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星辰
渝中區(qū)初三學生小敏在完成老師布置的命題作文——“你贊賞什么”時,居然寫出“我贊賞死亡……”家長看后,不禁嚇得哭起來:“寫這樣消極的作文。是不是兒子思想出了什么問題?”自從看了《重慶晨報》的這篇報道,一直以來想寫點什么,但遲遲沒能動筆。誠如許多人所說,一篇“贊賞死亡”的作文,的確讓人感到有些另類,但畢竟道出了孩子的心聲,也許正是孩子真情的表達,才讓我們有機會觸摸孩子的內心世界。
然而,一個孩子對死亡的認知態(tài)度,映射出孩子對生命的感悟程度。孩子“贊賞死亡”,這說明孩子對生死觀還缺乏科學的解讀。應該說一篇“死亡作文”為我們敲響了生命教育的警鐘。
警鐘敲響之后我們教育工作者又該為此做些什么呢?尤其是我們語文教師又該做些什么呢?
作為教育工作者,讓學生多一些人性,學會對生命、對人的尊重,這是教育的一項首要的也是萬萬不可缺少的任務。這一點我們真該向美國一所學校的校長學習。他是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后來才當上校長的。每當有新教師進入這所學校,他都要親手給這位教師一封信,信的內容是:“親愛的老師,我是集中營的生還者。我親眼看到人類所不應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由學識淵博的醫(yī)生毒死。幼兒由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人們槍殺??吹竭@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什么?我的請求是請你們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于創(chuàng)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殺人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具有價值?!?/p>
可以相信,這位校長之所以堅持這樣做,是因為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他,人類絕對不能缺少了人性。關注學生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和善良、寬容等觀念的培養(yǎng),這是教育決不能忽視的問題。
教育要讓學生樹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識,能夠從自己感受過痛的經驗中感覺別人的痛,從而推己及人,關注他人的感受,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權利,做一個善良的人。這也應當是學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應當承認,學校教育在這方面還不盡如人意,不少學校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種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切實加強這種教育。那么,學校應當通過什么方式來加強學生的人性教育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钡拇_是這樣的,小孩子的心性未定,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此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如《圣經》上所說:“跟著好樹結好果子,跟著壞樹結壞果子?!彼?,作為學校要加強人性方面的教育,“茍不教,性乃遷”嘛。是不是要專門開設這樣的一門課程呢?我想大可不必。人性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所以要靠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所教的學科中滲透人性教育,尤其是我們語文教師??梢宰プ∽魑闹笇碜寣W生感悟生命、尊重生命,甚至敬畏生命。
例如有些學生在習作中,會有意無意地暴露出一種“暴力意識”,如給可愛的小雞灌開水,或欣賞弱肉強食的血腥場面。面對這樣的習作,有人問是要學生“自由表達”的魚,還是要“關愛生命”的熊掌?“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的作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由的心性與表達能力固然重要,但切莫以自由為幌子,縱容學生扭曲的個性發(fā)展,而應旗幟鮮明地加強對學生基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使學生學作文與學做人和諧統(tǒng)一。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既要讓學生“自由表達”,又要讓其“關愛生命”。實踐證明只要教師方法得當,學生是能“自由”書寫一曲曲“關愛生命”之歌的。
案例一
張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發(fā)現一位學生寫《童年趣事》時說他到鄉(xiāng)下外婆家玩,外婆叫他看曬在地壩里的糧食,結果時不時有雞來偷食。于是,他抓了一只老母雞,將它用繩子吊起來,一會兒用樹枝抽打它一下,老母雞凄慘的叫聲,其他的雞聞之不敢靠近,紛紛躲了起來。最后,這個學生得意地說,“哈哈,殺一儆百,敲山震虎,這真是太有趣了!”
