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雨 羅明雷
2001年2 月至2009年12月,沂水中心醫(yī)院共行胃大部切除術462例,發(fā)生胃癱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齡54~77(平均65)歲,胃癌根治術后發(fā)生胃癱16例,其中畢Ⅰ式2例,畢Ⅱ式14例,胃潰腸術后發(fā)生胃癱2例,均為畢Ⅱ式。胃癱發(fā)生時間為4~10d,患者感覺上腹部飽脹,出現(xiàn)惡心、嘔吐癥狀,嘔吐出的胃液中含有大量的膽汁,可達3000mL以上,有時不排氣排便。查體可見上腹部膨隆,下腹部平坦,上腹部壓疼明顯,下腹部無壓疼,無腹膜炎體征,聽診腸鳴音減弱,可聞及振水音。輔助檢查:上消化道X線造影可見胃蠕動欠佳或無蠕動,對比劑雖然可通過吻合口,但有明顯排空減緩征象。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殘胃內(nèi)大量胃液潴留,殘胃無蠕動波或蠕動差,吻合口明顯水腫,鏡身可以通過,本組患者行上消化道X線造影或胃鏡檢查均排除機械性梗阻。
靜脈輸液,維持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給予禁飲食,持續(xù)胃腸減壓,3%溫鹽水洗胃或同時靜脈滴注地塞米松減輕胃黏膜水腫,促進胃張力及蠕動波恢復;補充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尤其注意糾正低鈉低鉀血癥,并加強營養(yǎng)支持治療;糾正貧血低蛋折白血癥,增強患者體質(zhì),同時靜脈滴注丙氨酰谷氨酰胺保護胃腸道黏膜,防止胃腸道黏膜萎縮,減少營養(yǎng)的吸收。全組患者首選甲氧氯普胺加莫沙必利,其中4例患者無效,加用大劑量紅霉素500mg靜脈滴注,同時輔助針灸理療,2例5d后緩解。本組16例患者均經(jīng)保守方法治療,其中2例分別于胃癱術后15、17d空腸營養(yǎng)性造瘺,手術后1周恢復。
術后胃癱的可能與手術方式、術前幽門存在梗阻和精神等方面因素有關。①手術方式:手術后胃癱臨床上多見于上腹部手術后,特別是胃和胰腺手術,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或胃竇部巨大潰瘍,而行胃大部切除畢Ⅱ式吻合及胰十二指腸切除消化道重建行畢Ⅱ式吻合后,有較高的胃癱發(fā)生率[1],可能原因為畢Ⅱ式手術方式吻合破壞了正常的消化生理結(jié)構,空腸的收縮活動被抑制,使食物排空減慢;術后殘胃動力下降,造成膽汁及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反流,加重胃黏膜水腫。②術前幽門梗阻,近端胃擴張,張力降低,黏膜水腫,胃蠕動減弱。③精神因素:精神緊張及自主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會抑制胃排空,胃呈無張力狀態(tài)而致排空障礙。手術后胃癱是一種功能性疾病,診斷明確后,采取非手術治療。本組18例患者,16例診斷明確后行保守治療,均恢復正常飲食。①一般治療:包括向患者解釋病情,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②出現(xiàn)胃癱后,胃黏膜水腫致吻合口狹窄,部分患者經(jīng)過禁飲食、胃腸減壓,給予溫鹽水洗胃以及補充蛋白質(zhì)、維生素、微量元素后,癥狀可得到緩解,此時再予胃腸動力藥,效果更好。③有條件的患者提倡全胃腸外營養(yǎng)(脂肪乳氨基酸注射液)治療,優(yōu)點是促使胃壁平滑肌得到休息,促使功能恢復。對經(jīng)濟條件較差或治療10d以上仍無效果者,可行空腸造瘺術,防止患者由于長時間的疾病困擾,造成體質(zhì)的進一步下降而惡性循環(huán),以致全身消耗衰竭而死亡。發(fā)生胃癱后,小腸和結(jié)腸的功能一般不受影響或影響甚微,本組2例患者行空腸造瘺術后1周治愈。④紅霉素是大環(huán)內(nèi)酸類較古老的抗生素,在治療胃癱中有獨特療效[2],紅霉素對胃可產(chǎn)生強烈閉腔性收縮而加強胃內(nèi)容物的排空,具有安全有效價格低廉的特點。
[1] Lcung SP,Lui WY,Peng FK. An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delayed return of gastric emptying after gastrojejunostomy[J] . Surg Today,1995,25(10):911-915.
[2] 王吉甫.胃腸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