統(tǒng),它的目的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社會中的各種領域是社會大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它們的目的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fā)展之不同方面的需要”。既然人類組成社會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那么,人類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的最終判斷標準就不應是外在的“邏各斯”或內(nèi)在的“人類法”,而應看它是否有利于人類的美好生活。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兩種倫理學:一種是廣義的倫理學,它不是諸多學科(經(jīng)濟、政治等)中的一個學科,而是超越所有具體學科并且給予所有具體學科以價值定位的基本學科,在它看來,凡是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行為就是合乎道德的行為,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倫理活動,還是經(jīng)濟活動、政治活動、軍事活動、科技活動、乃至藝術(shù)活動等,只要它有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那么它就是合乎道德因而具有倫理價值的活動;另外一種是狹義的倫理學,它是諸多學科(政治、經(jīng)濟等)中的一個學科,作為諸多學科中的一個學科,雖然它具有更為綜合的

      性質(zhì),但是它卻僅需考慮自身的“利益”訴求,只從自身的道德原則出發(fā)去判斷具體領域中的各種行為的道德意義而無需顧及這些領域的“利益”訴求,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倫理活動才有倫理價值,其他活動并不具有倫理價值(除非某種領域的活動正好與某種倫理學的倫理原則相互一致)。傳統(tǒng)的理論倫理學其實都是狹義的倫理學。我們認為,廣義倫理學應是狹義倫理學的“倫理”基礎,也就是說,狹義倫理學的倫理原則自身的道德性還需(像其他學科一樣)接受廣義倫理學的辯護。

      兩種倫理學的狀況與社會分為大系統(tǒng)和小系統(tǒng),以及大小系統(tǒng)各有自己服務于人類美好生活的目的相應。換句話說,與大系統(tǒng)及其目的相關,我們需要廣義的倫理學;而與小系統(tǒng)及其目的相關,我們需要狹義的倫理學(服務于人類美好生活之德性方面)。但是社會大小系統(tǒng)的目的之間的關系并不簡單,它們又導致了兩種倫理學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社會大系統(tǒng)的目的是“總目的”,而社會子系統(tǒng)的目的是圍繞總目的而展開的“分目的”??偰康氖且患壞康?,分目的是二級目的,或者說是實現(xiàn)一級目的的手段。乍看起來,由于分目的是實現(xiàn)總目的手段,因而各種分目的之間,以及所有的分目的和總目的之間必然高度一致。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各種分目的之間,以及每一分目的與總目的之間,既有相互一致的情況,也有相互沖突的情況。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在于:在每一子系統(tǒng)中,都由具體的人或組織去實現(xiàn)二級目的,而這些具體的人或組織又都帶著自己的具體目的(例如薪酬、事業(yè)等),他(它)們一般無需或者不愿考慮更為宏大的一級目的,這樣,他(它)們就十分容易把二級目的(手段)當作最終目的,甚至把自己的具體目的(客觀上通常與二級目的保持一致,因而客觀上也能幫助實現(xiàn)二級目的)作為最終目的。一旦把行業(yè)領域(包括具體的個人或組織)的目的視為最終目的,那么,就有可能與其他行業(yè)領域的二級目的發(fā)生矛盾,乃至與一級目的發(fā)生矛盾。

      上述分析告訴我們,具體領域的利益訴求確實屬于重大、正當?shù)睦嬖V求,并且可能與其他領域的正當利益訴求發(fā)生矛盾。然而,由于傳統(tǒng)社會的“簡單性”,所有這些情況在傳統(tǒng)社會中并沒有充分展示出來。這就是說,在傳統(tǒng)社會中,社會領域還沒有得到充分劃分,不同領域功能的界限也還十分模糊,領域的相對合一導致了規(guī)范的相對合一,因此,具體領域之利益的重大性、正當性和矛盾性也還沒有充分展開的條件。這種情況導致了廣義倫理學和狹義倫理學之間的“學科錯位”(盡管它們之間也確實存在著相互滲透),即把狹義倫理學這一學科的“綜合性質(zhì)”完全等同于廣義倫理學,從而使它成為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形而上學。這樣一來,人類(在任何具體領域中)的一切行為只有符合(狹義的)倫理學原則才有道德意義,它們的倫理價值必須得到倫理學原則的辯護,而倫理學原則自身則“先天”(源自自然法或人類法)具有倫理價值?,F(xiàn)在,既然應用倫理學強調(diào)倫理學家與其他領域?qū)<抑g平等的協(xié)商對話,并且雙方的利益都有倫理價值,那么,只有廣義的倫理學才能成為雙方協(xié)商對話的共同基礎。換句話說,只有廣義的倫理學才能成為應用倫理學之更為廣闊的“倫理”基礎,從而使應用倫理學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下服務于人類的美好生活。

