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林生
消防責任事故罪,是指單位、場所或活動存在違反消防管理法規(guī)的安全隱患,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對其安全負有法定義務者能夠執(zhí)行而拒絕執(zhí)行,因而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本罪主觀方面是過失,即行為人對不作為的后果——發(fā)生人身、財產重大損失的危害后果存在過于自信的過失。本罪中,行為人對于不作為本身可以出于故意或者是過失。
消防責任事故罪,作為一種多發(fā)型犯罪,是一種過失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是諸種安全事故犯罪之一。實踐中,該罪易與相鄰其它類型事故犯罪相混淆,尤其是在與其它事故犯罪競合情況下,而學界對此問題重視不夠,著墨不多。下面筆者就該罪與日常安全事故犯罪、其它業(yè)務安全事故犯罪和基于公務的安全事故犯罪的主要區(qū)別和競合情況進行逐一探究,以期對此類問題的統(tǒng)一處理有所裨益。
所謂日常安全事故犯罪,是指既可以是在從事業(yè)務中發(fā)生,也可以在日?;顒又邪l(fā)生,非以從事業(yè)務為必要的、過失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包括失火罪、危險物品肇事罪等。
消防責任事故罪與日常安全事故犯罪的區(qū)別:第一,犯罪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特殊主體,是對單位、場所或活動的安全負有法定義務者;后者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前者的主體是對特定對象的安全負有法定義務者,即使單位工作人員直接造成了安全隱患,并且發(fā)生了重大事故,如果他不是依法負有特定保護義務的主體,也不能構成消防責任事故罪;犯罪人特定保護義務和采取改正措施的義務也不以自身的先前行為違反消防管理法規(guī)為前提。將可以由普通公民構成消防責任事故罪,理解為該罪的主體就是一般主體是不正確的。身份犯的成立與否在于該身份的取得時間,如果該身份是在犯罪行為實施前取得的就屬于身份犯。無論是單位負責人還是普通公民,其法定的保護義務,都是在實施不作為犯罪行為以前就具有的,因此該義務構成特殊身份。第二,主觀方面內容不同。既然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就排除了沒有預見的情況,從而排除了疏忽大意的過失。因此,前者只能是過于自信的過失,而后者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第三,火災事故發(fā)生的前因不同。前者是業(yè)務過失,要求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能夠執(zhí)行而拒絕執(zhí)行;而后者是日常過失,不以違背消防監(jiān)督機構的警告為前提。第四,在主觀可譴責性方面,前者重于后者。一方面,基于事故預防能力高低、事故預防條件的優(yōu)劣等不同,業(yè)務過失犯罪比同等情況的日常過失犯罪具有更大的罪責和可譴責性;另一方面,前者以存在消防監(jiān)督機構的警告和明確的預防建議為前提,比后者更應該也更有條件避免火災,社會對前者實施合法行為比對后者具有更高的期待可能性,故而前者更應從重處罰。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 《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 (一)》(2008年6月25日)對于失火罪和消防責任事故罪規(guī)定了同樣的立案標準。鑒于兩罪的法定刑一致,而消防責任事故罪的可譴責性更重,為了實現(xiàn)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對于更具有處罰必要性的消防責任事故罪應設立較低的立案標準,建議兩高在將來制定定罪量刑標準時糾正這一現(xiàn)象。事實上,我國許多省市的司法機關在制定本省市定罪量刑標準時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重慶、廣西、江西、上海、湖北等不少省市規(guī)定,消防責任事故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低于失火罪的標準,體現(xiàn)了對重大責任事故罪從嚴懲治的立法精神。
如果行為人作為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明知本單位存在違反消防管理法規(guī)的安全隱患,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能夠執(zhí)行而拒絕執(zhí)行,并在此期間,因為自身日常過失行為引發(fā)火災,就構成消防責任事故罪和日常安全事故罪的競合。假設,某酒店的營業(yè)時間內人員密集,但是該酒店的負責人為了經營方便,長期將該酒店的四個安全出口中的三個都用鐵鎖鎖死,只留一個安全出口供人員進出。當地消防監(jiān)督機構在執(zhí)法檢查中發(fā)現(xiàn)了這個火災隱患,并向該酒店下發(fā)了火災隱患整改通知。但該酒店負責人在消防檢查人員離開后,仍然將三個出口鎖死,未整改隱患。某日,該酒店負責人因在在床上違章吸煙引發(fā)火災,由于三個安全出口被鎖,人員無法及時疏散,最終燒死、燒傷幾十人。