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軍
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呼聲此起彼伏。對此,IMF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和最大既得利益者美國也不得不正視,甚至作為西方陣營的法國也對IMF進行了公開而激烈的批評。當然,呼聲歸呼聲,批評歸批評。對IMF改革的成果不應寄望過殷,抱持太多的幻想。
首先,IMF尚不是全球中央銀行,先天缺乏調控全球經濟運行的能力。這是由其內在缺陷所決定的。具體表現是:IMF本身沒有貨幣發(fā)行權,不是全球貨幣供給的源頭,難以對全球貨幣供求失衡進行有效調控。眾所周知,IMF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會員國繳納的基金份額、借入資金和信托資金。它自身缺乏信用創(chuàng)造的能力。雖然1969年基于“美元荒”的現實,IMF創(chuàng)設了特別提款權(SDR),但SDR只是一種記賬單位,并不是真正意義上可以自由流通的貨幣。要一個沒有貨幣發(fā)行權的IMF有效調控全球貨幣供求,進而擔負起調控全球經濟運行的責任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事實上,當今世界只有美聯儲才是全球基礎貨幣供給的真正源頭。截至2009年6月底,全球按美元計價約為4.27萬億的美元外匯儲備中,美元儲備部分為2.68萬億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總額的62.8%。與之同時,美國國外負債高達28605億美元。其中中國購買美元國債7764億美元;日本7718億美元;英國2140億美元。中、日、英已成為美元國債的三大買主,它們已成為美國貨幣政策的直接操作對象了,全世界上也只有美國的貨幣政策操作完全國際化了。
其次,IMF領導體制存在內在缺陷。傳統(tǒng)上,IMF總裁由歐洲指派,世界銀行行長由美國人擔任。這種由歐美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缺乏發(fā)展中國家的聲音,不符合世界經濟發(fā)展變化的動態(tài)現實。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美歐經濟增長面臨衰退,而代表發(fā)展中國家的“金磚四國”正在迅速崛起。作為全球性國際金融機構,理應更多地反映發(fā)展中國家的聲音。
第三,IMF決策機制存在問題。IMF的所有決策須經85%的票數通過且投票權與基金份額直接掛鉤。美國的基金份額和投票權分別占17.09%和16.77%,歐盟為32.38%和31.98%。由此,美國在IMF決策中擁有一票否決權?;鸱蓊~與投票權掛鉤,淡化了IMF作為國際金融機構的色彩。從管理上看,IMF不像聯合國下屬的一個“為協調國際間的貨幣政策,加強貨幣合作而建立的政府間的金融機構”,更像以美國為董事長、歐盟為總經理的跨國股份有限公司。長期以來,IMF只是按照大股東美國的意志行事,實際上已淪為美國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工具。
另外,IMF缺乏及時預警能力和監(jiān)管能力。由于IMF尚不是全球中央銀行,領導體制存在內在缺陷、決策機制存在問題,決定了IMF缺乏應有的及時預警和監(jiān)管能力。它未能及時預警此次金融危機,與其近年監(jiān)督方向和重點偏離有關。新興市場在基金組織的份額長期低估、代表性不足則是基金組織治理結構不合理、監(jiān)督不公平、預警不及時的根源。
盡管迫于全球金融危機壓力,美國同意并倡導讓出5%的IMF基金份額給發(fā)展中國家,但也只是對歐洲國家施加壓力,對自己所占的超過15%的基金份額和投票權只字不提。顯而易見,其目的依然是在維持美國自身在IMF的霸權地位?!ㄗ髡呤俏靼步煌ù髮W金融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