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wèi)星
〔關(guān)鍵詞〕 儒家文化;青少年;養(yǎng)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7〔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A)—0012—01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精華,儒家思想對當代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積極的意義,在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所倡導的榮辱觀、義利觀、和諧觀等思想觀點莫不與儒家思想有關(guān)聯(lián)。筆者就儒家文化與當代青少年養(yǎng)成教育談幾點看法。
一、“仁者愛人”與青少年仁愛精神的培養(yǎng)
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孔子提出了“仁”的倫理道德觀念,“仁”的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愛人”也可以叫“仁愛”,君子學習知識、掌握真理是為了施惠眾人,使人民安居樂業(yè),而那些小人之流,所謂習道,不過是為了使用它而已。
今天,青少年要繼承和發(fā)揚儒家思想的“仁愛”道德觀,應當從多方面養(yǎng)成愛人、泛愛的道德品質(zhì)。
其一,要做到自愛。所謂自愛,就是要珍愛自己的生命和尊嚴,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自信心,能知過必改,懂得“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道理,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夠“日三省吾身”,要隨時檢討自己的行為。那些放任自流、隨心所欲的言行,會對家庭、他人和社會帶來危害,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和憎恨,這就是一種“不自愛”的表現(xiàn)。一個不自愛的人是很難做到愛公眾、愛社會、愛國家的。
其二,要做到他愛。首先要養(yǎng)成愛父母兄長的品德和行為,要發(fā)揚儒家“孝悌”文化,深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愛教育自己的師長,愛朝夕相處的同學。
二、“和文化”與青少年和諧人生觀的培養(yǎng)
“和文化”認為人際間、國家間、不同群體和階層間,要以和諧、合作的方式相處,排除紛爭和對抗。儒家學派是“和文化”的倡導者和主流學派。
孔子在《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知和而和。”其實孔子認為“和文化”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他提出“溫、良、恭、儉、讓”思想,倡導“忠恕”之道。今天,在全面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我們必須教育青少年一代,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和文化”,使他們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
其一,要有和諧的思想觀念。當前,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同階層、不同地區(qū)之間存在貧富分化現(xiàn)象,社會生活和人際關(guān)系中充滿矛盾和沖突。一些青少年心理不平衡,一點小事就會拳腳相加、刀棒飛舞,最終釀成大禍,因此,要從和諧人生觀入手,培養(yǎng)青少年的和諧人格。
其二,要有和諧行為習慣。和諧人生觀的養(yǎng)成,觀念十分重要,但和諧觀念不轉(zhuǎn)化為和諧行為是毫無意義的。因而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諧行為,比如,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物,就不能強加給別人,讓別人去做。
其三,要積極參與和諧社會建設。青少年要成為“和文化”的傳承者、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就必須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如,參加和諧社區(qū)、和諧校園、和諧窗口、青年志愿者服務等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在參與過程中提升道德境界。
三、誠信文化傳統(tǒng)與青少年誠信道德的培養(yǎng)
“誠”與“信”是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子思在《中庸》中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本褪钦f唯有天下最誠實的人,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本性與潛能。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主張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孟子認為:“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為信?!?/p>
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視“信”,把誠信作為立身之本,立政之基,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立?!靶拧币彩侨寮抑靥岢牡赖聝?nèi)容之一。在今天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中,誠信道德文化受到嚴重沖擊,社會中誠信失守現(xiàn)象嚴重,誠信價值面臨崩潰。因此,傳承傳統(tǒng)誠信文化,加強青少年誠信道德教育是當務之急。
其一,青少年誠信道德觀念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誠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給孩子一個道德底線,讓他們從小具有基本的是非觀念和誠信意識,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無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要把誠信作為立身、治學、做人之本,樹立誠信至上的道德意識。
其二,在學習和生活中規(guī)范誠信行為。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精華,教育過程中,讓青少年把誠信觀念內(nèi)轉(zhuǎn)化為誠信情感,從“知誠信”到“要誠信”。要教育青少年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遵守諾言、實踐諾言,履行對他人的承諾,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既有自強不息、奮發(fā)向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又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