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慶波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多樣化,要講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教師要善于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但在實際實施中,許多學校還是圍繞著升學指標、課堂作秀等形式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考核,本文就嘗試以一個案例來闡述筆者對自己所認識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評價現(xiàn)狀的一點思索。
【案例】一次數(shù)學教研活動
前不久,參加了某教育共同體的一次數(shù)學教研活動,活動是這樣安排的:說課——上課——評課“一條龍”,很典型的活動方式,組織者安排了一位中年女教師“掌門”,看得出還是在教壇上耕耘有些年了,聽說是學科帶頭人,教學內容是浙教版第一冊《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第二節(jié)課。
首先是說課,老師從說教材、說目標、說重點難點、說過程、說環(huán)節(jié)、說方法、說手段,面面俱到。
其次是上課,老師打開課件,學生討論課本上的兩道應用題,一題是“方程在圖形中的初步應用問題”,另一題是“勞力分配問題”,上課按照課件呈現(xiàn):復習列方程應用題步驟和方法——講兩個例題——做課本上的練習題——小結,學生就專心圍著教師的講解一聽到底,就是練習,也是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運作,看得出步履艱難。
最后是評課,這次評課組織者認真,評課教師也不例外,大家一致肯定老師的課講得精彩,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緊扣教材,講完了課本上所有的內容,上課密度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學計劃。
【思索】一個總的感覺,就是當下的數(shù)學教研活動缺乏一個字——研。
第一,就這次教研活動而言,本身意義不大,因為活動沒有主題,沒有目的,這是當今初中教研活動的通病,這種現(xiàn)象在學校更加突出,當前,在“唯分論”形勢下搞教研活動,總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一般每個老師輪流上課,至于要解決什么問題都不清楚,這樣的課已經毫無意義。
第二,就教學設計而言,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完全被教材“套牢”了。
兩個例題,一題是“方程在圖形中的初步應用問題”,另一題是“勞力分配問題”,教材在編排上把兩個在相互聯(lián)系上獨立的問題放在一起,是不利于形成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它不過也是為了內容的“全面性”而生硬地放在一起,我們在教學時,不應該被教材牽著走,而應該大膽主動地處理教材,這位教師教學內容沒有變通性,可以說迷信了教材,放棄了自己是教學資源開發(fā)者的角色。
對新課程的實施,我們必須十分明白,在教材處理的問題上,教師再不是“消費者”,而是創(chuàng)造者,就是說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目標前提下,應當大膽用好教材,而不是被教材牽著鼻子走,要注重校本教材的開發(fā),注意:校本教材的開發(fā)不僅僅是教材新編,它包括教材的補充、拓展、整合等,對于現(xiàn)行新教材,編者也是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課程標準的理念編寫的。
當然,編者在教育學術領域里造詣較深,但應該明白,他們未必來自基礎教育一線,未必都能把握問題的方方面面,再加上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參差不齊,所編教材不一定絕對適用于各地各校,為此,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沒有必要絕對“迷信”和“忠順”,不局限于“吃透教材”、“講深講透”,而是在尊重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qū)、本校實際,大膽創(chuàng)新,該刪的刪,該補的補,該延伸的要延伸,只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精神和課程改革的大目標,均是可以的。
第三,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沒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從頭到尾,借助預設的課件“精彩”地一講到底,根本沒有顧及學生學習的心理感受,沒有激發(fā)課堂“理解——溝通——主體參與——互動”活性因素,從而沒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這樣墨守成規(guī)的課是沒有創(chuàng)意的課,是糟糕的課。
第四,教師應把學生帶到問題的世界里(最近發(fā)展區(qū)),一堂好課學生應該帶著問題進課堂,學生在課堂上應處處充滿問題,教師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解決問題。
我們并不全盤否定“包裝”,本身好的東西,為了讓人們了解,引起人們的注意,加強宣傳著手包裝一下是必要的,好的、實的、有價值的要包裝,加以推廣,與大家分享是好事,但包裝畢竟是一種手段,包裝只能裝出風度、外表,而無法包裝氣質,課堂教學也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作,沒有實質性地投入,包裝只能東施效顰,所回報的只能是無效的學習,真實的、平實的課堂才是科學的課堂,因此教學無需多包裝!數(shù)學課堂教學理應如此。
數(shù)學教學評價不應當只局限在學校內部,而應該走出學校,奔向社會,只有全社會都對數(shù)學教學評價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新課程標準中的理想評價機制才能建立,教師、學生才能真正分享新課程帶來的豐碩果實,路,雖然很長,但總需要有人去走,愿更多的同仁一起踏上構建和諧評價之路。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