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文
北朝時期,繪畫藝術有了極大發(fā)展。從文獻中可知,北齊畫家曹仲達、楊子華等名聲顯赫。
曹仲達是西域曹國人,繪畫造詣極高,其“曹衣出水”和唐代吳道子的“吳帶當風”齊名,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關楊子華,《歷代名畫記》有這樣的記載:“嘗畫馬于壁,夜聽啼嚙長鳴,如索水草;圖龍于素,舒卷輒云氣縈集。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號為畫圣,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碑敃r,在鄴中的北宣寺和長安的永福寺都有他的畫作。
像在高洋皇帝陵墓中繪制壁畫這么重要的工程,理所當然由皇宮御用畫家來承擔,那么,壁畫中一定會有這兩位大師的手跡吧。
高洋皇帝墓中壁畫的繪畫水平不愧是一流的,壁畫中的百余位人物,形象生動,性格鮮明。在北齊這個以鮮卑族為中心的貴族政權里,除了漢族官吏外,還有大量的鮮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官吏,所以,壁畫中有相當比例的,是一些典型的高鼻、高顴、濃須的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民族融合的社會現(xiàn)狀。
畫家在用線上,極為靈活。天上的神禽異獸,線條豪放灑脫,粗細變化明顯,筆與筆之間的來去,連貫呼應,一氣呵成,成功表達了凌空翱翔的感覺。地上的儀仗人物面部刻畫細膩、生動傳神。如眉毛的描繪,先用一條略粗的線作眉毛的造型,然后順眉形走向,依眉毛長勢用細筆勾描,看上去十分真實;眼睛的畫法,則是先用淡墨勾勒,再以重墨復勾上眼皮、點眼球;鼻子多用淡墨勾勒,然后用重墨點鼻孔。人物的服飾線描勻細流暢,富有彈性,如同“高古游絲描”,洋溢著秀勁古逸之氣。整座墓的壁畫用筆揮灑自如,毫無矯飾,眾多形象如人物、神靈、禽獸等,彼此呼應,渾然一體。靜下心來細細觀看,你能體會到蘇軾看到吳道子壁畫時“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的感慨。
壁畫的著色主要是平涂和暈染兼用,多用礦物質顏料,色彩種類豐富,有朱砂、土紅、黃、褐、赭、花青、石綠、黑、白等。畫家根據(jù)不同形象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顏色和采用不同的技法。暈染多用在人物的手、面部、肌膚和神獸的肌肉以及蓮花等部位,有很強的立體感。平涂后被顏色覆蓋的線條,再用重墨復勾時,并不完全依賴原來的線條,顯得很生動。壁畫色彩較為厚重,依我們現(xiàn)在繪畫的分類,可視為工筆重彩畫。
現(xiàn)在我們可以選擇其中的幾個局部來欣賞:
西壁第40人,描繪的是文官的形象。此人物頭戴籠冠,眉目清俊,高鼻梁,瘦峻的下頦,絡腮胡須。為了顯其年齡,畫師還用細細的線條繪出了他的眼袋。他的右手隱于袖中,左手持“手板”。這是此墓壁畫人物中,刻畫最成功的形象之一(見圖一)。
西壁第42人,描繪的是將軍形象。畫師抓住了這個武將行進時回望的瞬間,雙目炯炯,劍眉緊蹙,高鼻,大嘴,連鬢胡須,面部的暈染恰到好處,看上去威武驃悍,他的形象具有北方民族血統(tǒng)的特點(見圖二)。左臉的輪廓外有重色渲染,使人物形象非常突出。身上的鎧甲畫得很精細,那些甲片之間的連綴也得到了表現(xiàn)。
西壁的白虎,或許是為了和它對面的青龍相對應,將身體拉長,長達4.6米,頭部繪黑色的斑條,虎口大張,肩部有飛揚的翼髦,它的頸、尻、尾部各繪一火焰寶珠。其體態(tài)勻稱矯健、氣勢威猛,尤其那熠熠閃光的眸子更是點睛之筆。
東壁第5人,儀表堂堂、手握儀劍,面龐豐滿圓潤,雙目默默目視前方,緊抿著的雙唇,顯示出凝重的表情。從他的臉上能感到儀式的肅穆與莊嚴。此人物的刻畫極其成功,眉須鬢發(fā),有“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之感。
