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頻
(1、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4100 2、貴州省二級公路建設管理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1)
貴州省凱里至雷山(大塘)公路改擴建工程(以下簡稱“凱雷路”)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它是省道S308 線中的一段,也是《貴州省骨架公路網規(guī)劃(2003~2020)》“3388 網”和《貴州省旅游公路發(fā)展規(guī)劃(2004~2010)》中的一段,是貴州省骨架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凱雷路起點位于三棵樹鎮(zhèn),路線在通過大寨后,進入凱里巴拉河旅游區(qū)。沿線經過寨瓦、平寨、臺石、懷恩堡、南花、小平樂、季刀下寨、郎德、固魯、雷山、大烏秀、南亮、大塘鄉(xiāng)等,終點位于雷山縣大塘鄉(xiāng)排里坳,路線全長63.585公里。
該項目屬山嶺區(qū)公路,且大部分路段為沿河改建,整個項目的地形地質條件和水文工程地質都十分復雜,加上本身又是貴州省的生態(tài)示范工程,所以這對該項目的設計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根據本項目的特點,對該項目進行勘察設計時,提出的原則是:盡可能減少工程量,減少人工痕跡,順應周圍環(huán)境;運用景觀設計與土建設計相結合,對全線進行了針對性的景觀設計,將公路更好地融入環(huán)境,打造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觀協(xié)調的生態(tài)公路。
針對以上設計原則,設計組專門成立了生態(tài)景觀公路技術指標研究小組。著重對如何把握技術指標以滿足“盡可能減少工程量,減少人工痕跡,順應周圍環(huán)境”的需要。
研究小組首先根據該項目的地形、地質條件,沿線風景帶以及原有老路的情況確定設計行車速度。最終確定了兩種行車速度:40公里/小時和30公里/小時。即從起點至雷山段(K0~K49)設計行車速度為 40公里/小時;雷山至排里坳段(K49~終點)設計行車速度為30公里/小時。確定這兩種行車速度理由如下:對于起點至雷山段原有老路的標準較低,介于三級和四級公路之間。如果設計行車速度提得較高,對周圍的環(huán)境破壞較大;若想施工完后再來恢復生態(tài),效果肯定比原生態(tài)的要差,而且投資較高,得不償失。加之生態(tài)旅游公路,就應該是一邊坐車一邊欣賞風景,如果設計行車速度提得較高,很多優(yōu)美的風景轉瞬不見了,這就失去了旅游公路的意義。故研究小組確定將起點至雷山段設計行車速度確定為二級公路低限40公里/小時。雷山至排里坳段由于地形、地質較起點至雷山段更復雜,完全是盤山公路,道路兩側全是茂密的森林,原有老路的等級介于等外級和四級公路之間??紤]到本項目生態(tài)旅游公路的特點,為避免造成較大的環(huán)境破壞,經現(xiàn)場勘察和專家論證,最終將雷山至排里坳段設計行車速度確定為30公里/小時。
路線布設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運用“標準選線、地形選線、地質選線、環(huán)保選線、安全選線”的新理念。本著滿足技術標準的原則,盡量利用原有公路。順應地形、節(jié)約用地、減少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避免引起新的地質災害,盡量節(jié)省工程量和節(jié)約投資等原則進行布線。布線時從自然環(huán)境出發(fā),以反映巴拉河沿岸自然風貌為基礎,盡量保護公路周邊原生態(tài)自然景觀,以“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為原則,盡量順應地形地勢,使車輛在自然的蜿蜒和起伏中行進,讓人有漫步于山水畫廊之感,享受重歸自然之美。
