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娟 尹 雯 龐玉琨
摘要:本文探討了經(jīng)典閱讀和實踐活動這兩種教學方法。前者是許多專家學者開出的良方,旨在將學生之“思”導向本源。后者則探索以教學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趣,在“做”中“學”,強調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感染和引領。
關鍵詞:通識教育:教學方法;經(jīng)典閱讀;實踐活動
甘陽先生最近幾年曠野呼告般地倡導實行“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他認為“中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中心任務是要把從民國以來斷裂的文化傳統(tǒng)重新作現(xiàn)代整理,走‘中西并舉的道路,……使中國大學成為中國文明的擔綱者”。并進一步強調通識教育并非意味著我們能開出上百門的素質課,更為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怎樣來推行通識教育?
曾獲哈欽斯杰出貢獻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斯特勞斯似乎為我們指出了極好的路徑:“我頭腦中的改革方案較少注重教學科目,更關注教學重點和方法;能夠擴展和加深理解力的教學就應該鼓勵,不能鼓勵那些最多也只能帶來目光短淺的和無原則的效率的做法”。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以及甘陽先生在清華大學的授課,都在通識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我們云南財經(jīng)大學在借鑒他們的經(jīng)驗的基礎上也有一些自己的嘗試。因筆者主要參與的是通識教育人文學科的改革,故以下僅就這方面談談對教學方法的一些感受。
一、選擇經(jīng)典,引導閱讀
蔡元培先生說得好:“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苯逃P乎人的靈魂,旨在養(yǎng)成高貴的氣質和塑造卓越的品格。在這一點上,即便是非常實用的杜威,也毫無疑問地強調“教育是心靈的塑造”;即如斯特勞斯所言,它應該“按心靈的本性培育心靈,照料并提升心靈的天然稟賦”,喚醒個體的內在自由和卓越。但由于我國大學多年的實用性、技術性教育,使得高等教育“絕非意味著品德和人生理解上的長進”,而僅只是“技匠的培養(yǎng)”。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可以成為洞悉機械構造的工程師,精通商戰(zhàn)技巧的經(jīng)理,嫻熟掌握法律條文的律師,但往往擺脫不了淪為‘殘缺人的危險”。
在德性的化育方面,“沒有比閱讀古代經(jīng)典更好的開始了”。這是斯特勞斯在芝加哥大學身體力行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許多著名學者為通識教育開出的一劑良方。為了“擺脫專門化帶來的狹隘”,我們的許多素質課程“對諸如普通文明課程這樣的事物的淺薄化,將所有民族在經(jīng)濟、科學、藝術、宗教和政治所有方面的歷史恰當?shù)乇茸鳠o休止的電影,以有別于掛滿圖畫的畫廊。由此提供的輝煌場景,最好也不過是令人興奮和愉悅的,卻并非具有啟發(fā)和教益。希羅多德的一百頁——不,十頁著作,也比按我們時代統(tǒng)治思想所著眾多的作品更能把我們引向‘一和人類事物多樣性的神秘統(tǒng)一?!弊鳛槊绹ㄗR教育的重鎮(zhèn),芝大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就是瞄準“大書”,這也是它在深厚的學養(yǎng)方面異于美國其他大學的重要因素?!拔覀內ソ庾x經(jīng)典,一般說來,不是因為它具有權威并因此對我們這個時代施展威力,而是因為它的內容依然吸引我們?!薄斑@不僅因為現(xiàn)代性問題迫使學問回歸古典智慧,更因為古典學問關乎亙古不移的人世問題”。人是一種歷史的動物,從內心深處,他需要記憶,需要溯源。在無數(shù)次與本民族的精英在本質的深處交流對話之后,他才會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他也才會在如此紛紜復雜的今天找到自己的定位。
所以,我校通識教育的改革首先以大學語文為切入點。《大學語文》精選的那些經(jīng)典篇目傳達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幾千年積淀下來的人文素養(yǎng)和智慧,這里有一個民族的靈魂,有一個民族建立文化認同的記憶保證和情感紐帶。我校將原來的每學期54課時增至72課時,把教學目標和重點定位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如何涵養(yǎng)學生的良知與責任、尊嚴與使命;如何加強民族文化認同,化育學生的精神氣質。然大學語文課程的時間、容量是有限的,為了避免大學語文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包打天下的情況,我們以大學語文為基礎,借鑒復旦大學的三個模塊(文史經(jīng)典傳承、世界文明對話和審美氣質化育),開出系列人文素養(yǎng)課程?!洞髮W語文》的教材定位也是在經(jīng)典閱讀上,我們選擇東南大學王步高主編的教材,其編寫體例就是精選歷代經(jīng)典篇日(此為“經(jīng)”);然后按照先秦兩漢這樣的時間順序來進行串引(此為“史”)。這本教材很好地體現(xiàn)了甘陽所力倡的芝加哥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理念當然,這也是我國由來已久的經(jīng)史傳統(tǒng)。