在這個案件中,該酒店負責人的失火行為對火災發(fā)生有直接原因,其拒絕采取整改措施的行為與燒死、燒傷幾十人的危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也十分明確,二者并列造成了嚴重后果,屬于多因一果。由于消防責任事故罪的客觀方面要求的是 “造成嚴重后果”,而并非是 “引發(fā)火災事故,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該酒店負責人的行為同時構成失火罪和消防責任事故罪,兩個行為導致同一后果,侵犯同一法益,屬于事實競合行為。大陸刑法理論中,對于競合行為,有兩個原則必須堅守,一個是禁止重復評價原則,一個是用盡原則 (即充分評價原則)。如果數罪并罰,顯然是對同一結果做了重復評價;如果以一罪論,違反了充分評價原則,有放縱嫌疑,因為雖然數個行為僅造成了一個危害后果,實際侵犯了一個法益,但畢竟侵犯了數個規(guī)范,比只受其中一個規(guī)范禁止的行為更為嚴重,僅按重罪的法條評價,稍顯評價不足。權衡利弊,應本著寧縱勿枉、有利于被告人的刑罰謙抑原則,盡量在規(guī)范內同時滿足充分評價原則和禁止重復評價原則,從一并從重處斷是合適的。即從一重罪論,并酌情在該罪的法定刑幅度內從重處罰。依據目前的司法解釋,兩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是一致的,無所謂何者更重。綜合考慮,應以消防責任事故罪定罪為宜。因為,一方面,從應然角度,消防責任事故罪是業(yè)務過失犯罪,應重于作為日常過失犯罪的失火罪,這也是將來立法發(fā)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行為人本身屬于業(yè)務人員,以業(yè)務過失罪論處更能全面評價其整個行為的性質。此種情形下,之所以不認為成立法條競合或想象競合犯,是因為行為人的失火行為與消防責任事故犯罪行為完全是兩個并列的行為,而法條競合和想象競合犯都是以存在一個犯罪行為為前提的。
所謂業(yè)務安全事故罪,是指以從事業(yè)務為必要的、過失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包括消防責任事故罪、重大安全事故罪、勞動安全重大責任事故罪、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等。
消防責任事故罪與其它業(yè)務安全事故罪的區(qū)別:第一,前者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和國家消防監(jiān)督管理制度,后者的客體是特定領域的公共安全和業(yè)務活動管理制度。第二,作為犯罪構成事實的因果關系不同。前者不但要求違法行為與危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還要求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能夠執(zhí)行而拒絕執(zhí)行,從而引起危害結果;而后者只要求違法行為與危害結果具有因果關系,不以違背消防監(jiān)督機構的警告為前提。如果消防監(jiān)督機構經過消防監(jiān)督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火災隱患,或者在發(fā)現(xiàn)火災隱患后,沒有及時通知有關單位或者個人采取措施,或者雖然行為人沒有按照通知采取措施,但如果依通知采取措施并不能消除引起火災的安全隱患,因此不按通知改正的不作為與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是沒有因果關系的;或者在通知采取措施的限定期限內發(fā)生火災的,或者對于涉及城市規(guī)劃布局而不能自身解決的重大火災隱患,以及單位確無能力解決的重大火災隱患,單位已經提出解決方案并及時向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當地人民政府報告的。以上情形中,雖然違法行為與事故發(fā)生事實上存在因果關系,但是本罪所要求的特定的因果關系的缺乏使行為人的行為不構成消防責任事故罪。盡管從結論上看,存在著實質的不合理,有悖于我國違法必究的法制原則,對積極預防火災的發(fā)生產生負面影響,與消防行政法規(guī)存在不銜接的矛盾。但是,刑法必須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優(yōu)先強調形式的合理性,不得作出超出國民預測可能性的不利于被告人的實質解釋,不符合犯罪構成,即使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再大也不能定罪。第三,主觀方面內容不同。前者只能是過于自信的過失,而后者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第四,前者以存在消防監(jiān)督機構的警告和明確的預防建議為前提,社會對前者實施合法行為比后者具有更高的期待可能性,同等情況下前者更具有處罰必要性。
