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青
[摘要]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偉人,自古以來被譽為文化的“集大成者”??鬃铀枷氲淖畲筘暙I在于其“仁”的思想。“仁”在中國歷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對當下轉型中的中國社會更是不可缺少。
[關鍵詞]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仁
中圖分類號:B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09)04-0066-02
文化是伴隨人類社會而來,隨人類的繁衍進化而發(fā)展進步。中國的文化起源很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就出現(xiàn)了一系列代表祭祀意義的“禮”文化,學界很多專家認為定義一種文化不應僅以文字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禮”文化更能代表人類文明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因此中國的文化有久遠的歷史。文化自產生以來就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說,人類從野蠻到文明,從生存到發(fā)展都離不開文化的傳播和引導。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即在中國歷史演變中所形成的文化體系,是歷史上各個時期中國人民世代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發(fā)展中,儒家文化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已滲透于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政治、經濟、文化產生深刻久遠的影響。儒家文化之所以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離不開孔子對其博大精深思想的創(chuàng)建。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面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戰(zhàn)亂不斷,“禮樂征伐白天子出”(《論語·季氏》)的統(tǒng)治局面,孔子思想應運而生?!爸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周代的“禮樂”文化損益夏、商而來,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文化在周代這種“禮樂”文化的基礎上又蘊含了所獨有的道德意蘊,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仁”是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家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仁”是以人本主義的為核心,代表了儒家人文主義和民本主義的價值理性;“仁者,人也”(《禮記·中庸》)即是這一內涵最概括的表述。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注重倫理關系,儒家文化中“仁”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規(guī)定,用孔子的話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孔子的倫理思想體系基本道德原則就是“仁”,它貫穿于孔子的倫理思想體系的全部內容之中,是其倫理思想的基礎。就此提出了“孝悌、忠信、仁義、禮智、恭敬”等一系列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以適應各種倫理關系,并且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F(xiàn)在我們重視道德有時甚至于重于自己的生命,這都是儒家文化所賦予我們的品格。
儒家文化對人的本質規(guī)定的道德內涵,是以血緣關系中產生的倫理情感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倫理思想表現(xiàn)為有差別的愛。他雖然提出過“泛愛眾”,但是主要出于仁愛的人本主義立場,并不是說愛是無條件的,《論語顏淵》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是孔子對“仁”的明確的回答。但是孔子的這個所謂愛人,是既反對墨家的“兼愛”,也反對楊朱的“為我”,它認為要有差等的自愛,又要有差等的他愛,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宗法社會,儒家之愛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觀念的前提下,所形成的“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論語·雍也》)的有差等、有區(qū)別的愛,從自己最親近之處做起,按照封建社會以家族為本位的特點來進行的,在一定的血緣關系范圍內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人的血緣關系是自然形成的,血緣關系之間的相親相愛是人的本性流露??鬃拥摹叭省钡乃枷虢⒃谘夑P系基礎上,就會牢不可破。所以孔子也對君主提出以人的“親親”為出發(fā)點,先有“君子篤于親”,而后才有“民興于人”。
而“仁”之本是“孝悌”,“孝”是儒家思想的一切教義的基礎,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人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儒家文化中的“孝”的觀念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也是我們的主要品德和人格之一?!靶ⅰ钡牡赖乱?guī)范在傳統(tǒng)社會不僅維護了家庭的關系,也維護了社會關系。孔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意思是說必須先孝親,才能夠“興仁”??鬃拥膶W生也有所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這與孔子的“仁”的思想相吻合,最能說明“仁”“孝”二者的密切關系。
