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偉
據(jù)新華網2006年底的統(tǒng)計,上海全市接收外籍學生資質的學校已經達120多所。在這些學校學習的外籍學生,主要是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而來到中國。他們有著特殊的學習心理。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由于這些學生家境富裕,他們學習漢語不存在太多的功利性目的,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這些學生往往表現(xiàn)出較弱的學習動機。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針對初中7~9年級的學生心理,我們得出以下一些方法,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一、了解學生性格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
“動機有很多種分類,常見的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兩種。外在動機是為了躲避懲罰或者獲得獎賞;內在動機是為了從活動中獲得樂趣。內在動機對學習的影響更為深遠。”[1]教師往往使用獎懲措施激發(fā)學生的外在動機。但是,如果能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激發(fā)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會事半功倍。
國際部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年齡階段,他們的性格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更加關注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他們在同學、特別是異性面前,比較愛面子;有些還會產生一種“性別優(yōu)越感”。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性格特點,組織學生團體間進行競爭,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此外,和嬰兒習得第一語言不同,初中生有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所以,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我們不必“把漢語作為唯一的課堂教學語言,把體驗式教學作為唯一的教學方式”,而是要融合一些其他語言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很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二、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在課堂上設置具體做法
1.引導學生群體間的競爭和群體內的相互促進
學生在群體中會產生一種自我成就感。這種自我成就感包括群體自豪感和被群體內其他成員認同所產生的成就感。這種感覺可以轉換為學生的一種學習動力。作為老師,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完成這種轉換呢?
在一個新組成的班級中,學生群體間的關系往往是競爭性的。學生作為隸屬群體的一員,他的滿足感會和群體的成就相關。比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進行朗讀競賽。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因為機械學習產生的疲勞感,也可以讓學生產生為所在群體爭光的想法。在這一過程中,群體能對單個學生產生壓力,并把壓力內化為他們的學習動力。實踐證明把學生按照性別分組,進行競爭,效果尤其明顯。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分組階段會有一個誤區(qū):以為經常把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分組,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與陌生人交往和協(xié)作的能力。但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在新的小組中會產生惰性或者懷有不合作的態(tài)度。所以,分組要按照已存在的群體來進行。這樣,學生才能在群體中產生歸屬感,進而產生群體間的競爭感。
提高學生的成就感不但能夠提升他個人的學習興趣,他的進步又會反過來影響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我們可以稱之為“群體內的促進作用”。如果學生被群體內其他成員認可,他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并且樂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維持這種地位。值得強調的是,這種成就感是非常主觀的,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刺激學生這方面的主觀感受:①教導學生學會相互贊揚。比如,在每個學生課堂演講完畢時,示意其他學生主動鼓掌;②把握時機,在學生所屬的群體面前贊揚學生的進步;③改變贊揚的方式。表揚一名學生的時候,不僅要表揚個人的進步,還要同時表揚他對群體的貢獻。
協(xié)調群體間的競爭和利用群體內的促進作用,就能夠在一個新的領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動力。
2.幫助學生歸納語言現(xiàn)象,利用學生已有的母語知識幫助其理解
初中學生學習第二語言不同于嬰兒習得第一母語,他們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所以,對于一些語法現(xiàn)象和規(guī)律,我們需要幫助他們進行整理和歸納。比如,在教到“比……更”句型的時候,還可以補充“沒有……那么”“跟……一樣”等句型,并且歸納其中的相似點,幫助學生建構記憶鏈條。這比純粹的體驗式教學更有效率。
我們也應該多利用學生的母語背景知識。例如我們熟知的“雨后蘑菇”與“雨后春筍”。[2]其實,只要簡單地告訴學生這是由于中俄兩國物產不同所造成的比喻差異,然后將“雨后蘑菇”與“雨后春筍”等同起來,學生的理解會快得多。
總而言之,只要能夠針對初中學生渴望被他人認可的心理特征,在教學中適當考慮學生既有的知識架構,靈活地采取教學手段,就能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劉頌浩.關于對外漢語教材趣味性的幾點認識[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8(5).
[2] 陳巖,姜蘋.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的互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8).
(作者單位:上海中學國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