如果公安消防機關發(fā)現(xiàn)活動場地的安全設施存在安全隱患并責令改正,但相關的安全責任人卻拒絕改正,因而導致重大傷亡事故或者其它嚴重后果,則行為人的行為同時符合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和消防責任事故罪的構成要件。對此,有學者認為二者是法條競合關系,消防責任事故罪是特別法條,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是一般法條,應當按照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則,以消防責任事故罪定罪處罰。也有學者認為,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涵蓋了消防責任事故罪構成要件的全部內容,二者是法條包容競合中整體法與部分法的關系,按照整體法優(yōu)于部分法的原則,對該行為以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論。還有論者認為,在作為和不作為兩個行為造成一個結果情況下,將一個結果作為兩個過失犯罪的構成要件事實而數罪并罰是不合適的,應從一重罪論處。筆者認為,第一,既然并非所有的消防責任事故罪都構成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或者完全相反,因此二者不存在特別法與一般法的關系。第二,包容競合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有明顯的不合理性。因為:一方面,論者認為包容競合中整體法的內涵包容部分法的內涵,但所舉的例子基本上都名不副實。例如,論者認為 “放火致人死亡”的內涵包括故意殺人的內涵,而 “放火致人死亡”中我們顯然只能找到 “致人死亡”這一內涵,而 “故意致人死亡”這一內涵顯然在 “放火致人死亡”中是找不到的。前者的手段特殊,后者的主觀特殊,兩者顯然在外延上是交叉而非包容關系,邏輯上外延與內涵間是一種反變關系,外延上交叉的概念不可能在內涵上是包容關系,只能是交叉關系。另一方面,所謂整體法的內涵包容部分法的內涵顯然只是論者自己的結論。例如,論者認為包容競合 “是指一個罪名概念的內涵是另一罪名概念的內涵的一部分,而犯罪構成的內容已超過內涵窄的罪名概念的情形”,舉例說以放火手段故意殺人是 “放火致人死亡”,包含在 “放火致人死亡”的內涵之中,卻認為以放火手段故意殺人不是 “故意殺人”,超出了 “故意殺人”的內涵。認為以放火手段故意殺人的行為超出了“故意殺人”的內涵而沒有超過放火罪的內涵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雖然放火罪的客體包括公共安全和人身、財產權益,而故意殺人罪的客體是生命健康權,但不能說以放火手段故意殺人的行為就超越了故意殺人罪的內涵,從而認為該行為不屬于故意殺人。這種沒有法律依據的限制性學理解釋是不妥當的。一方面,這與常識不符。公眾意識中放火殺人同樣屬于故意殺人的一種,而且是一種典型的惡性故意殺人行為,把其人為地排斥在故意殺人罪之外是公眾情感難以容忍的。另一方面,這可能導致罪刑失衡。例如,以放火手段故意殺人造成輕傷但危害了公共安全的行為,如果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屬于情節(jié)較重的故意殺人行為,雖是未遂,也可能從輕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而如果只能以放火罪論處,那么最高法定刑只是十年有期徒刑,顯然與一般故意殺人行為差別懸殊。第三,構成消防責任事故罪的同時又構成其它業(yè)務安全事故罪的行為的現(xiàn)象,是由兩個法條之間存在交叉這一法條關系造成的,是法條形態(tài)而非上述論者所說的罪數形態(tài),雖然都應從一重論處,但機理是不同的。第四,筆者認為,二者屬于法條競合中的交叉關系,對于交叉關系的法條競合,在法律沒有規(guī)定處斷原則的情況下,應從一重罪論處。因為,首先,兩罪的罪狀存在外延上的交叉。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是指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違反安全管理規(guī)定,因而發(fā)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它嚴重后果的行為;消防責任事故罪是指違反消防管理法規(guī),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絕執(zhí)行,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兩罪犯罪構成的交叉部分是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違反國家消防安全管理規(guī)定,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絕執(zhí)行,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其次, “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違反國家消防安全管理規(guī)定,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絕執(zhí)行,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雖然形式上由兩個動作——作為和不作為構成,但是總體上屬于一個事實行為。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違反國家消防安全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是造成危險的作為行為,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絕執(zhí)行只是不消除危險狀態(tài)的后續(xù)的不作為行為,并非一個新的行為,與故意殺害或交通肇事后的不救助行為性質相同,不宜評價為兩個行為。這與上例中失火行為和消防責任事故行為的關系不同,消防責任事故行為不是失火行為的不作為的后續(xù)行為。最后,出現(xiàn)一個行為符合兩個犯罪構成的原因是兩個不同的犯罪構成間存在交叉關系,屬于法條形態(tài),而不是一個行為侵犯數個對象、造成數個結果,從而觸犯數個罪名,不屬于罪數形態(tài)。