孔子非常重視忠、孝、信、義這些道德觀念,他認為人不可不忠、不可不孝、不可言而無信、不可行而無義。這些道德觀念曾經支配了我們兩千多年的社會生活行為,已經將其精神特性融人了我們的民族性格之中,并于無形之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所以直到如今,不忠、不孝、無信、無義對我們來說,誰也不敢去這樣做的。儒家文化充滿人文主義精神,它重視人的道德修養(yǎng)、重視人的人格的自我完善,提倡積極有為、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關注群體,關注社會,在當今社會中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如果說忠、孝、信、義這些道德觀念是儒家文化的一種倫理道德的防御,是一種內在的文化心理,包括人的本質、道德、品格等,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價值。那么“禮”則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方式和社會規(guī)范。具有明顯的可操作性??鬃与m然極其重視“仁”,把“仁”提升為他的思想核心。卻并沒有因此就漠視“禮”的地位與作用,孔子認為“禮”是十分重要的,是立身、立國之根本?!岸Y”既代表一種社會秩序,還代表一種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一個人完美的人就必須學“禮”、知“禮”,否則就會粗野鄙陋,變成舉止無禮的野蠻之人。所以他說:“不學禮,無以立”;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禮”既是制度,又是禮儀、禮節(jié),它表現(xiàn)為人的恭敬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包括典章制度、規(guī)矩禮儀等,它可以施用于君臣、父子之間,也可以施用于普通的老百姓和朋友之間,它既反映尊卑等級的社會關系,又表現(xiàn)孝悌長幼的血緣關系因素,用以維護群體的社會秩序。儒家思想既強調了社會的規(guī)范與秩序,也沒有忽視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心理情感的需求。由于“仁”和“禮”的互補互用,人們之間能夠產成一種溫情脈脈的“仁愛之心”,因此更容易為社會和個人所接受,“仁”和“禮”同時發(fā)揮作用,對人心的凈化、社會的治理將是一種最佳的選擇,從而導致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秩序井然??鬃拥娜寮宜枷胧且浴岸Y仁”結構為核心的思想體系,這也是儒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體的重要原因。
中國現(xiàn)在正處于一個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轉型時代,轉型的社會困難重重。在現(xiàn)今的中國,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中,經濟建設是重點,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雖然加快了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進程,但是同時也帶進來一些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會產生“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極端自私的個人主義,還有不顧國家利益的貪污受賄以及形形色色的違法亂紀等社會問題。人們的道德觀念發(fā)生了變化,人與人之間很少在講感情,而是在講利益、講金錢。于是就出現(xiàn)了假仁假義、虛情假意等行為,不守信用,欺害人民。所以與此同時我們要用儒家思想文化做護航,作為經濟建設的開路先鋒。我們可以利用儒家文化倫理思想中“仁”的精華,以“仁”的凝聚力,講誠信,守信用;以“仁”交友,以誠信為本,幫助解決出現(xiàn)的這些社會道德問題。利用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去喚醒一些人的良智,改惡從善,減少社會犯罪行為,以利于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利用儒家文化的道德力量克制個人的私欲、私念,幫助個人樹立遠大的理想、高尚的品格,以便全社會都能集中精力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
儒家文化中的“禮”,對于我們今天建立和諧社會是相符合的。社會的和諧關鍵是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yǎng),而儒家思想正好是以道德為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觀念需要有一個依傍,這個依傍便是“禮”??鬃釉缒杲淌趯W生學習禮樂的目的,就是想使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使人走上道德之路,實現(xiàn)一個“生活完全理性化的社會”。對于我們當今社會來說,“和諧”就是要人人各得其分,社會秩序上下安寧,這和孔子的“仁禮”思想是一致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經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既有糟粕,又有精華,雖然它也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束縛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但是作為中國幾千年來人際關系的紐帶,有利于中華民族的精誠團結,保持了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綿延??鬃拥摹叭识Y”思想,要求我們在社會矛盾面前要理解、諒解,并進一步的去化解。在現(xiàn)今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除其糟粕,取其精華,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繼承孔子儒家思想“仁禮”的精髓,更好的推進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蔡尚思.孔子思想核心的面面剖析[M].濟南:齊魯書社.
[2]高贊非.孔子的思想核心仁[M].濟南:齊魯書社.
[3]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宋仲福.趙古惠.裴大洋.儒學在現(xiàn)代中國[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王均林.中國儒學史一先秦卷[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6]趙東栓.歷史·哲學·文化[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7]朱貽庭.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M].上海:學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