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懷鎏
[內容摘要]本文借助實際統(tǒng)計資料分析了要素價格滯后于價格總水平波動的情況,揭示了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一尚未引起人們關注的新動向——總供給曲線斜率正在逐步增大;爾后考察了其現實影響,指出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將降低以短期需求管理為主軸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同時將增加后續(xù)的通貨膨脹壓力;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宏觀調控應從當前主要側重于需求管理及時向供給與需求管理并重轉換的政策思路。
[關鍵詞]總供給;要素價格;總供給曲線斜率;宏觀調控
近年來,我國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緊緊圍繞解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與問題,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節(jié)奏與力度,既注重保持政策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又根據形勢的變化適時適度地調整政策,促進了經濟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避免了國民經濟陷入過烈的波動。
一、總供給曲線分析的意義
現代宏觀經濟分析認為,總供給即經濟社會所提供的總產量(或國民收入),亦即經濟社會投入的基本資源所生產的產量。總產量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通常借助總供給函數予以描述,而總供給函數的幾何表達即總供給曲線。從長期角度看,由于價格可以充分調整,因而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y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而從短期角度看,情況則不同,總供給曲線是一條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延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投入要素價格具有“粘性”。投入要素價格之所以具有“粘性”,主要是因為現實經濟運行中通常存在著長期合同,例如,工會化行業(yè)的勞動合同如果三年一簽,那么在三年的合同期內工資至少部分將是固定不變的,與之相類似,企業(yè)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及其他投入的價格也常常因某些長期供貨合同的約束而在一定時期內不能變動。投入要素價格在一定時期內難以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即要素價格具有“粘性”,使得廠商在其自身產品價格提高時便可以通過增加產量來獲取更多盈利,因為當產品銷售價格上升而投入要素價格暫時不變時廠商顯然可獲得更多盈利,因而廠商便有增加產量擴大供給的激勵,于是在短期內價格水平的提高將導致產量的增加,從宏觀層面看,便表現為價格水平與總供給量之間存在著同方向變化的關系,即總供給曲線系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一條曲線。但是,如果投入要素的價格對產品價格的變動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及時進行調整,則這種價格水平提高導致總產量增加的現象將不復存在,在此情況下,總供給曲線將重新成為一條位于潛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于橫軸的直線。因此,要素價格相對于產品價格變動而進行調整的速度,直接決定著總供給曲線的走向。一般而言,如果要素價格相對于產品價格的變化所進行調整的速度越慢,總供給隨價格水平變化而變動的幅度便越大,于是總供給曲線便越為平緩,即其斜率將越??;相反,如果要素價格相對于產品價格的變動所進行調整的速度越快,總供給隨價格水平變化而變動的幅度便越小,總供給曲線便越為陡峭,即其斜率將越大。從理論上說,這種在短期內要素價格調整速度決定總供給曲線斜率的情況有兩種極端形式,一種為要素價格完全不能調整,于是總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一種為要素價格可以瞬間完成調整,于是總供給曲線表現為一條垂直于橫軸的直線。前者即所謂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后者則為古典總供給曲線。
二、近年來我國總供給曲線的變化情況
我們選取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兩指標的月度數據作為分析依據?!吧唐妨闶蹆r格指數”可以代表這一時期價格總水平的變動情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則可以反映企業(yè)生產過程中投入要素價格的變動情況。我們的分析遵循以下思路:如果宏觀經濟學關于投入要素價格具有“粘性”因而其調整滯后于價格總水平變動的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將可以觀察到“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相對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應存在滯后若干期的相似波動;測定前者相對于后者波動的滯后時間將可以對總供給曲線的斜率作出推斷,若滯后時間較長,便可推定總供給曲線斜率較小,即總供給曲線較為平緩,反之,若滯后時間較短,則可推定總供給曲線斜率較大,即總供給曲線較為陡峭;進一步地,對比不同時間段內總供給曲線的斜率,還可對其變動的趨勢作出判斷。具體分析中,為使計算簡便起見,我們采用計算“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兩指標數據序列間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的方法來判定其波動的相似程度。若兩序列的等級相關系數值大,便說明兩序列的波動形態(tài)相似程度高,反之,則說明兩序列的波動形態(tài)相似程度低。
