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放芝
葉圣陶先生說:“寫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薄吧瞠q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歇?!焙⒆觽冏杂泻⒆觽兊纳?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有些事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但那也是生活,孩子們的“源泉”是豐富的,為什么“溪水”會枯竭呢?“作文、作文,聽見頭疼?!边@是學生經(jīng)常流行的一句口頭禪,他們寫出的作文經(jīng)常出現(xiàn)假、大、空的現(xiàn)象,這與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揠苗助長、要求偏高、框架太多等原因有關。新課標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為教師,應該引領學生看準“生活”這塊寶地,向生活進軍。
在我們的習作教學中,教師們常常易犯把習作與創(chuàng)作混為一談的毛病,用成人的眼光和水平去看待學生的作品,總認為所謂作文應寫點“有趣的”“有意義”的東西,所寫的作文被“逼”成造假趨勢。
教師指導過細,難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師把學生的習作標準定位在一些優(yōu)秀作文上,一上作文課就讀范文,甚至告訴學生如何開頭,如何結尾,中間又反復強調(diào)如何具體,殊不知這樣指導得越細學生思維就框得越死,而且遠離學生自己的生活,就像緊箍咒一樣,寫出的文章難免沒有個性。李吉林老師有一則著名的教育格言:“小馬駒要長成駿馬,牧馬人必須把他們帶到水草豐盛的草原上,讓其自由馳騁,才能茁壯成長。指導作文,應該充分打開學生的思路,讓他們的思想自由馳騁,不受束縛,使他們感到要寫、好寫、寫有興味?!币虼?教師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提倡學生寫“放膽文”,讓孩子們把文章寫開,把思路寫活,把筆頭寫順,嘗到作文的甜頭,獲得成功的愉悅,使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寫“放膽文”對小學生來說,不僅是作文的解放,而且是思想的解放。在指導學生寫作中我覺得也應該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捕風捉影”。
一、為需而作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寫作,可是在我們生活的人群中,卻有很多人對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的文章不會寫,有的還說沒有學過,就像小學生不會寫倡議書,不會寫慰問信,中學生不會幫人寫狀子,大學生不會寫調(diào)查報告,職員不會寫工作計劃等。作為教師,尤其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感到深深的自責。寫作文不就是為我們的生活需要而學嗎?寫作與生活割裂開來,那樣的寫作還有什么意義呢?這讓我有了寫作指導的新思路,我們應該把寫作的觸角伸向生活,為需而作。例一:有一次,我們班要帶學生外出聽課,因為所去學校要經(jīng)過的十字路口較多,一個教師要帶著這么多學生走街串巷,辛苦是次之,更重要的是擔心學生的安全。正在我們一籌莫展時,一位公汽公司的家長主動和我們聯(lián)系了車子接送我們,幫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我和同學們感激不盡,趁這個機會我提議同學們?yōu)楸磉_我們對家長的這份謝意,何不來寫一封感謝信呢?聽我這么一講,同學們犯愁了,不會寫呀,怎么辦?經(jīng)過我的指導,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躍然紙上。家長收到后連連稱贊,還說這是他一生中接到的最美、最珍貴的禮物,后來又發(fā)了糖果給同學們。瞧瞧孩子們那得意勁,美得一個個像天仙一樣。這次習作讓他們既甜在嘴里,又甜在心里,更使他們有了寫作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例二:我們班有個調(diào)皮學生叫小尹,他在上學路上看到有一個小偷正在夾一位老奶奶口袋里的錢包,就在這個黑手即將得逞的一剎那,只見他機智地大喊一聲“奶奶!”然后迅速跑過去一手攜著奶奶,一手將奶奶險些被夾出的錢包放進去。那鏡頭,好像真是親祖孫一樣。小偷悻悻地走了,小尹說出了真相。老奶奶心里很感激小尹,回去讓兒子特地來學校道謝。但他又不知小尹是哪個班的,特意來辦公室打聽。得知這件事后,我讓同學們現(xiàn)場采訪了小尹,并建議將他的事寫一封表揚信投到學校廣播站,或者發(fā)到班級博文。當看到自己的文章被采納、被發(fā)表,別提他們心里有多幸福。小尹呢,看到這么多同學像采訪明星一樣來采訪他,一向調(diào)皮的他還從來沒有受過這般禮遇,很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甜蜜。從那以后,他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更樂于助人。原來作文還可以改變?nèi)说摹?/p>
