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研究分析了唐朝偉大的詩人李白與朋友的交游。李白在與詩人朋友的交往中更顯得情趣相投,如杜甫、孟浩然、王昌齡等人。他們交流思想,碰撞才情,在唱和答贈中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張揚疏放的自由性情和執(zhí)著樂觀的政治追求,展示著盛唐詩人的情感面貌。
【關(guān)鍵詞】 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齡
李白一生交游甚廣,在與不同人的交往中不斷激發(fā)著他的創(chuàng)作才情,使他的詩歌充滿了豐富的、激動人心的情感力量。李白在與盛唐詩人的交往中更顯得情趣相投,他們交流思想,碰撞才情,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他們共同構(gòu)建著盛唐詩人的精神世界,展示著盛唐詩人的情感面貌。
一、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關(guān)于李白與唐代詩人的交游,被后世談?wù)撟疃嗟?也受到極高評價的是他與杜甫的交往。李白和杜甫以其杰出的創(chuàng)作成就,被推崇為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頂峰時期的“雙子星座”,韓愈盛贊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二人的交流唱和也成為盛唐詩歌創(chuàng)作史上的佳話。
天寶三載,李白遭遇了長安政治失敗之后向東漫游,在洛陽遇到了杜甫。杜甫晚年在《遣懷》中回憶“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可見,在杜甫的心目中,這次漫游是美好的,不僅與李白結(jié)下了親密的友誼,他對李白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才華也推崇備至?!肮P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是杜甫對李白創(chuàng)作才華的高度肯定。在結(jié)識李白之后,杜甫就從來沒有淡忘過這個詩壇前輩,他在許多詩中都對李白表達了深深的崇敬與思念。如《夢李白》《天末懷李白》《冬日懷李白》《春日憶李白》等等,無不顯示出對李白的深情厚誼。尤其是在知道李白由于永王之亂獲罪入獄后,杜甫又寫《近無李白消息》:“不見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在杜甫的心目中,李白是是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他充滿激情,又有著敏捷的才思,但這些東西卻往往得不到世人的尊重與理解,因而,他又不得不以飲酒解脫心靈的苦悶。所以,在李白遭遇永王兵敗獲罪之后,杜甫沒有像高適一樣認為李白是咎由自取,相反,他對李白勇救國難、定國安邦的政治理想給予了充分的理解。
對于他們共同的漫游生活和交往,李白對杜甫的感情遠遠沒有杜甫來得細致,但在其僅有的四首寫給杜甫的詩中,也表現(xiàn)了李白對杜甫的友情與牽掛。如《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二首,其一寫道:“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詩中既表達了相聚飲酒的歡快,又感嘆相聚時間太短,又充滿了對下次相聚的盼望。其二寫道:“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痹娭忻鑼懥烁鎰e時的場景,他們在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美景中告別,既有分別時的傷感,又表達了對未來的擔憂與祝福,所以,李白將分別時所有的感情傾注在一杯酒中,顯示出開朗樂觀的情懷,充滿著豪放不羈的個性特征,這也正是盛唐士人所具有的精神氣質(zhì)。
不僅豪放,李白在給杜甫的詩中也充滿了朋友間幽默恢諧之情。李白在《戲贈杜甫》一詩寫道:“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崩畎卓吹骄脛e的朋友后,不禁感嘆杜甫過于清瘦,便用戲謔的語調(diào)表達了對杜甫的關(guān)心。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至今仍讓后人感受到兩人之間的親切和深情厚誼。
聞一多先生曾經(jīng)在《杜甫》一文中給予李、杜二人的交往相知以熱情的贊美,他說:“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闭\然如此,李白和杜甫是中國詩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特別難得的是,這兩個偉大的詩人居然在一個時代中會面,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在友情的催化下,創(chuàng)作了優(yōu)秀的詩作,既包含著感動人心的情感力量,又顯示出盛唐詩人的風度。
二、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李白不僅與比他小的十一歲的杜甫交往,也與比他大十二歲的孟浩然交往。如果說,李白與杜甫的交往更多的是杜甫對李白的理解與欣賞,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由緣于李白對孟浩然人格的推崇。
李白在二十八歲時曾給四十歲的孟浩然寫了一首告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贝嗽姴煌谝话愕母鎰e詩,其間滲透的不是離別的傷感,而是一次處于盛世繁華的告別,這種告別非但沒有離別時的傷感,反而充滿了艷羨之情。他一邊送別,一邊向往著揚州,“煙花三月”在李白的筆下,成為了令古今文人游客的都向往的地方。而“天際的江水”也化為李白澎湃的心情,既有盛世的豪邁,又有追隨友人的深情。因此,我們說,這次告別充滿了樂觀與詩意的色彩,是一份值得人羨慕的友情,此詩也因為其中所包含的樂觀明朗的情感氛圍而流傳千載。
十多年之后,三十五六歲的李白再次與孟浩然相遇,李白又有《贈孟浩然》一首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痹谶@首詩中,充滿了對孟浩然人格的贊美,開篇李白便熱情地贊美孟浩然“風流天下聞”,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既欣賞孟浩然瀟灑的風度和超凡的文學才能,同時又欣賞他不染世俗,如同青松白云一般的隱者風度。因而,在李白看來,孟浩然就如同一座不可仰望的高山,自己只能恭敬地揖拜他那高潔的品質(zhì)。
