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祥征 趙光海 宓桂平
(山東省莒縣中醫(yī)醫(yī)院,276500)
放射性膀胱炎是盆腔惡性腫瘤,特別是宮頸癌放療后的常見并發(fā)癥。大部分放射性膀胱炎出現(xiàn)在放療后1年左右,有部分病人甚至出現(xiàn)在放療10年后。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無痛性血尿,甚至出現(xiàn)血凝塊,部分患者伴有小便困難及膀胱刺激癥狀。臨床對該類病人以對癥處理為主。我院自2005年開始,采取清熱涼血湯膀胱灌注治療放射性膀胱炎,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選取2005年8月~2008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放射性膀胱炎門診患者3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17例)和對照組(15例)。所有患者治療前均行CT或B超檢查,未見腫瘤復發(fā)或膀胱內(nèi)惡性腫瘤,尿細菌培養(yǎng)陰性。放療結(jié)束后出現(xiàn)血尿15天~7年。治療組17例患者,女10例,男7例;年齡47~73歲,平均57.2歲;直腸癌6例,宮頸癌 5例,卵巢癌 3例,盆腔惡性淋巴瘤2例,前列腺癌1例。對照組15例,女13例,男2例;年齡28~79歲,平均45歲;原發(fā)宮頸癌10例,直腸癌2例,卵巢癌2例,盆腔惡性淋巴瘤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兩組患者均給予多飲水,有合并感染者應(yīng)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尿細菌培養(yǎng)陰性后再灌注。出血明顯者,適當應(yīng)用止血藥物。
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加2%利多卡因100mg,慶大霉素8萬U加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液,膀胱灌注,每次灌注量為 50~100ml,平均 62.5ml,保留15~30min。每周1次,治療時間為2~8周,平均4.5周。
治療組給予高溫高壓消毒的清熱涼血湯膀胱灌注,每次灌注量為 50~100ml,平均 62.5ml,保留15~30min。每周1次,治療時間為2~8周,平均4.5周。清熱涼血湯組成:生地黃24g,小薊 15g,滑石15g,淡竹葉6g,炒蒲黃 9g,藕節(jié) 9g,當歸 6g,梔子 9g,車前子12g,瞿麥 12g,大黃 6g,炙甘草 6g。上述中藥經(jīng)浸泡,過濾 ,煎煮 ,滅菌 ,裝瓶,每瓶 100ml。
療效評定標準[1]: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尿常規(guī)正常;好轉(zhuǎn):癥狀、體征好轉(zhuǎn),尿常規(guī)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
肉眼血尿及膀胱刺激癥狀消失時間比較:治療組17例,肉眼血尿及膀胱刺激癥狀消失時間5~21天,平均16±3.7天,復發(fā)0例。對照組15例,肉眼血尿及膀胱刺激癥狀消失時間2~45天,平均31±3.5天,復發(fā)2例。
治療后治療組肉眼血尿及自覺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復發(fā)例數(shù)明顯減少。
B超檢查情況比較:治療組17例,膀胱平均容量治療前82±15ml,治療后220±30ml,膀胱壁治療前均異常,治療后正常12例。對照組15例,膀胱平均容量治療前80±17ml,治療后150±28ml,膀胱壁治療前均異常,治療后正常7例。兩組治療前B超檢查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治療組B超檢查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兩組臨床療效:治療組17例,治愈12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4.1%;對照組15例,治愈6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73.3%。兩組總有效率有明顯差異(P<0.05)。
患者,女,50歲。宮頸癌術(shù)后1年,2007年9月6日以“血尿伴尿痛不適2周”為主訴就診。已接受盆腔放療1年。外科檢查:雙腎區(qū)無叩痛,雙輸尿管區(qū)無壓痛,膀胱區(qū)無充盈,稍有深壓痛,尿常規(guī)檢查有大量紅細胞、白細胞。B超示:聲像圖表為膀胱壁增厚,回聲增強,內(nèi)壁毛糙,內(nèi)透聲差,并見散在細小光點,膀胱容積變小。診斷:放射性膀胱炎,宮頸癌術(shù)后。治用清熱涼血湯8劑,膀胱灌注,每周1次。同時多飲水,為預(yù)防感染每次灌注后口服復方新諾明2片,一次頓服。11月6日用藥結(jié)束后尿常規(guī)復查:正常。B超檢查,聲像圖基本正常。
放射性膀胱炎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治療較為棘手。本方證的病機是下焦瘀熱,損傷膀胱血絡(luò),膀胱氣化失司,屬“血淋”。中醫(yī)認為,淋是“熱在下焦”,放射線為熱毒,耗氣傷陰,灼傷膀胱脈絡(luò),損傷膀胱功能,影響氣血生化之源,膀胱氣化失常,濕熱內(nèi)蘊,腎失開闔,水道不利,故導致尿頻、尿急、尿血等癥。血淋尿血總由熱聚膀胱,或心火移于膀胱所致。本證的病機為下焦瘀熱,以尿血、小便赤澀熱痛為主癥。因瘀熱結(jié)于下焦,損傷血絡(luò),迫血下行滲于脬中,血隨尿出,故見尿中帶血,其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血尿。瘀熱蘊結(jié),阻滯下焦,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頻數(shù),赤澀熱痛。舌紅、脈數(shù)為下焦熱結(jié)之證。治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利水通淋。方以生地黃、小薊涼血止血、清下焦熱為君藥。因熱出血,且多傷陰,故用生地黃養(yǎng)陰清熱、涼血止血;藕節(jié)、蒲黃助君藥涼血止血,并能消瘀,可使血止而不留瘀;滑石、車前子、瞿麥清熱利水通淋;淡竹葉、梔子清泄心肺三焦之火;大黃瀉熱降火,導熱從下而出;當歸養(yǎng)血和血,引血歸經(jīng),且可防諸藥寒涼太過之弊,共為臣佐藥。甘草和中調(diào)藥,是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成涼血止血、利水通淋之功。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止血之中寓以化瘀,清利之中寓以養(yǎng)陰。清熱而不傷陰,止血而不留瘀,利水而不傷正,是治療血淋屬實熱伴有傷陰的方劑
中藥膀胱灌注,湯劑直達病灶,減輕膀胱黏膜的充血水腫及臨床癥狀,使膀胱黏膜充分滲透發(fā)揮作用,直接調(diào)控涼血止血,調(diào)整機體免疫狀態(tài),保護并促進損傷膀胱黏膜的修復,直接發(fā)揮療效,既可降低西藥膀胱灌注所帶來的一系列并發(fā)癥及高復發(fā)率,又可改變以往中藥口服所帶來的藥效不足的缺點,值得推廣應(yīng)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