二、 為作而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F(xiàn)實生活永遠是學生作文素材的“富礦”。語言學家呂淑湘說:“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文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交給學生鑰匙比帶其進入房間更重要”。作為教師,應當引領學生學會抓住生活的尾巴,捕捉生活的影子,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洞察力。我們的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 ,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和一個“有準備的頭腦”,善于“將計就計”,把生活中的一些“突發(fā)事件”切入作文課堂,以此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和對寫作的興趣,讓學生在作文中寫生活,在生活中寫作文,將生活的某一部分定格、細化。如“上課時突然下雪了”,你可以停下你的課讓孩子們的興奮勁盡情地發(fā)揮,甚至可以帶孩子去室外感受感受下雪帶來的快樂,接著來一篇即興作文;像上課時 “不速之客”黃蜂來擾,你可以在一旁觀一場“驅峰之戰(zhàn)”,必要時可“引戰(zhàn)”或“參戰(zhàn)”,然后賞學生來一次作文大餐,學生寫起來實在是過癮,文章來得快,可謂是“思維和語言共舞”,那才叫痛快淋漓呢!
在作文教學中要學生注意觀察生活,首先教師要熱愛生活,關注生活。有一段時間我們班學生特愛做“玩筆”的游戲,即用各種廢筆捆起來作為武器,在課桌上用一指彈出,與對方的筆交鋒,誰的筆先彈下課桌就算誰輸。這種游戲即省事又省時,占地不大又易起易散,人數(shù)可多可少。學生玩到近乎癡迷的程度,我“順應童心”布置了“彈筆樂”“課間十分鐘”“我迷上了——”等習作題目,同學們把“彈筆樂”的“樂”描繪的酣暢淋漓,寫出了一篇又一篇活潑清新的作文。后來,因為“彈筆游戲”的泛濫成災,班上不得不出臺新規(guī)定,暫時禁止了這種游戲。由于少許同學忍不住而違紀,受到了大家的指責,于是又有學生主動自覺地寫出了“彈筆岌岌可危”“彈筆被禁的煩惱”“忍無可忍”“彈筆,想說愛你不容易”以及“‘沖動的懲罰”等作文。這種圍繞“彈筆”游戲的興起與衰落開展的作文教學,既貼近生活,又喜聞樂見。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作文,真正做到了“玩寫兩不誤”。
三、創(chuàng)寫結合
作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作文的思想、觀點、情感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形”,正如葉老說的, “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币虼?我們除了要善于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外,還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情境,豐富生活,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新奇點,創(chuàng)造一種 “有話要說,不吐不快”的情境,最終在寫作中達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目的。比如,我偶爾不布置作業(yè),先不告知我的“意圖”,讓學生歡呼著、體驗著沒有作業(yè)的快樂與輕松,他們一個個像中了六合彩一樣興奮,有的甚至高呼“老師萬歲”“老師英明”,看到他們的“狂歡”,我自鳴得意,心想,“魚兒上鉤”了。等到第二天我布置作業(yè)時,便在黑板上寫道:“今天要寫的作文是——無作業(yè)的滋味”。學生一看,全啞了,老師在“忽悠”我們。在一片叫喊聲中,我分明看到的是學生胸有成竹的樣子,這已正合我意,稍加點撥,一篇篇熱情洋溢的文章躍然紙上。