東壁的龍首鳳身神禽。高1.4米,長約1.7米。頭部與蒼龍十分相似,身子與鳳凰基本相同,作展翅飛翔狀,尾部的長翎飛揚,線條流暢,兩爪線條堅勁有力,出色地表現(xiàn)了爪的鋒利。
如此規(guī)模的壁畫,它的設計可能會出自一位畫家之手,但壁畫的繪制一、二位畫家是難于完成的。壁畫形象在繪畫風格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似乎可以說明,高洋墓的壁畫是由幾位高水平的畫家合作完成的,至于說究竟哪個形象是楊子華畫的,哪個形象是曹仲達畫的,就目前出土的壁畫資料我們還難于推測。
此外,該墓雖遭受過嚴重盜掘,但仍然出土了2200多件隨葬品,有陶俑、鎮(zhèn)墓獸、石燈、陶瓷器等等。陶俑數(shù)量最大,有1805件。
出土的陶俑是北朝時期最精致的,它由一批手藝精湛的專業(yè)工匠所制作,然后在官府經營的陶窯中燒制。工匠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細致觀察,在這些陶俑的身上得以很好的體現(xiàn),人物的面部表情既寫實又傳神,從人物的服飾到馬具,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十分逼真。其中,按盾武士俑還細致入微地表現(xiàn)了當時非常名貴的明光鎧。所謂“明光鎧”,是指胸前與背后各有兩大塊圓形金屬護片的鎧甲,如有太陽照射便可反射耀眼的光芒。
明光鎧在北朝時期屬于新型的、高質量的鎧甲。東、西魏的邙山之戰(zhàn),西魏將領蔡祐就是穿著這種鎧甲,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熠熠,所向披靡。東魏軍隊頓時大亂,以為是鋼鐵猛獸,遇到他紛紛躲避,惟恐被其所傷。
或許就是那次交戰(zhàn),北齊的前身東魏,受到了啟發(fā),之后也開始使用這種鎧甲。
高洋墓出土身著明光鎧的按盾武士俑共有4件,身高約50厘米,比一般的陶俑都要高20—30厘米,面部表情夸張,猙獰恐怖,可見其地位非常特殊。
很值得一提的是,還出土了一件高1.42米的大文吏俑,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大的陶俑,這件陶俑雕塑水平高超,已作為國寶無數(shù)次到世界各地展出。
陶俑中的129件騎兵俑,生動展示了東魏北齊騎兵的英姿。南北朝時期,騎馬的武士用于防護的是兩當鎧甲,同時也開始為戰(zhàn)馬使用防護裝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甲騎具裝”,這是當時的重裝騎兵,他們馳騁在疆場,頗像我們現(xiàn)在的坦克。這種騎兵是北朝軍隊的核心,它極大地增強了保護能力,提高了戰(zhàn)斗力。他們在北方和中原遼闊的大地上縱橫馳騁,發(fā)揮著巨大的威力。高洋墓出土的這種陶俑多達90余件,我們從中可觀察到這種裝備的結構特點。
墓中還出土了10件青瓷小口罐,這批由北方燒制的瓷器,胎土致密,通體掛秞,偏黃綠色,自然冰裂狀開片,晶瑩透亮,為北朝時期青瓷中的精品。
磁縣北齊壁畫墓是魏晉南北朝考古的一項重大發(fā)現(xiàn),它的壁畫也是我們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北朝壁畫墓中繪制水平最高的。
耐人尋味的是,墓中還出土了一件戰(zhàn)國時期的虎形玉佩,就是這個玉佩,把考古工作者帶進了霧障云幔之中。這件可以早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玉器,怎么會出現(xiàn)在北齊皇陵中呢?難道這件玉器的時代存在什么問題嗎?后經查閱資料和請教專家,確定這件玉器的確屬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此看來,墓主人高洋皇帝或許還是古玩愛好者呢,說不定在下葬的時候,還陪葬了不少在當時就十分珍貴的文物。只是不知,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它們流向了何方?(全文完)(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