雅斯貝爾斯說過,大學教育的“關鍵在于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盡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路,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我校大學語文課程安排在大一,全校必選。大學語文以一篇篇經(jīng)典帶領學生穿越歷史的幽谷,藝苑摘花,珠海拾貝,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留下了“根”的文化記憶。同時,這也牽涉到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在教學中,教師不只限于對大學語文篇目作字面上的講解,更重要的是要穿透和把握語言背后所蘊藏著的微言大義,展現(xiàn)恢宏深厚的文化背景,體現(xiàn)一個“大”字;并將其與當下的生存境遇、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價值困惑等聯(lián)系起來,追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這個時代如何從歷史演變而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自我認同的?我從哪里來?我的內心渴求什么?什么是我存在的根基?
由于有原典的引領,大學語文就不同于概論通史一類的課程,蜻蜒點水,浮光掠影。它可以讓學生通過作品感受文明傳承的脈動,時代精神的變遷,對民族文化精神有個總體把握。并在其后的文史經(jīng)典傳承、世界文明對話和審美氣質化育系列課程中,再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好的經(jīng)典系統(tǒng)研讀。云南財經(jīng)大學傳媒學院目前擬推出的經(jīng)典閱讀課有:論語導讀、老莊選讀、唐詩鑒賞、宋代婉約詞選等十門課程。
二、結合教材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通識教育絕不僅僅是課程設置的問題,它更多是怎樣教學的問題。
所謂學者,“覺悟也”(《說文》),“以覺所未知也”(《白虎通·辟雍篇》)。所謂習者,“鳥數(shù)飛也”(《說文》)。故學生學習并非只是到課堂去聽課,學習還有一個“覺悟”和“練習”的必不可少的程序。亦即杜威先生所倡導的“從經(jīng)驗中學習,或者說從做中學”。赫胥黎也明確表示那種“僅僅在課堂里進行教學,而當學生離開教室之后就撒手不管并讓他們自己去摸索的體制”是不適合學生的“”。
那么,我們能不能小班制,因材施教,互動式教學,有討論,有比較多的閱讀,有在學問上“通識”的老師,打破學科間的限制,用較多的可以讓人變得比較聰明的辦法來教學,在教學中不管上什么課程,學生都會變得有“通識”一些呢?
(1)激發(fā)興趣,互動參與?,F(xiàn)在的學生都喜歡自我表現(xiàn),我們就安排一些實踐環(huán)節(jié),結合教材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諸如即興演講、改編劇本、組織表演、詩歌朗誦及辯論比賽等。
同學們最感興趣的是話劇表演。我們組織學生改編、
表演和評論《史記·垓下之圍》。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圍繞項羽、劉邦、虞姬及眾將士的價值選擇及歷史命運,思考司馬遷及漢民族的英雄觀和歷史觀,反思自己在現(xiàn)代社會的語境中應當做何種選擇。他們反復討論,甚至在被窩里打著手電修改劇本。演出時因陋就簡,自己制作道具,制作PPT。有些班級甚至到外面租來戲服,自己拍照攝像,把演出過程制作成光碟。同學們還說,在排演過程中,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體驗到了《詩經(jīng)》時代那種“群”的快樂。
詩歌朗誦也是同學們十分喜愛的,他們挑選自己喜愛的詩歌,反復誦讀,挑選配樂,制作背景圖片,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于2007年底組織了首屆全校性詩歌朗誦大賽。2008年又組織“全國中華經(jīng)典誦讀大賽云南賽區(qū)”選拔賽,經(jīng)過初賽和決賽的篩選,選出15位學生進行集中培訓。經(jīng)過一個暑假的艱苦訓練,于2008年9月參加云南省初賽,我校選手有3名脫穎而出,進入云南省賽區(qū)復賽,兩名獲得優(yōu)秀獎,1名獲得二等獎并被推選參加全國總決賽,獲得全國總決賽入圍獎。同學們在詩歌中感動,在感動中凈化了靈魂。
(2)注重訓練,培養(yǎng)能力。理想的大學“所呼吸的空氣將充滿著對真理的熱愛和對誠實的激情,因為這是比學問更珍貴的財產(chǎn),比獲得知識的能力更高尚的素質?!彼越逃顒討旉P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p>
