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喜貴
(山西省陽泉市第一人民醫(yī)院,045000)
筆者2003年3月~2006年11月,利用耳壓療法治療慢性胃炎125例,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均來自門診,共 248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21歲;男性152例,女性96例?;疾≡?年以內(nèi)的72例,1~3年的86例,3年以上的90例。其中慢性胃竇炎156例,慢性胃體炎9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123例,治療組12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上基本相近,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均口服奧美拉唑鎂腸溶片,10mg,日2次;阿莫西林膠囊0.5g(過敏者禁用);枸櫞酸莫沙必利片5mg,日3次。1周后奧美拉唑改成每日1次,其他均為2次,2周后停用阿莫西林、莫沙必利,繼續(xù)用奧美拉唑2周,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用2個療程。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按壓耳穴療法。在0.5cm×0.5cm的膠布中心放置王不留行1粒,貼于穴上。取穴:胃、脾二穴,配以肝、內(nèi)分泌等穴。
方法:每半月為1療程,在飯前30min左右進行按壓,不得少于20min,兩耳輪換按壓。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勿過饑過飽,貪食生冷、腥辣等,對膠布過敏者不用本法。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灶消失,實驗室檢查幽門螺桿菌陰性。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灶明顯減輕,實驗室檢查幽門螺桿菌陰性。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灶無明顯變化,實驗室檢查幽門螺桿菌陰性。無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胃鏡檢查胃黏膜病灶仍同前,實驗室檢查幽門螺桿菌陽性。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治療組125例,臨床治愈46例,顯效36例,有效30例,無效 13例,總有效率89.6%;對照組 123例,臨床治愈30例,顯效 23例,有效34例,無效36例,總有效率70.7%。
隨訪:兩組患者臨床治愈后隨訪時間最短1年,最長2年,經(jīng)纖維胃鏡和實驗室檢查幽門螺桿菌,治療組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胃痛”、“痞證”、“反胃”、“嘈雜”等范疇。《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胃病者……胃脘當心而痛。”脾胃位于中焦,“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飲食一入,胃首當其沖,每于飲食不節(jié)或不潔,均可損傷脾胃,導(dǎo)致脾胃運化失常,久之發(fā)生慢性胃炎,故又有“十人九胃”之說?,F(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證實,慢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guān)。
筆者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用耳壓療法,以胃穴、脾穴為主,依于《臨證指南醫(yī)案?胃脘痛》:“初病在經(jīng),久病入絡(luò),凡氣即久阻,血也應(yīng)病,循經(jīng)之脈絡(luò)自痹。”配以肝穴,古人早就認識胃痛發(fā)病與肝有關(guān),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內(nèi)分泌穴以改善體內(nèi)的新陳代謝。此法痛苦小,方法簡單,病人容易接受。特別是對需要長期治療的病人,此法更為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