我們首先將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所有74組數據分為兩個時段: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為第一時段,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為第二時段。對于這兩個時段的數據,我們分別整理出各6組對應序列。每一時段中的第一組對應序列為兩指標按同年同月指標數據一一對應的方式排列得到的序列,即兩指標在無滯后情況下對應排列所形成的序列;第二、三、四、五、六組對應序列則分別為“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個月、2個月、3個月、4個月、5個月排列所形成的5組兩指標數據的對應序列。然后,分別計算所得兩時段各6組對應序列中兩指標間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rs。對于每一時段中所得到的6個rs值,分別在同時段中進行比較,其中每一時段中具有最大rs值的那一組序列所對應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時間,便應是該時段內最接近于現實的前者滯后于后者波動的平均時間。最后,比較兩時段內“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波動的平均時間,從而得到這一滯后時間變化的基本趨向。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波動時間的變化趨向,便可最終推斷出這一時期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總供給曲線斜率的變動情況。經計算,所得兩時段中各對應序列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rs值如表1、表2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兩點:
第一,“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問確實存在著前者滯后于后者波動的現象。表1和表2的結果都表明,“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兩指標間的相關系數具有相當明顯的規(guī)律性特征,兩指標間的相關程度隨著“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時間的變化而相應地有規(guī)律地發(fā)生著變化。表1中,當兩指標數據按無滯后方式即同期指標一一對應排列時,兩者的相關系數rs為0.85;當兩指標數據按“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個月的方式排列時,兩者的相關系數rs上升為0.90,表明相關程度明顯上升;當兩指標數據按“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2個月的方式排列時,兩者的相關系數rs進一步上升為0.93,達到相關系數rs的峰值,表明相關程度達到了最高水平;爾后,當兩指標數據分別按“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3個月、4個月、5個月方式排列時,兩者的相關系數rs則呈現出由慢漸快加速遞減的趨勢。這種規(guī)律性的變動表明,在“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2個月時兩指標的波動形態(tài)最為相似,這就意味著,實際經濟運行中這一時段內應當存在著“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平均約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2個月的相應波動。類似地,在表2中,我們則可以觀察到“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之間存在著前者滯后于后者平均約1個月的相應波動,雖然這一時段內因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與“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之間的相關程度明顯低于前一時段,但兩指標間存在著前者滯后于后者波動的態(tài)勢仍相當清晰而明確。
第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波動的時間呈現出正在縮短的趨勢。比較表1與表2中兩指標間滯后波動的時間,可以清楚地看到,表2中蘊含的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間“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滯后于“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波動的平均時間,比表1中蘊含的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間兩指標間滯后波動的平均時間,已經明顯縮短,后者為2個月,而前者已縮短為1個月。這種滯后波動時間的縮短無疑意味著,這一時期我國的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于產品價格變動而進行相應調整的速度已經顯著加快。
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可以有根據地推斷,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期間,我國的總供給曲線已經發(fā)生了斜率增大的變化。根據前述宏觀經濟學理論,短期內要素價格相對于產品價格變動而進行調整的速度,將決定總供給曲線斜率的大小,要素價格調整速度慢,總供給曲線的斜率便小,反之要素價格調整速度快,總供給曲線的斜率便大。現在,通過對“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兩指標間滯后波動時間的實際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近年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以“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代表的要素價格,相對于以“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代表的價格總水平的變動而進行調整的速度已經明顯加快,因而可推斷,這一時期我國總供給曲線的斜率已經增大。
三、宏觀經濟運行中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的影響
