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立言
眾合唱:[二黃導板]甘露寺內(nèi)佛光現(xiàn),
[回龍]看起來這件事大家有緣。
劉備:[高撥子]吳國太似王母駕坐在大佛寶殿。
吳國太:你把那家鄉(xiāng)的事兒歷代宗譜細說一番。
劉備:家住在婁山村涿州小縣。
喬國老:他就是當今的皇叔一奇男。
劉備:實實的不敢當。
喬國老:老朽盡知你何必要忒謙!
孫權(quán):喬國老你為何將他來夸贊?
喬國老:劉皇叔請過來——這就是我們東吳的主君名叫孫權(quán)。
劉備:備少來問安。
吳國太:叫皇兒向前去把禮來見。
喬國老:國太傳旨意,你還不向前?
孫權(quán):無奈何忙還禮,國老你真真的討厭!
喬國老:兩國和好禮儀要當先!
吳國太:這員將是何名,家住在何方地面?
趙云:姓趙名云家住在常山。
孫權(quán):原來是那趙子龍。
喬國老:他渾身是膽,在那長坂坡殺曹兵七進七出,
可算得將中魁元!
趙云:長坂坡與曹兵屢次交戰(zhàn),
三將軍威名顯。
大吼一聲喝曹瞞,
我主爺洪福齊天!
吳國太:久聞得關(guān)云長甚是威嚴,
為什么降曹瞞一十二年?
劉備:都只為曹孟德領(lǐng)兵十萬,
將二弟困土山。
來了個張文遠,
順說二弟降曹瞞,
保皇嫂一十二年。
喬國老:提起了這樁事猶如我親眼得見,
曹孟德愛其男,
上馬金下馬銀美女十名他不貪。
掛印封金辭曹瞞,
過五關(guān)斬六將,
在那古城邊弟兄們才得團圓。
吳國太:觀劉備他生得好貌相,
雙手過膝兩耳垂肩。
喬國老:問國太這相貌可稱心愿?
吳國太:他與我尚香兒正配良緣!
趙云:請主公快向前把岳母拜見。
劉備:走向前整整冠,
雙膝跪在地平川,
拜岳母如同拜泰山。
孫權(quán):觀劉備這相貌有什么好看?
吳國太:為娘我心已定你何必多言!
喬國老:適才間千歲說我討厭,
國太心已定你不要多言,
你就坐在一邊。
賈化:(眾將官埋伏了啊)弓上弦刀出鞘埋伏在兩邊。
劉備:耳邊廂又聽得殺氣連天。
趙云:趙子龍拔寶劍,
喬國老:我與你兩下里——
趙、喬:觀看。
趙云:卻原來有人馬埋伏在兩邊。
劉備:問國太這埋伏是何道理?
??? 要殺我情愿死在你面前!
吳國太:甘露寺原本是清凈地面,
卻為何殺氣連天?
趙云:有埋伏在兩邊!?
劉備:嚇得我心膽寒!
喬國老:請國太把旨傳。
吳國太:回頭來我問孫權(quán)!
孫權(quán):尊母后你莫聽謊言!
吳國太:這件事——
眾齊唱:大家為難!