張老師悄悄找到該生的父母親一起分析,最后都認為這是學生“年齡尚小,還沒有形成珍愛生命的倫理道德”造成的。
于是,其父帶孩子到菜市場去看看。孩子看到菜市場里的雞下的蛋特別小,就產生了好奇:這里的母雞下的蛋為什么小得像鵪鶉蛋呢?在父親的鼓勵下,他與其他孩子一起到菜市場和屠宰場調查,結果發(fā)現,菜市場的雞因為經??吹酵惐辉讱⒍o張恐懼,因此便產出不正常的小雞蛋。
不僅如此,孩子們還發(fā)現,市場里的殺雞場地都與活雞籠子離得很近,籠子里的雞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它們的同伴被如何殺死的。那些雞甚至能夠分辨出殺雞人和路人。當殺雞人走近雞籠時,雞會紛紛后退,并發(fā)出慘叫聲,孩子們靠近時,雞卻沒什么反應。
最讓孩子們感到震撼的是,在屠宰場的宰殺池前,當一頭豬被宰殺時,周圍待宰的豬都背向這頭豬,本能地躲避,不敢目睹,不少豬嚇得全身哆嗦。動物被屠宰時的這些遭遇讓孩子們感到非常不安。于是,他們發(fā)出呼吁,懇請人們善待動物,不要折磨它們,不要在活的動物面前宰殺動物。
這時,張老師才將作文給那個孩子,孩子自然明白老師的用意,又寫了一篇作文《給鄉(xiāng)下老母雞的一封信》,在信中孩子活靈活現地回憶了對那只老母雞所犯下的錯誤,然后請老母雞原諒他以前不懂事,還一直把這件事當做有趣的事津津樂道,現在他在大人的幫助下,已明白了動物和人一樣是有感情的,也會有痛苦和恐懼。請老母雞原諒曾經對它的傷害。最后他深情地寫道:小伙伴們,再小的一個動物也是個生命,請尊重和善待動物吧。
案例二
孫老師在批改學生日記時,見一學生寫《我是殺手》:
你們聽了一定會大吃一驚,原來,我是殺螞蟻。
我把水槍對準它們,一射,一個螞蟻就被淹了,可是,等水干了,它又爬了出來。氣死我了。我又射了一下。哈哈。被我弄死了吧!我按這種方法殺死了很多螞蟻,一切都很順利。突然,一只螞蟻爬到了沙子上,我一射,水就被沙子吸進去了。水不行?;鹨欢ㄐ校屹I了一盒火柴來燒它,它被燒得直跳。最后終于被我燒死了。后來,我找到一個鐵盒子,再找一些紙。我把螞蟻放進鐵盒子里,把紙點燃。再燒鐵盒子。燒完了。我打開一看,螞蟻變成紅色的了。
怎么樣,我這個殺手當得不錯吧。
課堂上,孫老師把這篇日記介紹給學生,大家聽后爭論起來。有的說這篇文章應該得“優(yōu)”,因為他描寫得很詳細。有的說應該得“良”,因為他殺死小螞蟻的手段太殘忍了,要是殺的是白蟻還差不多。有的說應該得“優(yōu)一”,因為他的作文寫得還不錯,所以給他“優(yōu)”,而因為他的行為太殘忍,所以給他一個“減號”……日記的作者說自己應該得“優(yōu)減”,因為做得不對,下次不會這么做了。最后孫老師在文章后面這樣寫道:
你的“過程”寫得很詳細,也很精彩。但是你知道嗎?你殺死的小螞蟻是多么可憐和無辜。它們也是有生命的,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它們的親人也會因為它們的死而傷心欲絕的。老師也為這些死去的小螞蟻而傷心。我想,你此時肯定也很后悔,讓我們用加倍的愛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我想,通過同學的評論和老師春風化雨般的評語,這位“殺手”頑童一定會像他所說的那樣:“我下次不會這么做了?!彼麘搶W會了“關愛生命”。
上述兩則案例中的兩位老師在發(fā)現學生的“暴力”時,都不是急著去批評學生,而是設法引導學生自我發(fā)現自我反省,設法教育孩子愛小動物,讓孩子在內心用“善”與“愛”消弭“惡”與“暴”,其意義不僅在于使所有生命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且能夠讓孩子懂得愛是能夠延伸的?!岸髯阋约扒莴F”,孩子的習作也就自然地從“暴力”走向“關愛生命”。待孩子成人之后,還會用暴虐的心理和行為去對待身邊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