首先,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將降低以短期需求管理為主軸的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我國已將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作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同時明確提出應立足擴大內需來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相應地,宏觀調控的方略則定位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真正把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放在擴大國內需求上”。這就形成了以短期需求管理為主軸、通過擴張總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宏觀調控基本格局。而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恰恰將降低這一宏觀調控格局下的各項政策效應。我們借助下圖對此作一說明。
圖中,橫軸代表國民收入,縱軸代表價格水平,AD、AS分別為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假定開始時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總需求處于較低水平,位于AD1位置,同時總供給位于AS1位置,則AD1與AS1在E1點達成均衡,均衡國民收入為較低水平的y1。現在為確保增長,比如為將國民收入擴張至y2,宏觀調控便采取多種擴張性政策措施擴大總需求,從而使總需求曲線右移至AD2位置,這時如總供給曲線未發(fā)生變化,則AD2將與AS1在E2點達成均衡,均衡國民收入將達到目標水平y(tǒng)2。但是,如果在這一過程中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比如由原先斜率較小的AS1變動為斜率較大的AS2,則同樣的宏觀調控操作將不再能使均衡國民收入達到y(tǒng)2,而是只能達到低于y2的某一水平。從圖中可以看出,當總供給曲線變動至AS2時,由宏觀調控右推至AD2的總需求將與以新的總供給曲線AS2代表的總供給在E3點達成均衡,均衡國民收入為y3,十分明顯的是y3<y2。這就表明,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使得以短期需求管理為主軸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實際效應降低了。
其次,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還將增加后續(xù)的通貨膨脹壓力。仍見上圖。當總供給與總需求處于初始狀態(tài)即分別位于AS1、AD1時,總供求均衡點為E1,E1在確定了均衡國民收入y1的同時也確定了價格總水平p1。爾后,當擴張性的宏觀調控將總需求曲線右推至AD2時,如果總供給曲線不變仍為AS1,則AD2將與AS1在E2達成均衡,此時均衡國民收入由原先的y1增加至y2,而價格總水平也由原先的p1提升至p2,說明擴張總需求的宏觀調控在使均衡國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價格總水平。但是,如果在總需求擴張的過程中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比如由ASD1變?yōu)锳S2,則總需求曲線由AD1右移至AD2時,AD2將與AS2在E3達成均衡,而E3在確定了一個低于y2的均衡國民收入y3的同時,卻決定了一個高于p2的價格總水平p3。這一狀況直觀地說明,總供給曲線斜率的增大,將使著力于總需求變動的宏觀調控產生更大的拉抬價格總水平的效應,亦即將使后續(xù)的通貨膨脹壓力進一步加大。
以上分析的政策含義是,既然在總供給曲線斜率增大的宏觀背景下,以短期需求管理為主軸的宏觀調控難以避免政策效應降低與通貨膨脹壓力提升的困擾,那么,宏觀調控的總體思路由當前側重于需求管理及時向供給與需求管理并重轉變,便系勢所必然的明智選擇。事實上,通過供給與需求的雙重管理來確保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將可有效地化解宏觀調控中的諸多矛盾。在上圖中,如果采取供給與需求管理并重的方略,在擴張總需求的同時也擴張總供給,則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將同時右移,只要操作得當,在運用需求管理政策措施將總需求曲線由AD1右推至AD2,同時在總供給曲線由AS1變?yōu)锳S2后運用供給管理政策措施將其右推至AS3,便可使總供求在E2達成均衡,從而實現均衡國民收入由y1增加至y2,價格水平卻不會沖高至p3,而僅上升至p2的調控目標。
實際宏觀調控中,當前實施供給與需求管理并重的方略,便應在繼續(xù)推進需求管理的同時,著力啟動與實施多種供給管理的政策措施。調節(jié)短期經濟波動的供給管理政策主要有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工資政策、原材料和能源價格政策等。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通常被視為需求管理政策,但事實上,它們也都具有供給管理效應,因而均可成為供給管理的有效手段與工具。貨幣政策主要通過調節(jié)利率來影響短期經濟運行,它既可以影響總需求也可以影響總供給,因而短期內貨幣政策既具有總需求效應又具有總供給效應。當前,研究并實施有助于通過短期利率調整來降低廠商生產成本從而促進供給增加的相關政策措施,將使貨幣政策在擴張總供給中發(fā)揮積極作用。財政政策的供給管理政策效應通常要強于貨幣政策,因而在短期供給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供給管理政策的財政政策主要通過影響廠商的成本,包括影響廠商的稅收成本、工資成本、利息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來影響供給,達到調整供給數量的目的。所以,當前運用財政政策調節(jié)企業(yè)所繳納的各種稅收來降低企業(yè)的實際生產成本,將對增加總供給起到重要作用。
注釋:
①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2003年至2005年期間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動蕩相對較小,而2006年至2009年初則系美國次貸危機從醞釀到初露端倪再到快速發(fā)酵直至引發(fā)肆虐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動蕩時期,這兩個時段內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具有相當顯著的差異,分別予以考察并進行對比易于發(fā)現其中某些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主要參考文獻:
[1][美]多恩布什,費希爾,斯塔茲.宏觀經濟學(第七版)[M].中文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見國家統(tǒng)計局網站.
[3]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推動又好又快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