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摘 要】我國經過2004年的宏觀調控,發(fā)展速度有所抑制但仍在不斷走高。2007年,雖然政府各部門出臺了多種調控措施,但仍沒有減緩的跡象。一、當前的經濟形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25%,工業(yè)增加值增速超過18%烳1增速超過20%,CPI上漲率超過3%向4%、5%以上攀升,貿易順差超過上年全年的63%。對這種情況如何認識,理論界意見漸趨一致,即有向經濟過熱發(fā)展的趨勢。這是2007年上半年的形式。此種情況早已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及時祭起宏觀調控這桿大旗。探索過熱引起的原因可追溯到13年前。1993年的治理整頓持續(xù)了四年,治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但也使經濟進入了低谷。1998年,為了確保8%的經濟增長率,各級政府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但也只達到7.8%。中央政府發(fā)行國債,增加投資。地方政府不失時機地大上基礎設施項目,高速公路、港口、樓堂館所不停地上。經濟猶如比人高的水缸,不停地往里灌水,老是裝不滿,等你發(fā)現(xiàn)裝滿時,水已經溢了出來。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正式提出實行“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適度從緊,控制貨幣投放,逐步提高銀行利率,防止經濟由偏快向過熱轉化。本屆政府的穩(wěn)健貨幣政策的操作比較注意松緊彈性和靈活性,在年度貨幣信貸目標總的約束下,年內各月各周的隨機性操作有較大的彈性,不同時點的松緊度不一樣,通過隨機彈性操作來控制加速趨勢,以防止經濟出現(xiàn)大起大落。苗頭已經很明顯,也用不著討論經濟是否已經“過熱”,問題是能否保持長時間的繁榮,這種趨勢會不會引發(fā)通貨膨脹或者經濟過剩,從而引發(fā)經濟危機?倘若引起通貨膨脹或經濟過剩,我們采取什么有效措施進行應對,傳統(tǒng)的宏觀調控手段是否還會有效?二、宏觀調控的背景計劃經濟的投資主體是各級政府,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所以政府發(fā)文件就非常見效,只要堵住資金的源頭,增長速度就會很快掉下來,經濟增長的基本特征是大起大落。市場經濟發(fā)展有一定的慣性,因此是有苗頭可抓的。判斷經濟形勢要抓苗頭,抓住了苗頭,才能抓住宏觀調控的主動權。過去作為調控主體一部分的地方政府、專業(yè)銀行、國有企業(yè)等已由調控主體不同程度地變成調控對象。尤其是地方政府過去是中央政府的延伸,對中央的調控決策往往具有放大效應,中央要從緊,地方政府會層層加碼,以至于讓企業(yè)透不過氣來,“適度從緊”往往搞成“過度從緊”或“失度從緊”。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在現(xiàn)行財政體制下,增長或曰發(fā)展意味著財政收入的增長,意味著政績,意味著社會穩(wěn)定和社會福利,地方政府認識到“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往往以“你熱我不熱”為借口,或明著“從緊”,暗地放松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2004年對土地的嚴格控制,雖然起到了抑制經濟過熱促進集約利用土地的作用,但地方政府并不心甘情愿,所以一旦放松,積蓄的能量便很快迸發(fā)出來。專業(yè)銀行商業(yè)化之后,各大銀行成為徹頭徹尾的利益主體,仍把其作為宏觀調控主體當然就大錯特錯了。三、經濟宏觀調控的對策(一)大量釋出國有流通股,并盡快讓社保入市資金逐步退出 調控的目的不是將股市砸下來,而是不要使其上升太快。上市公司股改完成之后,國有股已全部成為流通股,可把其作為調控股市的工具。建議向各控股公司發(fā)出指令,分期分批釋出一部分,并將變現(xiàn)資金全部納入社?;稹_@樣做可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一是平抑股市,防止出現(xiàn)大起大落;二是回籠資金。(二)放開股票一級市場,為廣大投資者開辟更為廣泛的投資渠道把一個發(fā)展中大國的資本市場寄托于兩家證券交易所,也是令人不可理解。股市長期低迷,給中國經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股市暴漲,同樣會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我建議借股市上升之機,逐步放開股票一級市場。讓一些經營業(yè)績比較好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在一定區(qū)域范圍內增發(fā)股票,并允許經營狀況好并且比較規(guī)范的企業(yè)在改造成為股份公司后,按照面值在當?shù)匕l(fā)行股票。使老百姓能夠買到有投資價值的股票,既能夠使一批企業(yè)籌集到生產所需資金,又能夠分流一部分在二級市場上熱炒的資金。企業(yè)在當?shù)毓_募集股份,既能改善其資產負債結構,減少其財務費用和償債壓力,也可大大降低銀行的風險。(三)停止新建大型公共設施項目可以緩建,尤其是樓堂館所應統(tǒng)統(tǒng)緩建。緩建并不等于不建,如出現(xiàn)通貨緊縮或經濟過剩的情況,還可迅速恢復建設,成為拉動需求的工具或手段。各級財政都應采取增收節(jié)支措施,擴大財政結余,最大限度地減少貨幣投放。 結論:2004年央行放開了商業(yè)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而且其他各類利率也已全部實現(xiàn)浮動。但到目前為止,利率市場化程度仍然不高。利率未能反映市場對資金的真實供求關系,未能體現(xiàn)市場對價格走勢的預期,也未能充分反映風險貼現(xiàn).2003年以來開始運用這些經濟杠桿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但都采用微調的方式,單次調整幅度都很小,今后,應更多采用組合措施,調整的方向、力度、措施組合和節(jié)奏的選擇,以經濟周期的階段性變化特征為依據(jù),并要注意超前性。參考文獻:姚峰:《國資委嚴控過熱行業(yè)》,《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8月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04》,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