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珍 王瑩瑩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臨邑縣人民醫(yī)院兒科收治0~3歲肥胖、水腫、脫水、昏迷、休克患兒260例。其中顳部靜脈留置針穿刺1次成功240例,占92%,二次成功18例,占6.9%,失敗2例,占1.1%,保留時間為7d者為204例,占78%,2~6d者為52例,占20%,2d以下者為4例,占2%。此處血管粗、直、易暴露,易觸及,利于看護(hù),不影響患兒肢體活動,為肥胖、水腫、脫水、需搶救患兒、靜脈注射特殊藥物的首選血管。
靜脈輸液用物,另加靜脈留置針2套,5mL小空針1支,0.9%氯化鈉1支,備皮用物。
嫻熟的穿刺技術(shù),成功的信念,與患兒家屬溝通融洽,并取得其信任與配合,是穿刺成功的關(guān)鍵。
強(qiáng)弱適合自己的自然光為好,不易搬動的患兒可用窗簾遮擋刺眼的陽光,夜間或陰雨天,可借助于100~150W的日光燈。
患兒橫臥于床上,頭與床邊平行,將患兒枕頭墊于患兒頭肩部,使其抬高15~20cm,患兒上肢勿壓于軀體下,患兒家屬坐于患兒前面,一手四指與拇指分開按于患兒頭顳部,另一手按于患兒面部,勿壓住口鼻,雙手用力適度,繃緊患兒穿刺點皮膚,利于操作者穿刺。
3.1 操作者位于患兒頭頂處,將治療盤放于可及位置,用5mL空針抽取3mL 0.9%氯化鈉連接頭皮針與保留針,排盡空氣放于治療盤中,常規(guī)消毒備皮頭顳部皮膚。
3.2 血管選擇
3.2.1 目測法
可在患兒顳部頭皮處見一暗紅色,觸及不動粗直靜脈血管為穿刺血管。
3.2.2 不易暴露血管的選擇法
3.2.2.1 拇指推壓法[1]
用右手拇指垂直于靜脈走行方向,自左向右推壓該處皮膚,反復(fù)數(shù)次直至有一2~3cm觸及不動的靜脈血管暴露。
3.2.2.2 刺激患兒法
輕捏患兒耳垂使患兒輕度哭鬧,顳部皮膚中間見有一高出周圍皮膚血管狀結(jié)構(gòu),右手示指按壓此處有空虛感、有彈性,不跳動即為顳部穿刺靜脈血管。
3.3 留置針穿刺
用0.5%碘伏消毒皮膚6~8cm,左手拇指與示指繃緊此處皮膚,右手持留置針針柄在血管上方15~30℃角刺入血管,見回血后再降低角度,進(jìn)入0.2cm,用左手拇示指固定兩翼撥出針蕊0.3~0.5cm,將軟管送入血管拔出針蕊。5mL小空針推注0.99%氯化鈉約1mL推注通暢、無外滲,穿刺成功。
3.4 穿刺進(jìn)入血管后不回血的處理技巧
脫水、發(fā)熱血容量不足的患兒針頭進(jìn)入血管后不回血,可用5mL小空針抽吸留置針見有回血。因反復(fù)推壓,血管塌陷而致不回血,可放松患兒頭部皮膚略停頓后及見回血;哭鬧及顳部皮膚不平的患兒因針頭斜面緊貼血管壁不回血,可抬高針頭或輕輕轉(zhuǎn)動針頭及可見有回血。
寬2~2.5cm,長5cm膠布一條,寬0.5~0.8cm長7cm膠布2條,寬10cm,長40~45cm頭圍膠布一條。
將第一條2~2.5cm膠布粘于針翼處,第二條長7cm膠布成V型固定于第一條膠布上,第三條膠布固定于第一條膠布中間兩邊需長出1cm,將留置針軟管成U字型向額頭方向彎曲由家屬按住軟管抬起患兒頭部,操作者將長膠布沿患兒頭纏一圈兩邊與第三條膠布連接即膠布對折粘于患兒頭上松緊度適宜。此法固定、美觀,減少拔針時膠布過多粘住毛發(fā)引起患兒疼痛,深受患兒家屬認(rèn)可。
[1]彭繼美.改良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手法觀察[J]. 齊魯護(hù)理雜志,2008,1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