為此,我們準備了一些焦點和熱點問題,主要涉及大學生的心理及當下的現(xiàn)代性問題,讓學生隨意抽簽,每個同學就所抽到的問題即興發(fā)言,老師再對之進行點評。除此之外,還圍繞著“何為自由”、“屈原之死”等主題進行討論和辯論,同學們踴躍發(fā)言,甚至課后還在發(fā)短信給老師繼續(xù)討論。這些實踐環(huán)節(jié)在把學生之“思”導向“本源”的同時,也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則貫穿在經(jīng)典閱讀賞析及讀書筆記的寫作當中,當然,同學們也可在讀書筆記中與老師討論他們的疑惑和思考。
這類實踐活動重在參與,重在思考,學生們非常喜歡。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鍛煉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從多個層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力地推進了通識教育的實行。
(3)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所謂“教”者,“上所行,下所效也”;所謂“育”者,“養(yǎng)子使作善也”(《說文》)。教育是要使學生先做好一個人,所以赫胥黎認為:“許多價值必須同道德的影響聯(lián)系起來——道德的影響同理智的影響一樣重要。”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老師與學生有很好的交流與互動。在舉辦全校性的大賽及培訓中,學生得以同老師朝夕相處,禮貌規(guī)矩,為人處世,知識學問,都能在老師的所言所行中習得。言傳身教,言傳的同時亦施“不言之教”;這使人想起孔子攜弟子周游列國的傳統(tǒng)式書院教學。這種教育“重視師生、同學之間的密切交往”,它有著“心靈的交流,人格的影響,性情的熏陶,精神的吸引與傳遞”。德行的教育從來都不是靠說教能有果效的,在這個領域,榜樣的潛移默化是“不言說”的言說。美好的德行是“集義生焉”(《孟子·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是一點一滴做出來的。上行下效,養(yǎng)子作善,此即為“教育”也。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感染和引領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總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國的引路人?!?/p>
歸根結底,通識教育的要旨并不只是要文科的學生懂點科學,理科的學生識點文學藝術,而是體現(xiàn)出某種大學的理念。大學到底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讓我們用香港中文大學周保松先生的話作結:“是培養(yǎng)自由人?!边@里“所說的自由……不是指人能不受任何外在限制,可以為所欲為之意。它更接近陳寅恪先生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更接近密爾在《論自由》中所說的有個性(individuality)的人,也更接近康德筆下那些勇于運用理性,對公共事務作出批評的啟蒙人。說到底,更接近蘇格拉底那種終其一生,不斷對人該如何活著,該如何活在一起這些根本問題作出反省批判的人……人的高貴(如果有的話),系于人有這種自我的價值批判意識……這種意識愈得到發(fā)展,人愈自由。而人愈自由,才愈能知道自己想過什么生活,愈能感受到生命的天空海闊,也才愈能對既有制度作出反思,并令一個社會變得更多元豐富健康?!?/p>
[本文是云南省教育廳‘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定位與商業(yè)靈魂的現(xiàn)代拯救”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甘陽.大學人文教育的目標、理念與模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7).
[2][5]斯特勞斯.自由教育與責任[A].劉小楓,陳少明.古典傳統(tǒng)與自由教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劉小楓等.大學改革與通識教育[J].開放時代,2005(1).
[7]陳嘉映.作品·文本·學術·思想[J].云南大學學報第一卷第一期。
[8]劉小楓,陳少明.《經(jīng)典與解釋》緣起[A].古典傳統(tǒng)與自由教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9]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A].大學文庫(第一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0]姜文閔.杜威和實用主義教育學說評介[A].杜威.我們怎樣思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赫胥黎.科學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錢理群.大學應該成為“精神圣地”[J].天涯,2008(5).
[13]杜威.我的教育信條[A].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陳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