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芬
美國教學法專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課堂教學提問,一般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針對有關教學內容,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提問是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主要手段,它是聯(lián)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扎實訓練、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更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提問既可用于復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也可用于傳授新知識,指導、總結、檢查和評定學生的知識。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教學語言,是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形式,是通過師生相互交流,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教學行為方式,從心理學角度講,課堂提問是一種刺激,國外有的教育家甚至把課堂提問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課堂提問是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學生不僅能通過提問參與教學活動,而且能夠對問題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思考,發(fā)現(xiàn)和掌握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各種思維形式并用,以達到提高和創(chuàng)新的新境界,下面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談談提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趣的課堂提問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教學效率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新的課程標準也把“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作為一項基本要求,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的提問,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能打破學生腦海里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甚至波瀾迭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每節(jié)課所授的內容,設置增強趣味性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上《測量旗桿的高度》時,我先提出一個問題:要知道一個同學有多高,量一下就可以了,可我想知道國旗桿的高度,怎么量?誰能幫我想辦法?問題一提出來,教室里可熱鬧了,有的學生說:“照量?!庇袑W生說:“不行,太高了上不去,”有的學生說:“設法把旗桿弄倒,”有的說:“不行,那是破壞,”……一一否定之后,更多的聲音傳來了:“不能直接量,要想一種間接的辦法,”我肯定了學生們的間接方法,接下來我又問:“誰有辦法?誰的辦法多?誰的辦法更簡單?”這樣的提問很有挑戰(zhàn)性,學生的情緒完全被調到“我要學”的狀態(tài),都積極地投入到緊張的思考之中。
二、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思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樣一個問題,如果提出時平平淡淡,既不新穎又不奇特,而是“老調重彈”,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的主動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變換一下提問的角度,提煉一下提問的方法,讓學生有新奇之感,就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從而迅速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高度注意,動腦筋積極思考,在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中,提問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教學組成,沒有提問的課堂教學,教師很容易流于淡如清水般的平鋪直敘,或例行差事般的照本宣科,自言自語,滔滔不絕,學生不能思考,無法參與其中,很容易造成學生的注意力分散與精神疲勞,久而久之,學生將失去對數學科的學習興趣,倘若課堂上學生限于知識不足而不能提出問題,就會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使學習中遇到“疑難”也不認為是“問題”,這樣“沒有問題”的學生學習只會浮于表面,沒有鉆研精神,得過且過,永無長進,最后成為“問題學生”,實踐證明,教學提問,能打開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數學教學中有利于開闊學生思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問題有兩種,第一是問題的答案不止一個,而是幾個,它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多角度的心里興奮,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已知x2=4,求x的值”,對這個問題的解學生往往會漏掉其中一個答案(特別是-2),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找答案是x=2的學生回答。并問他:“你是怎么想的?”接下來再問:“誰有補充?”“為什么?”這樣提出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fā),他們會考慮到有理數平方的真正含義,從而得到完整的答案,再比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邊等于5,一邊等于6,求它的周長”,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教師可以問學生“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怎樣計算等腰三角形的周長?”學生一一回答后再問:“這個問題中腰長是多少,底邊長是多少?”這樣一步一步地追問,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題目中的一邊既可以是底邊也可以是腰,因此必須分情況來討論,從而完整地得到問題的解,這種提問緊扣題目條件和學生容易忽略的問題,進行一步步深入的引導,不僅讓學生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而且還有效地發(fā)展了學生思維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是解答問題時所用的理論是綜合性的,它要求學生把學過的知識縱向、橫向或縱橫交錯地聯(lián)系起來,進行一番加工創(chuàng)造,靈活地運用,這類問題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這類問題一般在實際應用問題或幾何證明題中比較多,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能思考和探究,教師若能在學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處及時提出疑問,然后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堂提問還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有效改進教學的基本手段
通過教學提問活動,教師和學生可分別從中獲得對各自有益的反饋信息,以作為進一步調整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探明學生知識鏈條上的漏洞和產生錯誤的原因,從而針對每個學生和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切實地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教師提出的問題,久久都沒有學生能回答,或很少有學生答對,那就有可能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到位,學生難以回答,或提出的問題太深太難,學生回答不了,或學生對有關知識沒有掌握等,教師應通過這一次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情況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及時進行查漏補缺,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答問,從老師那里獲取評價自己學習狀況的反饋信息,在學習中不斷審視自己,改進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繼的學習活動更有成效。
四、課堂提問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僅是一般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還可以是“學生問,學生答”或“學生問,教師答”,一般的課堂提問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其實這并不是課堂提問的唯一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課堂上學生也可以把
自已的不同想法或疑惑向老師或同學提出來,以求得問題的解決,而學生在回答問題或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邊講解邊提出問題,在學生學習各種知識的過程中,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會迅速得到提高,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學生也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他們就學得開心,學得上心,學得扎實,同時這樣的課堂教學也促使教師課前備課更認真,考慮問題更全面,要求在備課中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弄清哪個問題是教師問,學生答;哪個問題是學生問,學生答;哪個問題是哪些學生回答;學生可能提出哪些問題,該怎么回答;學生還會有哪些疑問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上好一節(jié)課,上活一節(jié)課,因此,這不得不要求數學教師努力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技術水平,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五、課堂提問可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的初中生注意力比較分散,上課經常開小差,學習效率低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設法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但教師只靠講紀律、維持紀律是很難把持學生的注意力的,實踐證明,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往往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因為教師提問時每個學生都有可能被問到,每個學生都不想因為答不上來而陷入尷尬的局面,因此教師提出問題后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再者,如果是班里的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會感到很好奇,注意力會自然而然地集中到這個學生的問題上,自然帶來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六、良好的課堂提問能增進師生間的信息交流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過程中,師生間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情感交流,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實現(xiàn)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條紐帶,會將師生間的認知和感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架起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梁,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上教與學的發(fā)展,在課堂提問中,對回答得好的學生加以表揚和鼓勵,對一時回答不出問題學生耐心地啟發(fā)引導,給學生再次表現(xiàn)的機會,這種提問方式,既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可以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交流,使課堂充滿活躍、輕松、和諧的良好氛圍。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一節(jié)成功的數學課,離不開提問,問得恰到好處,問到點子上,往往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只有善于提問,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活動產生極大動力,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體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中某些細微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根據不同的需要設計不同的提問來幫助完成教學任務,把握好提問的“火候”,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創(chuàng)造欲望和競爭欲望,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廖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