《全唐詩》記載,孟浩然“年四十,乃游京師。常于太學賦詩,一坐嗟伏。與張九齡、王維為忘形交。維私邀入內(nèi)署,適明皇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詔浩然出,誦所為詩,至‘不才明主棄,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與故人劇飲歡甚,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亦不悔也?!边@兩件事都表現(xiàn)了孟浩然對權(quán)貴的輕視及豪放不羈的性格。
孟浩然身上這種率性而為、不侍權(quán)貴的性格正是盛唐文人所追慕的,也是李白所追求和向往的。這種自由自在的方式在孟浩然身上表現(xiàn)地尤為突出,他可以自由地在玄宗面前發(fā)出“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抱怨,而招致人生失意;他也可以因與友人相聚飲酒而爽約于達觀貴人,放棄了一次良好的政治進取的機會,卻又絲毫不悔,這些都顯示了對自由人格的堅守。由此可見,李白之所以對孟浩然如此推崇,就在于他在孟浩然身上找到了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的精神追求,找到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自由人格,正是由于兩人性格中所共同具有的狂放不羈的因素,才成就了這兩個偉大的盛唐詩人的友誼,他們相互輝映,留給后人兩個充滿人格魅力的身影。
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在李白結(jié)交的詩人之中,王昌齡也是比較重要的一位。王昌齡與孟浩然交往甚密,孟浩然在詩中寫道“二人數(shù)年同筆硯”。(《送王昌齡之嶺南》)因為孟浩然的關(guān)系,李白與王昌齡也成為好友。
開元二十七年,王昌齡因事被貶謫嶺南,途經(jīng)湖南岳陽時,正好李白南游湘楚。一位號稱“詩家天子”,一位號稱“詩仙”的兩位偉大的詩人在此相逢,臨別時王昌齡寫《巴陵別李十二》一詩相贈:“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秋城”語出劉歆《甘泉宮賦》“軼陵陰之地室,過陽谷之秋城”,代指長安?!拜筝纭眲t借用《詩經(jīng)?蒹葭》的詩意,一方面表達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達自己在政治上遭遇的冷遇。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杰,雖然具有極高的詩歌創(chuàng)作才華,但他的人生并不順利。《舊唐書》本傳也說他恃才自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不護細行”即是說王昌齡是一個不拘小節(jié)、我行我素之人,因此他多次被貶。但是,他同盛唐所有有才華的詩人一樣有著兼濟天下的政治理想,又憑著超凡的才華躋身于仕途,可是,他的性格必然會招致官僚集團的排擠。
王昌齡的性格與命運與李白有著相似之處,彼此惺惺相惜而命途多舛,這成了他們友情的基礎(chǔ)。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自貶所北還,當年冬天出任江寧縣丞,其間他一度去過京城長安,兩位朋友又欣喜地相見了。從《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中,兩人交往的親熱可見一斑。在江寧幾年之后,王昌齡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江寧即現(xiàn)在的南京,龍標即現(xiàn)在的湖南省的黔陽縣,南京在當時已經(jīng)是一個繁華之都了,可所去之地黔陽卻蠻荒險惡。李白此時正漫游于江南一帶,聞知此事之后,立即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對友人寄予深切的同情與懷念:“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边@首詩同《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情感格調(diào)完全不同。李白在聽到王昌齡的遭遇后,對他充滿了同情和理解。詩中先點明暮春時節(jié),給人蕭瑟之感,又選取漂泊無定的楊花來影射友人在貶謫途中的漂泊與愁悵,悲痛之情自然流溢。李白也為友人感到不平,但是卻又無法言表,于是只能把自己對友人的理解與同情,以及無法言表的心情寄予原本無情的明月,希望他的心和明月一起,隨著浩浩天風,一直跟隨并照耀到友人被貶謫的地方?!拔壹摹眱删洳粌H音節(jié)響亮,而且在動人的意境中流露著動人的友情。月亮成為了一個有著生命力的中介,傳達著李白對友人的理解,對友人人格的認同與尊重,以及對友人被貶命運的不憤。對于此次遭貶,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中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自己無辜獲罪,在此又傳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光明磊落的人格操守。
李白之所以可以與這些盛唐詩人交游唱和,是由于他們身上都具有著、體現(xiàn)并創(chuàng)造著盛唐文人的精神,在他們性格中閃現(xiàn)著盛唐文人那種張揚的、疏放的、不受約束的自由性情,同時又都有著對于政治理想的執(zhí)著,于是在共鳴與碰撞中就閃現(xiàn)著光芒四射的才情?!稇蛸浂鸥Α贰遏斂|石門送杜二甫》《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歌都是李白在這種情境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佳作。因此,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是一段友情,而且是一種互相的啟發(fā),從而寫出流傳千古的佳作,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M].成都:巴蜀書社,1990.
[2] 浦起龍.讀杜心解[M].北京:中華書局,1961.
[3] 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呂新峰(1974–)男,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財經(jīng)學院文法學院文學藝術(shù)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