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鋼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人具有趨樂避苦的天性,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共同本性。英國倫理學家杰里米·邊沁提出,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快樂是人生的最高原則和最終目的。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為說,治國要以人為本,就是要減少人們的痛苦,增加人們的快樂。著名經(jīng)濟學家茅于軾提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自己的快樂極大化,而且是全社會的快樂極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就是一個“樂以忘憂”、極為快樂的人,在《論語》中,共有三十多個“樂”字,卻沒有出現(xiàn)一個“苦”字??鬃訉鞓返恼撌龇浅>?。
由上觀之,我們可以這樣概括人生的終極目的,那就是追求自身和全社會的快樂最大化。什么是快樂呢?快樂是一種感受,是人對于生活積極的精神體驗。雖然從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來看,大多數(shù)行為表現(xiàn)為對物質(zhì)和利益的追求,但你仔細想一想,不管是享受美食、試穿新衣、喬遷新居,或是旅游鍛煉、欣賞音樂、觀看演出,還是鉆研業(yè)務、研究課題、著書立論,最終在本質(zhì)上都是對精神快樂的需要和追求,而物質(zhì)活動僅僅是追求快樂的工具和手段。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使你的快樂最大化。這有許許多多的答案,一般來說身心健康、家庭和諧、衣暖食飽是基本要求,豁達大方、善于交友、樂于助人一定會給你帶來愉悅,熱愛學習、積極鍛煉、親近自然可使你身心快樂,心態(tài)良好、忽略煩惱、學會舍棄更是快樂最大化的重要條件。
以上這些因素因人而異,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情況,你若擁有或做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就會是一個快樂的人,而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
良好的心態(tài),就是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穩(wěn)定的情緒;對功名利益沒有過高的期望值,努力爭取,但不刻意追求;對物質(zhì)生活的標準有正確的認識,不盲目追求時尚和奢華;當遇到麻煩和挫折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方面積極應對,另一方面盡量丟掉煩惱,不被負面情緒控制自己;知道“舍得”,明白要得到必須學會舍棄,并理解有時舍棄其實能得到更多。
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按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職業(yè)。但在暫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時,應當喜歡你正在從事的職業(yè),與其每天愁眉苦臉地面對工作,還不如從中挖掘它的樂趣并把它放大,使你適應它、愛上它,并努力把它干好,干出成績和快樂來。任何一種物質(zhì)享受帶來的愉悅和快樂一般都不持久,力度最大、持續(xù)時間最長的快樂來自通過你持之以恒的努力,完成了有較高難度的工作任務,成就感、榮譽感會使你深深體會到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工作著是快樂的,這是至理名言。
世界上你所能擁有的財富和利益實在只那么一點點,大可不必過于在意。人總習慣與旁人比較,關(guān)鍵在于比較的標尺要定得合適,物質(zhì)享受要與生活條件更差的那些人比,這樣你就會平靜下來,滿意起來。人生在世沒錢是萬萬不可的,但錢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萬能的,而是夠用就好。金錢的數(shù)量和生活的快樂程度絕對不成正比。掙錢是一件辛苦的事,要掙得多,必須付出得多,為此你可能喪失許多快樂的閑暇時間,甚至要付出健康、親情和享受生活的巨大代價??鬃颖缓笕斯J是一個非??鞓返娜?可他快樂的物質(zhì)條件是什么?“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位大圣人貧困至此,卻仍然樂在其中,這對于我們的啟發(fā)有多大!
一個人的快樂不在于你能得到多少,而在于你能放下多少,放下得越多,你就越快樂。真正懂得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每時每刻。對于煩惱、不快的事,盡量地排解和淡忘它,能真正做到放得下,你就不會陷于痛苦之中了。要懂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會甘于安靜、保持平靜、享受清靜。
要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富有。學習是快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眼中的快樂就是學習,就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學問。另外人還要懂得享受自然的快樂,明媚的陽光、蔚藍的天空、飛馳的白云和溫暖的春風,都能帶給你快樂;觀望大海、感受春天、欣賞鮮花和聆聽鳥鳴也是極好的生活享受;攀登山峰、暢游江河、漫步村野與細數(shù)星空都能愉悅你的身心。一般來說,這些人生的享受基本是免費的,只要你有積極的生活理念,大自然為我們準備了許許多多的快樂源泉。
想樂就樂摘自《聯(lián)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