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民,彭國義
(1.甘肅省武山縣動物檢疫站,741300; 2.甘肅省武山縣畜牧獸醫(yī)站)
家畜腮腺炎屬中獸醫(yī)嗓癀范疇,當?shù)厝罕姺Q炸腮。由于影響唾液的分泌,使飼料在口腔中得不到充分的濕潤與咀嚼而妨礙消化,影響家畜的健康。近年來,筆者采取中西結合,綜合防治措施收效良好,現(xiàn)將有關情況報導如下。
本病多因腮腺挫傷或創(chuàng)傷,以及微生物的侵襲引起腺管及腺體發(fā)炎。亦可繼發(fā)于馬腺疫、巴氏桿菌病、口膜炎、咽炎、喉炎等疾病。
急性腮腺炎耳下腮部呈現(xiàn)疼痛性腫脹,觸之堅硬敏感,皮溫灼熱,頭頸伸直,低頭困難,不愿活動,咀嚼緩慢,吞咽障礙,呼吸不暢,若一側發(fā)炎時,患腮腫脹明顯,頭偏向健側。若化膿菌感染時,患部形成膿腫,破潰后流出混有唾液的膿汁。慢性腮腺炎局部堅實硬固,腫脹無明顯界線,觸診摸不清腮腺,無熱痛感,咀嚼緩慢,食欲減弱。
3.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將患畜置于空氣新鮮、通風良好的場地飼養(yǎng)治療,給予充足的飲水和青綠多汁飼料,面頰部用熱毛巾反復熱敷,口腔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促進腮部腫脹消散。
3.2 西藥以抗菌消炎、鎮(zhèn)痙止痛為治則,腮部用鹽酸普魯卡因青霉素封閉注射,每日或隔日一次,腫脹處涂擦魚石脂軟膏或樟腦軟膏,每日2次或3次。
3.3 中藥以清熱解毒、散腫消癀為治則,方用自擬解毒消癀散,處方:二花40g,連翹、黃芩、花粉、地丁、皂刺、山甲各30g,當歸、白芷、沒藥、乳香各25g,甘草15g,上藥混合,一劑早中晚三煎,取汁候溫,加雞蛋清3枚灌服,每日一劑;腮部涂以白芨拔毒散(原方見《元亨療馬集》,白芨、黃柏、青黛、冰片、兒茶各等分,共為細末過篩,食醋調為糊狀,涂于腫脹處,每日換藥1—2次。
2008年7 月10 日,城關鎮(zhèn)紅溝村魏某家一頭5歲紅色母牛頭頸強直、不食草料邀診。檢查:該牛膘肥體壯,精神沉郁,呆立不動,頭頸直伸,兩腮腫脹,觸摸硬固,皮膚灼熱,疼痛拒按,咀嚼緩慢,吞咽困難,唇赤舌紅,咀角流涎,尾脈洪數(shù),心跳110次/分鐘、呼吸20次/分鐘、體溫40℃,尾脈洪數(shù),診斷為腮腺炎。治療:①腮部用毛巾熱敷半小時后,涂以3%魚石脂軟膏,每日換藥2次。②0.1%高錳酸鉀溶液1000ml,用橡皮球反復沖洗口腔,每天早晚各一次。③0.25%普魯卡因200ml、青霉素200萬單位,混合腮部分點肌肉注射,每日一次,如法治療3日。13日復診,該牛呼吸、心跳、體溫趨于正常,能低頭采食飲水,唯面頰部腫脹如故。治療:0.5%鹽酸普魯卡因青霉素30ml,患部腫脹處封點注射,隔日一次。二花40g、連翹30g、花粉30g、黃芩30g、地丁30g、蒲公英25g、皂刺20g、山甲25g、白芷25g、當歸20g、赤芍20g、防風20g、牛籽20g、豆根20g、桔梗20g、甘草15g,煎湯取汁加雞蛋清3枚灌服,每日一劑,連進4劑。腫脹處消散,口腔紅潤,咀嚼吞咽正常,病告痊愈。
5.1 該病腮部腫脹明顯,不難做出診斷,但應與淋巴結炎、蜂窩織炎以及馬腺疫、巴氏桿菌病嚴格區(qū)別,以免造成誤診,延長病程。
5.2 治療以抗菌消炎、清熱解毒、止疼散腫、清利咽喉為治則,中西結合綜合防治,功效必彰。
5.3 輕微癥狀,可用仙人掌、冬青葉、芙蓉葉、赤小豆等民間偏方涂摸亦獲良效。
5.4 加強飼養(yǎng)管理,是提高療效的重要保證。在炎性高峰期,家畜吞咽困難,禁止強行口服藥物及食物,以防造成異物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