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介傳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語文教學必須突出重圍,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一、突破課堂,走向生活
生活中,人們每天都要用到語文,離開語文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語文教學要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必須突破課堂走向生活。
二、突破書本,走向?qū)嵺`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教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睂嵺`也告訴我們,學生要獲得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必須通過語文實踐,只有在實實在在的“做”的過程中所感悟與獲取的語文能力才是他們終生受益的財富。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突破書本,走向?qū)嵺`。首先,要給學生實踐提供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其次,要結合社會現(xiàn)實與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使活動對學生既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又有較強的吸引力,確保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三、突破單一,走向綜合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這樣的文章閱讀起來本應如沐春風,可是又有多少學生對這些文章愛不釋手呢?在他們眼里,這些課文都是字詞句段的拼湊,是一個個單一知識點的累加,這是語文教師的悲哀,更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語文教師應該突破單一的分析走向綜合的感受。具體說,要摒棄支離破碎的分析與講解,不要逼著學生去死背那些味同嚼蠟的意義或符號,而應通過各種渠道為學生多打開幾扇窗戶,引領學生去觸摸感受文章的精髓,領略文章的美妙。
四、突破共性,走向個性
有人認為,現(xiàn)階段,我們的教育是一種“見林不見木”的教育。意思是說,教育者眼里雖有“人”但沒有“個人”,在著力學生共性發(fā)展的同時,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個性發(fā)展對一個人來說,恰恰又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學中也存在著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全體學生按老師的要求做同樣的事,按同樣的步驟,采取同樣的方式去理解課文。有些教師雖然有差異教學的意識,但,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手“放”得不夠,未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體都有相對的優(yōu)勢智力領域,如有的孩子擅長用表演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長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則喜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在教學中,我們針對每個個體的智力特點,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個個體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總之,作為有志于教學改革的語文教師,應該樹立“突圍意識”,鼓起“突圍”的勇氣,用智慧與熱情將語文教學帶進嶄新的天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石橋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