這段唱詞,錄自海派京劇《甘露寺》中《相親》一場。海派京劇《甘露寺》共分《過江》、《進宮》、《諫權(quán)》、《相親》四場,這段唱是在最后一場,由吳國太、劉備、喬玄、孫權(quán)、趙云五個人,還有賈化輪唱這長達68句的“高撥子五音連彈”。
五音聯(lián)彈也叫換手聯(lián)彈,是北方戲曲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之一。它由四人相互協(xié)作——從右邊起第一個人右手撫琴,左手卻按第二個人手中的三弦;第二個人右手彈三弦,左手按第三個人手中的四胡弦,如此四個人能同時演奏五種不同的樂器。
海派京劇借用這個名詞,卻并非如法炮制,而是改為由多位演員輪唱、對唱、合唱。這段唱詞,就是由幾位演員以合唱開頭,中問輪唱,最后再以合唱結(jié)尾。據(jù)說這種唱法的首創(chuàng)者是白玉昆,河北梆子德勝奎科班出身,原藝名白勝萍,本唱梆子旦角,后改唱京劇老生并兼演武生、紅生,多才多藝。白玉昆到上海后,在求變、創(chuàng)新、出奇的海派京劇氛圍中如魚得水,于是借用北方曲藝之名來行自身創(chuàng)新之實。
其實,多人輪唱的形式在傳統(tǒng)劇目中早己有之,傳統(tǒng)戲《二進宮》就是旦、生、凈三人對唱、輪唱的。而五音聯(lián)彈將其發(fā)展為多人輪唱,且給了它一個新名詞以示新穎。后來有的連臺本戲中把其他劇種的曲調(diào)引入聯(lián)彈,幾個人唱不同劇種的曲調(diào)。
雖然如此,五音聯(lián)彈基本還是多以二黃原板為基調(diào),摻入一些垛句、數(shù)板,成為當時頗為流行的京劇曲調(diào),受到觀眾歡迎。不僅上海,五音聯(lián)彈也傳到了北方,中華戲曲學校就在演出《七擒孟獲》中唱過五音連彈,馬連良在他灌制的唱片中也曾唱過。更為有趣的是,天津文明戲班也對五音聯(lián)彈加以借鑒,由于當時文明戲的唱詞是由演員隨時自編的,一人唱完,努嘴示意,第二人即接唱,被當?shù)赜^眾戲稱為“努嘴聯(lián)彈”?!芭炻?lián)彈”詞多腔少,通俗易懂,極為花哨熱鬧,用以烘托氣氛是再也合適不過。
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都有當時、當?shù)氐目陀^條件。這段唱,原來主要是由劉備一個角色唱的,其中喬玄有些說白,孫權(quán)偶有插話。而劉備的唱詞與喬玄的說白,許多與前一場內(nèi)容重復,舞臺效果顯得有些沉悶。改為五六個人(連賈化在內(nèi)為六人)輪唱,就活潑熱鬧得多。俗語說“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海派京劇的目的,就是用好看、好聽、好玩的熱鬧場面吸引人,讓外行內(nèi)行都來聽、都來看、都來喜歡。
當時的劇場連同戲班在內(nèi),完全是依靠票房收入得以存活、發(fā)展的,稱觀眾是“衣食父母”,并不是一句客套話。這些“衣食父母”中,內(nèi)行畢竟是少數(shù),劇場、戲班必須讓眾多外行有熱鬧可看。上海劇場大多擁有被稱作“班底”的劇團,聚集了一群各個行當水平平均的演員。對于這么多同級別的演員,若戲份常不平均,自然不行;讓他們在臺上你唱一句、我發(fā)一言,一方面可以避免戲份不均引起的矛盾,一方面能促使他們各顯能耐、互不相讓,這樣能讓聽眾看得著勁、聽得過癮。有鑒于此,有位評論家在談到上海京劇院《貞觀盛事》的唱腔時,就提出了一個建議——該劇集中了5位國家一級演員,若是在“金殿激辯”時運用一下五音聯(lián)彈,可能會使場面更為精彩??梢娭敝两裉?對五音聯(lián)彈這種唱法感興趣的還是大有人在。
京劇本身,就是在西皮、二黃的基礎(chǔ)上不斷吸收其他曲調(diào)豐富而成的,五音聯(lián)彈并沒有背離這個廣納博收、為我所用的文化傳統(tǒng)。然而,由于當時的海派京劇為幕表制,其唱詞全由演員自編,有時會很粗糙,甚至還有“現(xiàn)抓哏”的情況,顯得粗俗?!渡虾>﹦≈尽分洝陡牧继疥幧健分形逡袈?lián)彈的曲譜與唱詞,其中有油流鬼唱“要包公讓他到上海來玩玩”等詞句,因而為人詬病。五音聯(lián)彈在上世紀50年代以后絕跡舞臺,這是一個原因。然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此時的主流理論對海派文化心存偏見、予以貶斥,于是海派京劇中許多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為普通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目和技藝遭到了冷落直至湮沒,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