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新
成大事者善讓,即遇事不與人無謂地爭高論低,而是通過忍讓的辦法,去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大事,其中要害之一就是無為地好爭而不好讓。
君子坦蕩蕩,這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一種高尚品德。做人要胸襟豁達,要有平和忍讓之心。這不僅是一種魅力,更是事業(yè)有成之人的必備個性。
所謂忍讓,是指一個人與他人交往時,保持一種謙和、克己、委曲求全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里忍讓的是那些與自己的朋友、同事等之間的非原則性的小事。如與朋友或同事發(fā)生了一點小摩擦,就不要斤斤計較,應(yīng)該豁達一點,吃點小虧算了。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破壞朋友之間的友誼以及同事之間的團結(jié)。而對生活中的一些消極現(xiàn)象和不良的社會風(fēng)氣以及壞人壞事,則不但不能忍讓。反而應(yīng)挺身而出,堅決斗爭。
所以,我們說的忍讓并不是不辨是非、放棄原則、毫無限度地對一切事物的忍讓,該忍時忍,不該忍時則寸步不讓。應(yīng)該做到“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才是成功者具有的度量。
要做到忍讓,就必須具有豁達的胸懷,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時,不能對他人要求過于苛刻。應(yīng)學(xué)會寬容、諒解別人的缺點和過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有氣量,不能心胸狹窄,而應(yīng)寬宏大度。特別是在小事上,如果寬大為懷,盡量表現(xiàn)得“糊涂”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達世事人情。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下,他突然開悟了自性的智慧。
他喜悅地走回住處,卻看到了自己的茅屋正遭小偷光顧。找不到任何財物的小偷要離開的時候在門口遇見了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所以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見禪師,正感到驚愕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
禪師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著窗外的明月,進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溫暖陽光的撫觸下,從極深的禪定中睜開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現(xiàn)實中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女人,總在喋喋不休地向別人說鄰居家污穢不堪。有一回,她故意將一位朋友領(lǐng)到家里,指著窗外說:“你看,那家繩上晾的衣服多臟啊!”可那位朋友卻悄悄地對她說:“如果你看仔細點兒。我想你能弄明白,臟的不是人家的衣服,而是你自家的窗玻璃?!?/p>
是啊。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為什么不學(xué)著寬厚待人,而是去輕易地指責呢?即使臟的真是鄰家的衣服,我們?yōu)槭裁床荒鼙硎纠斫夂腿萑棠?要知道,這樣做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損失。
(編輯湯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