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驊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的《負荊請罪》,以劇本的形式,分兩幕展示了這個的歷史故事。
【案例1】
師:今天這節(jié)課,恰好有一個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機會,不知誰能夠把握?老師給你們一個劇本,你們先自己讀一讀,了解一下主要內(nèi)容。(學生自讀課文中的第二幕故事)
師:誰來說說故事大意?你理解“負荊請罪”這個成語的意思嗎?(學生說出成語的意思:背上荊條去請求別人的原諒。)
師:誰來當一回主角,演一演藺相如和廉頗?放心,我們有五十二位優(yōu)秀的導演在旁邊指導呢。
(學生表演讀,教師引導大家評價,修正朗讀的語氣,并借助朗讀與評價體會廉頗道歉的坦誠,感受藺相如的寬容大度。)
【案例2】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一幕,先來追溯一下“負荊請罪”這個故事的起因。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課文,想一想,廉頗是怎樣侮辱藺相如的?藺相如又有怎樣的表現(xiàn)?(學生交流對故事內(nèi)容的了解)
師:廉頗為什么如此對待藺相如?讓我們一起看看《史記》中廉頗的話——“且相如素賤人,徒以口舌之利,而位居我之上?!?/p>
(學生結(jié)合學習資料中的“完璧歸趙”,研究藺相如是否只有“口舌之利”,進而感受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一心為國。)
師:(引讀文中句子)這句話中“毫不懼怕”“針鋒相對”“唇槍舌劍”與“寸步不讓”,你們都讀懂了嗎?
(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完璧歸趙”故事的了解,說說自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并用朗讀表達)
師:“秦王我都不怕,還會怕廉將軍嗎?”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認識,并用一些關(guān)聯(lián)詞語理清句子的邏輯關(guān)系。)
師:那藺相如為什么一再避讓廉頗,甚至幾天不上朝?
(學生結(jié)合文中“秦王不敢侵犯我國,就因為我們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想象藺相如心里的想法,想象將相鬧翻的后果,自然體會到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不顧個人的榮辱,可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
師:下面請大家在小組內(nèi)尋找合作伙伴,練習朗讀或表演。
教后感想:
以上的兩個案例是我執(zhí)教《負荊請罪》一課兩幕故事采用的不同教法。靜心思考,從效果看,第二種方法的教學效果更好。
首先,在于幫助學生準確地解讀了文本,實現(xiàn)了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藺相如智勇雙全,一心為國,這是無可厚非的。廉頗呢?如果對文本缺乏深刻的認識,單從他一再侮辱藺相如看,我們會簡單地把他定義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人。事實并非如此,廉頗和藺相如雖然不和,但還沒有到針鋒相對的地步。他其實也是個熱愛國家、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只是他覺得藺相如沒有什么真本事,不配位列上卿,不能擔負起國家的重擔,才一再為難藺相如。如果沒有對這個人物形象的正確認識,下文的“負荊請罪”,就不能深入領(lǐng)會。在案例2的教學中,對人物關(guān)系的把握可以說讓學生沉入了文本,真正意義上認識了人物。
其次,讓學生走進文本、鑒賞文本。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wù)是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我們的教學要讓學生好好地讀書,讀懂字、詞、句、段、篇,讀出語言蘊藏的感情和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在案例2的教學中,教師實現(xiàn)了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思路,在了解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揣摩詞語,傾聽人物的心聲。以詞語的品析,進行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又以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帶動語言的內(nèi)化與運用。
再次,案例2的教學還注意讓學生走出文本,感受教材的特點。在充分學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或表演的語文實踐,感悟劇本的特點,表現(xiàn)自我,也給課堂帶來了張揚個性的空間。較之案例1中毫無基礎(chǔ)的表演、瑣碎的指導評價,這樣的設(shè)計顯得實在、有效。
(作者單位:揚州市東關(guā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