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陸企「新大陸」赴臺投資獲批、大陸南航首家臺灣分公司開張、「莫拉克」襲臺引發(fā)兩岸三地賑災熱流、臺商抱團回臺上市、海貿三團攜9億美元采購大單抵臺……
剛剛過去的8月,大陸與臺灣之間這灣淺淺的海峽,似乎顯得格外熱絡。8月16日,兩岸逾千名游泳好手從金門料羅灣飛奔下水橫渡廈金海峽,熱鬧的體育聯誼比賽被冠以「書寫歷史」的意義,就是因為這里曾是不可逾越的禁地。30年前,相似的地點和距離,一個叫林正義的金門駐軍連長,夜泅約2公里游奔大陸,一夜間,投筆從戎的楷模成為「失蹤義士」和「叛逃通緝犯」。30年后,更名為林毅夫的他,也經歷了博士、教授、國家智庫主任直至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的角色變換,唯一不變的,是他對臺灣父母祖靈的牽掛和受阻不能返臺的無奈。林案是兩岸關系丕變下的大吊詭,30年來,「吃案」、「既成犯」、「繼續(xù)犯」的爭論一直不斷。臺灣監(jiān)察機關7月23日二提糾正案,讓此追訴事件再度受到矚目。而厘清復雜案情脈絡,揭秘深隱的政治法律角力,正是本期「封面人物」的主旨。
「30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敵我禁地」已然變成今天的「友誼賽場」,兩岸的融合仍在繼續(xù)。在東莞臺商被臺灣證交所慷慨新政感召、掀起一波回臺上市熱潮后,「西進」還是「東歸」,再次成為臺商融資規(guī)劃的選擇題。本期「封面故事」主張,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命題。向東或朝西,正確的去向,來自于企業(yè)自身經營戰(zhàn)略的安排,及對兩岸資本市場特性的精準把握。隨著大陸資本市場的開放和兩岸金融合作的加速,外資登陸A股、CDR(大陸存托憑證)與TDR(臺灣存托憑證)的互動已并不遙遠,大融通就在眼前。
事實上,兩岸之間「東西雙向互動」的戲碼每天都在上演。陸資赴臺、「禁地」變「賽場」、兩岸資本市場互通,就連「莫拉克」引發(fā)的「兩岸有需要建立災難預警、災后重建等互助合作機制」的雙向共識,都是在構筑兩岸大融合的格局。
大融合需要大智慧。有了大智慧,林毅夫就不用再被多年的紛爭排斥在臺灣島外;臺商也不必為東、西融資取向而犯難;兩岸在大災當前也會更加彼此信任,不會再有所謂「大陸組合屋風波」之類的煩擾。
大智慧是民眾智慧,是企業(yè)家智慧,也是當局的智慧。一句話,相信中國人的智慧,能辦好中國人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