路基寬度按照不同的路段采用12米、10米和8.5米三種不同形式。其中12.0米寬的路基用在城鎮(zhèn)過境路段。由于城鎮(zhèn)過境段車流量較大,人車畜混行情況嚴重,且一般城鎮(zhèn)過境段地形地勢較平緩,故將此段落路基寬度確定為12.0米寬。10.0米路基寬度用在從起點至雷山路段,該段是本項目風景最好的路段,是我們這次設計的重中之重。經過反復論證和現(xiàn)場比照,我們認為采用10.0米路基較為合適,其理由有三:第一,有利于提高行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第二,不至于導致大面積開挖或擠壓河道,破壞環(huán)境;第三,由于該段旅游車輛較多,交通量較大,為避免大型車輛出現(xiàn)故障后臨時停車,導使車輛發(fā)生擁堵。8.5米路基寬度用在雷山至排里坳段。本路段由于交通量相對較小,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且設計行車速度不高,故將此段落路基寬度確定為8.5米寬。
做好凱雷公路路基邊坡防護工作也是這次設計的一個重點工作。邊坡防護和綠化工程,既保證公路的安全又美化了公路,對公路沿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為貫徹交通部提出的公路建設“安全、環(huán)保、舒適、和諧”的八字方針,在初步設計階段,項目建設單位要求對本公路進行環(huán)境景觀工程方案設計,以“漫步山水畫廊,品味一路民族風情”的理念,設計和建設本公路。本路基邊坡設計正是本著這一原則進行的。在確定邊坡坡率以前,設計組多次對沿線的植物和邊坡情況進行了調查,本設計基于多次對全線地質、地形和植物調查情況,確定邊坡合適的坡率。
3.4.1 路塹邊坡
本項目的巖層以石灰?guī)r、白云巖、砂巖、頁巖為主。土建設計根據沿線巖土類別、物理力學特征、水文地質條件、地形地貌以及對沿線已建道路挖方邊坡及其穩(wěn)定狀況的調查,結合本路段挖方邊坡高度,對一般土質邊坡和全風化巖質邊坡,采用分級開挖的方式,每級邊坡高度一般為8m~10m,坡率范圍為1:0.5~1:0.75,平臺寬度 1.0m,平臺僅用于軟弱或破碎巖質及土質挖方。對于碎塊石土質邊坡以及強風化巖質邊坡,邊坡高度可降至6.0m,坡率放緩到1:0.75~1:1.25;對于強度高、穩(wěn)定性好、巖面新鮮完整的巖質邊坡,采用1:0.1~1:0.3 的陡坡,每級邊坡高度可加大到12m,在挖方較高的情況下可不設挖方臺階,而直接采用折線式邊坡。
3.4.2 路堤邊坡
填土高度H≤8.0m時,填土邊坡坡率采用1:1.5;當填土高度8.0m 由于本項目屬季節(jié)性漲水區(qū),當每年的雨季來臨時,山水來勢相當兇猛,為保證路基和邊坡的穩(wěn)定,路基的排水系統(tǒng)設計也不容忽視。排水系統(tǒng)主要還是由邊溝、截水溝、排水溝、涵洞及沿線自然溝渠等組成,各種水流通過排水系統(tǒng)匯集后流入天然溝渠,最終引入河流,保證水流通暢。為了保持原生態(tài)的視覺效果,我們對可視范圍內的邊溝、截水溝等構造物的結構形式進行了一些設計。例如我們在路基寬10米、12米的路段邊溝采用的是矩形邊溝+淺碟型蓋板的做法。這樣做的好處有二:其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植被生長枝葉逐漸覆蓋之后,給人的感覺在視線范圍內并無人工溝渠,而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淺土溝,可以加強公路景觀效果;其二,防止車輪卡陷和邊坡碎落堵塞,可以加強公路的安全性。這在我國其他地區(qū)的一些高等級公路上已經采用,其效果較好,如四川的川(主寺)九(寨溝口)二級公路,云南的思(茅)?。ㄛ吗B(yǎng))高速公路等。 3.5.1 設計原則 3.5.1.1 本項目路基路面排水按自成系統(tǒng)的原則進行設計,布設排水構造時綜合考慮自然水系、農田水利灌溉及現(xiàn)有橋梁位置,及時有效地排除路基范圍內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確保路基、路面穩(wěn)定與行車安全。 