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涌鯤
(北京農學院組培中心,北京 102206)
中華蘆薈為百合科多年生肉質植物,其別名較多,又稱之為華蘆薈、斑紋蘆薈、皂質蘆薈、油蔥(《嶺南雜記》)、象鼻草(《綱目拾遺》),象鼻蓮、羅幃草、羅幃花(《植物名實圖考》)、蔑草、龍蔑草、龍角、烏七等。分蘗能力極強,具有較強適應性。
中華蘆薈莖較短;葉近簇生,螺旋狀排列,葉面和葉背都有白色斑點,葉肉質肥厚,葉片較為細長,狹披針形,長 10~20cm,厚 5~8mm,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小齒,基部闊而抱莖?;ㄆ?~8月,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為總狀花序,疏散型;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筒6 裂;雄蕊6,花藥2 室,背部著生;子房二位,花柱線形。蒴果呈三角形,長約8mm。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在5℃左右停止生長,如果低于0℃,就會凍傷。蘆薈和所有植物一樣,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松土質中。在陰雨潮濕的季節(jié)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yǎng)分的流失,使蘆薈的生長不良。
選取一二年生幼芽,多年生分生芽或無木質化的莖段,用自來水沖洗干凈,濾紙吸干水分,剪掉較大葉片,待切口處不再流出液汁時放入75%酒精溶液中浸泡不超過30s。放入0.1%HgCl2 溶液中滅菌8min,取出后立即放入盛有無菌水的瓶子中反復沖洗4~5次,再無菌操作臺上將外層葉片剝掉,稍切去莖段兩端(不要接觸芽點也不要把芽點切散),把切好的頂芽或莖段接種到誘導培養(yǎng)基上。
誘導愈傷組織及不定芽培養(yǎng)基為MS+0.2mg/L2,4D+4mg/L6-BA。培養(yǎng)基含有0.6%瓊脂,PH 值6.0,含有3%蔗糖。培養(yǎng)溫度25℃,光照18小時,光照度1600lx。接種14d 左右基部、莖段切口處開始膨大,繼續(xù)培養(yǎng)有淡黃色愈傷組織出現(xiàn),20d左右愈傷組織上有微小不定芽,再培養(yǎng)7-12d 微小不定芽有的分化成小叢生芽。有的文獻中運用單一6-BA 的濃度變化進行誘導的探索,我們也對其進行了驗證,發(fā)現(xiàn)外植體長出的芽粗壯但是有畸形化的現(xiàn)象。
不定芽增值,分化培養(yǎng)基為MS+3mg/L6-BA。培養(yǎng)基含有0.6%瓊脂,PH 值6.0,含有3%蔗糖。培養(yǎng)溫度25℃,光照18小時,光照度1600lx。將帶有不定芽的和小叢生芽的淺黃色愈傷組織切成0.5cm×0.5cm 的小塊轉接到增殖培養(yǎng)基上。14天后不定芽分化出小植株,增殖4-6倍;繼續(xù)培養(yǎng)14天大部分植株高達2-4cm。將高達2cm以上單株切下來做生根培養(yǎng),剩下的生有不定芽的塊狀組織,切掉褐化部分再接種到增殖培養(yǎng)基中,進行第二次繼代培養(yǎng),繼續(xù)分化出叢生芽,這樣反復培養(yǎng)快速增殖。
快速生根培養(yǎng)基為MS+0.2mg/L NAA。培養(yǎng)基含有0.6%瓊脂,PH 值6.0,含有3%蔗糖。培養(yǎng)溫度25℃,光照18小時,光照度1600lx。將高達2cm以上的苗接種到生根培養(yǎng)基上,7天后長出根,、生根的同時上部的植株也長得很快,葉子翠綠,肥大;15天左右根的長度達到5-6cm,每株3-5條根,且粗壯。這時可打開瓶蓋煉苗5-8天,取出苗洗凈根部培養(yǎng)基,移至細膩河沙中。自然狀態(tài)下氣溫較高時,少澆水,等土壤干透再澆水,否則容易爛根。栽種上的苗15天后上半部分出現(xiàn)暗紫色這與光照有關,在過15天左右葉子轉為鮮綠色,成活率達100%。
中華蘆薈是少數(shù)幾種藥用蘆薈之一,具有抗癌,抗病毒,解熱保肝和增強免疫力等多種功效;又因所含蒽醌類物質較少,是理想的食用蘆薈種,嫩葉可做蘆薈色拉原料食用;除此以外,還廣泛用于日用工業(yè)、美容化妝和食品保健等多個領域。中華蘆薈在中國云南元江地區(qū)、福建閩南和廣東沿海有一定面積栽培,東南亞諸國都有種植,主要是海外華人較多地區(qū),一般采用分株、扦插等方式來繁殖蘆薈。隨著蘆薈產業(yè)在我國的興起,對蘆薈需求量的劇增,傳統(tǒng)上這種采用分株、扦插的繁殖方式其速度已顯得太慢,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蘆薈種苗的需求。因此,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快速繁殖蘆薈種苗勢在必行。
[1]那淑芝等.庫拉索蘆薈的組織培養(yǎng)和植株快速生根.植物生理學通訊.2003,10(5):470
[2]鄧燕紅.蘆薈組織培養(yǎng)技術的研究.20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