所謂公務安全事故犯罪,即執(zhí)行公務中過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的玩忽職守罪、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員失職罪等。
消防責任事故罪與公務安全事故犯罪的區(qū)別。第一,犯罪客體不同。前者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和國家消防監(jiān)督管理制度,后者的客體是國家機關公務的合法、公正、有效執(zhí)行以及國民對此的信賴。第二,客觀方面表現(xiàn)不同。前者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單位的負責人或有關人員違反消防管理法規(guī),經消防監(jiān)督機構通知采取整改措施而拒絕執(zhí)行,致使造成嚴重后果;后者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不認真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義務,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第三,發(fā)生的過程不同。前者發(fā)生在消防管理過程中;后者是發(fā)生在國家機關管理過程中。第四,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對單位、場所或活動的安全負有法定義務者,后者是國家工作人員。
司法實踐中,在同一個火災事故中,可能以不同的罪名追究不同人員的刑事責任,如火災事故是由于行政機關消防監(jiān)督機構不履行監(jiān)督職責造成的,則應對該機構的有關責任人員以玩忽職守罪追究刑事責任,對火災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可依照消防責任事故罪或者其它相關犯罪追究刑事責任。需要研究的是,如果責任人是國家工作人員,應該如何論處?這要區(qū)分情況。
第一,責任人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情形。如果國家機關中的國家工作人員違反消防法規(guī),拒不執(zhí)行改正措施的通知,致使發(fā)生火災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應對國家機關中負責的工作人員按哪個罪名定罪量刑?一般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屬于法條競合,適用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則,構成玩忽職守罪,不再適用消防責任事故罪定罪量刑。筆者雖然同意按照法條競合以玩忽職守罪論,但筆者同時認為,這種情況下從犯罪構成的外延上看,兩罪不屬于包容競合,屬于交叉競合,因為兩罪分別在行為方式和犯罪主體上相對于對方具有特殊性。即使是交叉競合,如果法律明確或隱含地規(guī)定了處斷原則,就應按照罪刑法定原則,以法律規(guī)定處斷,不一定是從一重罪論從。法律有更具體、更明確、更特別的要求時,應依照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處理問題,這本身就是法治原則的要求。因此,依照立法精神,國家工作人員不作為造成嚴重后果的,同時構成普通犯罪和瀆職犯罪的,為了體現(xiàn)國家對公務人員的特殊政策,應以身份犯罪即玩忽職守罪論。當然,如果是國家工作人員違反規(guī)定受聘為或因為私自參與經營性活動而成為非國有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違反消防法規(guī),拒不執(zhí)行改正措施的通知,致使發(fā)生重大事故的,由于其不作為與公務無關,不構成玩忽職守罪,只能以消防責任事故罪論。
第二,責任人是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中的國家工作人員的情形。如果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消防法規(guī),拒不執(zhí)行改正措施的通知,致使發(fā)生火災事故的,以國有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員失職罪論。其理由同樣是,法條競合時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身份犯優(yōu)于普通犯優(yōu)先認定。例如,2000年圣誕平安夜的洛陽東都商廈大火案中,原東都商廈工會主席張海英、保衛(wèi)科長杜克軍分別以國有企業(yè)工作人員玩忽職守罪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對造成事故負有責任的當地公安、消防、文化、工商、建設等部門的9名負責人,分別判處7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