3.5.1.2 公路排水不應與沿線農田水利設施發(fā)生沖突,公路排水溝外應設置擋水堰,防止外部水進入路基排水溝,同時注意減少公路排水對原有水系環(huán)境的破壞。 3.5.2 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系統(tǒng)由地表排水與地下排水組成,地表排水在填方段主要依靠兩側坡腳位置的排水溝,在挖方路段主要依靠兩側坡腳位置的邊溝以及坡頂外側的截水溝,并通過急流槽、跌水井等構造將匯水接入排水溝或直接通過橋涵排出路界。地下排水主要依靠縱向、橫向或網狀盲溝與滲溝將路基裂隙水與地下水攔截或排出,使路基處于干燥、穩(wěn)定的使用狀態(tài)。 排水溝:設于填方高度大于50cm 的路段,與路基兩側的橋涵進出水口或水溝相連,排水溝采用半徑R=35m 的圓弧型排水溝,壁厚15cm,采用M7.5 漿砌卵石。如與農田排灌溝渠發(fā)生沖突,應改移溝渠,并與排水溝或涵洞出水口順接,以確保公路排水設施與當地農業(yè)灌溉設施暢通。 蓋板邊溝:凈過水斷面為40cm×50cm 的邊溝,采用M7.5 漿砌片石,頂部采用30cm 厚的C20 砼預制塊加固,蓋板為13cm 的C30鋼筋混凝土預制板。用于10.0米和12.0米路基。 邊溝:凈過水斷面為40cm×62cm 的邊溝,采用M7.5 漿砌片石,內側壁厚50cm,外側壁厚30cm,底厚25cm。用于8.5米路基。 截水溝:設于匯水面積較大的挖方邊坡坡口以外至少5m 的位置,用于攔截邊坡上部的坡面水。截水溝可視匯水面積與基礎情況采用矩形、梯形或緩梯形斷面,溝身尺寸采用40cm×40cm,溝長不應大于500m。 急流槽:適用于各種排水設施相接位置地面坡度大于300 的情況,常用的急流槽包括中間帶橫向排水-排水溝、邊溝-排水溝、截水溝-排水溝、截水溝-邊溝等四種形式。 3.5.3 路面排水 3.5.3.1 行車道路面排水 一般路段的雙向路拱橫坡為2.0%,路面雨水可經坡面漫流直接散排或匯入填方排水溝及挖方邊溝。超高路段的彎道采用超高橫坡直接將水排出路面。 3.5.3.2 路肩排水 硬路肩的排水方式同于車行道,表面橫坡為2%,采用12cm 厚C25 預制混凝土硬化??紤]到面層為中粒式,混合料空隙率偏大,封層以上的瀝青層間積水采用土路肩緣石中部預埋泄水孔排出。 本路段挖方151.2萬立方米,填方133.2萬立方米,路基路面及排水、防護砌體用料利用約105.4萬立方米,實際棄方約21.6萬立方米,全線設置棄土場10處。 棄土場的設置按集中堆放的原則,選定在路線附近的洼地或荒山。棄土場地要求注重環(huán)保,且要求適當碾壓以保證穩(wěn)定,并設置完善的排水系統(tǒng)。為減少拆遷,少占田土,或填筑困難時,根據需要設置砌石攔土堤或擋土墻。棄土堆需分層壓實并設法復耕,若不能復耕則采取植樹、種草等綠化措施。 本項目在布線時就充分考慮到了環(huán)保和節(jié)約用地的要求,對植被好以及良田好土路段進行避讓,不得已通過時采取防護工程等措施以減少用地和對環(huán)境破壞,公路用地范圍為路堤兩側排水溝外邊緣(無排水溝時為路堤或護坡道坡腳)以外,或路塹坡頂截水溝外邊緣(無截水溝為坡頂)以外1米的土地為公路用地范圍。 耕地填前夯壓時清除的地表土和清淤土不作棄方,而是分段臨時堆放在路線兩側,待路基竣工時用作坡面防護植物生長的耕植土。 生態(tài)公路設計必須結合具體施工,并在施工中進行動態(tài)設計,根據現(xiàn)場情況隨時調整設計方案指導施工,以期在施工中就注入生態(tài)理念,同時能使設計更直接的反映實際情況。故上述設計思路均是在施工前完成的,目前凱雷公路正在施工中,設計的效果有待在實際建設中考驗。 [1]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 JTG D20-2006. [2]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JTG B01-2003. [3]交通部公路司.降低造價公路設計指南(200 版)人民交通出版社. [4]貴州省交通廳.貴州省二級公路改擴建工程項目勘測設計技術指標運用指導意見(試行)貴陽 2006年12月.3.5 路基排水
4 取土、棄土設計方案、環(huán)保及節(jié)約用地措施
5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