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紀孟
在宋真宗的詔書里,趙普被“配饗太祖廟庭”,算得上是圣賢者了,并為大宋江山的穩(wěn)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王夫之的筆下,他卻“阿附朋黨,傾危善類”,“密謀行險,戕害天倫”,“陷于大惡而不能自拔”,是一個“不仁之人”,其“不仁”在秦王廷美案上體現(xiàn)尤甚。
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第二年,母親杜太后去世。臨終前,杜太后命令老二趙匡胤日后傳位于老三光義,老三再傳給老四廷美,然后老四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德昭,即歷史上的“金匱之盟”,讓趙普記錄遺命,并將遺囑執(zhí)行的監(jiān)督重任交給了他。
“斧聲燭影”讓趙光義順利繼承了皇位,但他并不想尊奉“金匱之盟”,“金匱之盟”榜上有名的另一位人物、趙匡胤的兒子德昭已經(jīng)死去,而其弟弟德芳也于前不久死去,要徹底推翻“金匱之盟”,只有一個障礙—秦王廷美,于是廷美的噩運開始了。
太平興國六年九月,趙普出任宰相。第二年三月,有人告發(fā)廷美想要謀害皇帝。如何謀害?當時并沒有公開,直到廷美死后,趙光義才親自說出案情,說廷美并不是自己的親弟弟,他的母親是自己的乳母,廷美同他身邊的人密謀殺害我,未能成功;又謊稱有病,想等我前去探病時,再下毒手。《續(xù)資治通鑒·考異》評論此事時說:“廷美之陰謀,事無佐證,特以地處危疑,為眾人所矚目,太宗已懷猜忌,普復(fù)從而媒孽之,故禍不旋踵耳。”這就明確告訴讀者,趙普就是這場天大冤案的主謀。
廷美被罷黜了開封尹,從開封趕到洛陽。但趙普還不放過,以廷美住洛陽對朝廷是一種威脅為由,唆使一個叫李符的人上書,說廷美不思悔改,心懷怨恨,請求將其流放至邊遠地方,以防生變。于是,廷美的爵位由秦王被貶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房縣一帶)安置。過后,趙普又擔(dān)心李符會泄露他這個幕后指使人,便找了個茬兒,將李符貶到偏遠的寧國充軍去了。兩年以后,廷美“憂悸成疾”,在38歲的盛壯之年死去。
杜太后精明過了頭,她的“金匱之盟”導(dǎo)致了一場“蕭墻之禍”,而導(dǎo)演這場“蕭墻之禍”的正是趙普。
王夫之評論此事時說:“導(dǎo)人以戕殺其天倫者為何等事,而敢于人主之前無憚于心,無疑于口,非至不仁者,誰敢為之,而誰忍為之乎?”(《宋論》)趙普在對待秦王廷美的問題上的確有點殘酷,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抹殺他的歷史功績,他舉賢執(zhí)著、進諫大膽的作風(fēng)還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
我們都知道宰相趙普為大宋江山的穩(wěn)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被稱為圣賢者,殊不知,在秦王廷美案上,他卻成了“不仁之人”。正如我們不了解孤兒漢宣帝是如何在真愛與權(quán)力的夾縫中艱難生存,不明白權(quán)臣楊素是魔鬼,同時也是天使,更不明白中國巡撫徐繼畬為何能得到美國人的尊敬……這一切,你都能在本期《傳奇故事·百家講壇》中找到答案,《百家講壇》縱說風(fēng)云,讓智慧充盈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