      四、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

      一旦我們對于應用倫理學作出上述理解,那么,應用倫理學的學科性質(zhì)就會產(chǎn)生全新的變化,具體來說,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就學科而言,傳統(tǒng)的理論倫理學就是倫理學,它把所涉問題完全納入到倫理學的“一個學科”的視野之下,倫理學家成為唯一的“法官”,倫理學的原則和規(guī)范成為道德判斷的唯一標準;應用倫理學則不同,在廣義倫理學的大背景下,它不僅涉及倫理學,也要涉及其他領域的專門科學,它不僅要有倫理學的視野,也還需要其他領域的學科視野,倫理學家不是唯一的“法官”,他們必須與其他領域的專家進行平等對話,倫理學的原則和規(guī)范對于相關問題的倫理裁決,不能毫無條件地犧牲其他領域的“利益”訴求。

      第二,就任務而言,傳統(tǒng)理論倫理學的目標就是一個,即判斷具體行為是否符合倫理學的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而應用倫理學的目標應是兩個,即它一方面要確保具體行為符合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另一方面,它也要顧及其他具體領域的正當?shù)睦嬖V求,換句話說,當行為的沖突雙方(倫理學的倫理要求和具體領域的利益訴求)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時,它在解決雙方的沖突時,一般不能以無條件地犧牲其中一方為條件,而應在廣義倫理學的基礎上兼顧雙方的合理要求,確保具體領域能夠在合乎道德的前提下更好地發(fā)展,從而服務于人類的美好生活。

      第三,就方法而言,傳統(tǒng)理論倫理學采用的主要是演繹的方法,即用倫理學的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對具體行為進行簡單的裁決,雖然它也會碰到倫理悖論,但那屬于偶然現(xiàn)象;應用倫理學采用的則是“程序共識”的方法。在我們的理解中,“程序共識”的方法有些類似于羅爾斯的“反思平衡”。正是由于這一方法,才能解決當代社會中的那些滲透了多元價值趨向的應用倫理學所面對的復雜問題,并使這種解決的結(jié)果具有“倫理妥協(xié)”的特征。

      第四,就結(jié)果而言,傳統(tǒng)理論倫理學通常會對所涉問題作出“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斷,因而具有剛性特征;應用倫理學則常常會對具體行為作出“亦此亦彼”的道德判斷,因而具有妥協(xié)特征,即具有“倫理妥協(xié)”的特征。換句話說,傳統(tǒng)理論倫理學由于只有倫理學一個視野,因而它無須顧及其他學科的利益訴求,對它來說,只有一個利益,那就是倫理學的利益,因而它只需權(quán)衡一個行為是否合乎道德,除此之外,它無須考慮更多。而在應用倫理學中,由于在倫理學之外還有一個或多個專門領域的視野,除了倫理學的利益訴求之外,還有其他領域的利益訴求,因此,它就必須兼顧不同參與方的利益,不能簡單地為了保護一方的利益而全部犧牲另外一方或者多方的利益,而只能在各種正當利益之間進行權(quán)衡,尋求一種各方利益都部分實現(xiàn)又部分犧牲的妥協(xié)。由于這種妥協(xié)是一種有利于各方利益又不完全損害他方利益的最佳選擇,并且是各方能夠形成共識的基礎,所以我們將其稱為“倫理妥協(xié)”。

      應用倫理學的這一學科性質(zhì),正如瑞士倫理學家蘭茨(Groan Lantz)所認為的,應用倫理學應該是一種整體的而非還原的倫理學,因而它不是狹窄的(例如像功利主義那樣只會盯住功利)而是寬闊的(使倫理學立足于寬廣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不是膚淺的(把所考慮的問題從整體環(huán)境中抽象出來孤立地對待)而是深刻的(把所考慮的問題置于具體的人類環(huán)境和長期的遠景之中),不是薄的(集中于“對”、“錯”這些簡單的概念,因而具有“黑的”、“白的”的特征)而是厚的(例如在醫(yī)學倫理中,集中于健康、常態(tài)、關懷、家庭等概念)[5]。因此,倫理學家不是道德警察而是良師益友(mentor),這樣的良師益友要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道德愿景。

      (作者:強以華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62)

      猜你喜歡
      倫理學倫理利益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開拓·前沿·創(chuàng)新與學科建設——簡評《中醫(yī)生命倫理學》
      “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利益鏈與新壟斷
      醫(yī)改莫忘構(gòu)建倫理新機制
      “蟻族現(xiàn)象”的倫理學思考
      清新县| 宣汉县| 容城县| 四平市| 宁德市| 铁岭市| 报价| 福安市| 广东省| 永城市| 科尔| 吕梁市| 广南县| 柘荣县| 兰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类乌齐县| 宁城县| 灵山县| 山阳县| 深泽县| 五莲县| 江油市| 石林| 清苑县| 通化市| 浮梁县| 京山县| 青龙| 建平县| 白山市| 开原市| 嘉义县| 大兴区| 乌兰县| 开阳县| 达日县| 革吉县| 南澳县| 龙游县| 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