有寫“沒作業(yè)的感覺真爽”的,敘說自己很久沒有這么痛痛快快地踢過足球了,累卻快樂著;有寫自己又與“肯德雞”闊別重逢了,花錢且值;有寫自己可以一邊吃零食一邊看電視的,張弛有度;還有寫自己終于可以將那本課外書看完了,如癡如醉等,但也有寫“沒作業(yè)的煩惱”的,因為平常教師或多或少地會布置些作業(yè),偶爾不布置作業(yè)家長怎么也不相信,又是質(zhì)問又是打電話,更有甚者,個別家長見學校沒布置作業(yè) ,在家自行布置的作業(yè)比平常老師布置的還要多得多,學生認為真是“得不償失”。 教育學家贊科夫曾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才能產(chǎn)生出兒童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的確如此,一句句肺腑之言充盈在字里行間,真可謂是“筆隨心動,情真意切”,學生的感受千差萬別,寫出來的作文千姿百態(tài),讀起來有如師生間的傾心暢談,情深意長。
作文課是師生心靈交融的微妙陣地。人是活的,思想是活的。在作文教學改革中,我們不僅要“找米下鍋”,還要“造米下鍋”, 我有時外出時故意不調(diào)課,在班上競選小老師上課,后來有了 “招聘大會”“當老師的尷尬”“老師面臨下崗”“老同學,新老師”“同學變形計”等作文。在班上舉行同學們喜聞樂見的班級活動,像“快樂男生”“快樂女生”“挑戰(zhàn)主持人”“班主任背后的故事”“強詞奪理”辯論賽等班隊活動。通過教師“搭臺”,學生“演戲”,此時的寫作,成了一種需要,成為活動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生有了興趣,自然就能打開思想的閘門,文思如泉涌,寫起來也不覺得累,更不會覺得沒話可寫。
四、“小題”“大做”
生活就像一個寶葫蘆,它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就看你怎么享用。有時圍繞一個題材就有很多話題。在三月學雷鋒活動中,我尋思著要幫助一個農(nóng)村學校的班級,和他們開展“手拉手活動”,一對一結交一個朋友,長此交往,互幫互助,等到學生小學畢業(yè)了,也許會有人在同一個班學習,到那時回味起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呀!還有,我想讓我們這些“小皇帝”們感受一下農(nóng)村孩子讀書、生活的不易,從而讓他們更加珍惜現(xiàn)有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薄.斎?這其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挖掘了新的作文源泉。為了這次資助農(nóng)村班級建立圖書角,我們除了將自己八成新的書本捐獻出來,還要靠自己的努力掙錢買書。使孩子體驗父母掙錢的辛苦,從而不再亂花零花錢。讓孩子走出家門,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去交往、去打拼。通過商量,大家決定采用“街頭叫賣”的方式,賣報紙、推銷生活用品或文具。我讓同學們擬定了一份行之有效的活動方案。提到寫活動方案,個個就像小大人似的,說得頭頭是道。由于大家群策群力,活動方案是有模有樣,有具體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負責人,還有進貨渠道,實施辦法等。趁此機會,我又要同學們完成了一部“宏偉計劃”(即活動方案)。接著是等待義賣的日子,性急的同學們總是耐不住性子,我又順勢出了個作文題“等待的日子”,同學們可謂是有感而發(fā),洋洋灑灑又是一篇深情并茂的文章。為了見面,兩個班都各自準備了節(jié)目,活動很成功,電視臺還進行了專題報道。喜事連連,學生能不興奮嗎?我們班圍繞這個題材寫了一連串的文章,有“叫賣的滋味”“辛苦也值”“掙錢不容易”“盼望見面”“有趣的見面會”“難忘的友誼之旅”“特殊的踏青”“我結識了新朋友”等,文章精彩紛呈。見面活動結束后,按照我們的計劃每個同學都認識了一位新同學,接著“書信活動”又拉開了序幕。由我們寫信給對方,先進行自我介紹,再聊了各自感興趣的內(nèi)容,話題隨心所欲;緊接著我們又有了“盼信的滋味”“我終于有信了”“遺憾”等作文,此時,我們真有種找到了“寶葫蘆”之感,似乎有寫不盡道不完的話題,真是“小題”亦可“大作”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都可以作為習作教學的資源加以利用。因此,教師要把握機會,善于改變計劃,“隨機”施教。讓學生運用自己獨特的思維去觀察、感受、想象、獲取生活,隨時捕捉生活中的“亮點”,這樣的作文才不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
(責任編輯:李湘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