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紅霞 樊寶鳳 楊素芹
發(fā)熱是冬季感冒首發(fā)癥狀和急癥,發(fā)熱時間越長,越易出現并發(fā)癥和出現危重癥候。因此控制發(fā)熱,盡快保持正常的體溫,才能維持機體正常的功能活動。
1.1 臨床資料 2009年10月1日-12月1日,我院對15例感冒發(fā)熱患者采用刮痧加穴位按摩進行退熱治療,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齡8~15歲,平均12.8歲。按照中醫(yī)學感冒發(fā)熱辨證分型:風寒感冒發(fā)熱型10例,風熱感冒發(fā)熱型5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時,經醫(yī)囑處理給予相應的抗病毒、抗炎等藥液輸入后,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和伴隨癥狀。當體溫 <38.5℃時,遵醫(yī)囑給予背部刮痧,循督脈和膀胱經脈刮痧。刮痧前,背部用75%酒精消毒待干后,均勻涂正紅花油刮痧油,用牛角板與皮膚成45°角進行刮痧,力量均勻,患者耐受為宜,刮至皮膚變?yōu)榧t色或紫紅色、有痧點出現為度,刮畢讓患者飲100~300mL溫水,風寒感冒發(fā)熱偏熱飲,風熱感冒發(fā)熱偏溫涼飲。而后蓋被、平臥、選穴按摩。風寒感冒選合谷、俠白、孔最、列缺疏風散寒,解表宣肺;風熱感冒選曲池、魚際、外關、合谷、尺澤疏風散熱,清利肺氣;選中穴位后用被蓋將患者肢體和術者肢體蓋好,術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按揉穴位,減少暴露患者,每穴按揉頻率100~120次/min,按揉3min。順序左上肢、右上肢,由上穴到下穴,每日2次,操作過程中不斷詢問患者感覺,有酸麻脹沉感覺為得氣,效果最好。操作完畢,嚴密觀察神志、體溫、面色、精神、皮膚溫度、脈率、出汗等病情變化。
15例發(fā)熱患者,根據中醫(yī)辨證分型實施刮痧和穴位按摩后,30min測體溫均未升高,1h后測體溫最高38.5℃;2h后測體溫最高38℃?;颊咧髟V背部刮痧部位似有熱流從體內透出,全身感覺舒適,皮膚潮濕,有微汗,面色正常,體溫正常,呼吸平穩(wěn),心率減緩,頭痛頭暈等癥狀減輕。入院第1日,經刮痧和穴位按摩后,15例發(fā)熱病例體溫均低于37.5℃;入院第2日,14例患者給予常規(guī)輸液后體溫均未超過37.5℃,1例體溫在下午輸液畢后測量體溫38.1℃,給予增加飲水。穴位按摩2次,后測體溫均未超過37.2℃,15例患者至出院,體溫正常,病情痊愈。
3.1 健康宣教 在為患者進行刮痧按摩前,要應用中醫(yī)學理論為其講明刮痧按摩治療發(fā)熱的原理、方法、目的、注意事項,通俗易懂,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順利實施中醫(yī)治療技術。
3.2 刮痧按摩時要關閉門窗,保持室溫22~26℃,操作技術嫻熟,防止暴露過久,復感風寒外邪,加重病情。
3.3 安置舒適體位 刮痧時患者去枕俯臥,頭偏向輸液側肢體,輸液側肢體伸展與軀干呈90°,并放松,未輸液肢體稍彎曲放于同側頭部旁邊,保持患者舒適位,穴位按摩時同樣也要保護輸液肢體,保持靜脈輸液通暢。
3.4 隨時詢問患者對實施操作的反應。刮痧按摩后,嚴密觀察患者神志、面色、體溫、脈率、精神、皮膚濕度等情況,不見好轉要立即通知醫(yī)生采取措施。
3.5 刮痧按摩后鼓勵患者多飲水 發(fā)熱患者精神疲乏,可用吸管讓其側臥位吸水喝,減少體力消耗,利于正氣恢復。必要時水中加少量果汁飲料,引導患者多飲水,以助汗出排毒,維持津液平衡。
皮部為十二經脈體表之分布,是十二經脈之氣的散步之所在,其功能為抗御外邪,傳導病變[1],皮-絡-經-腑-臟,是疾病傳變層次。根據中醫(yī)學皮部理論,邪在表當發(fā)汗,以防病邪由皮部經絡傳變入里,發(fā)展成里證,若邪已入里,亦可由里達表,使其透過皮部而解。發(fā)熱是感冒之急癥,中醫(yī)刮痧和按摩治療不受病原微生物的影響,刮痧和按摩可疏通經絡,排泄淤毒,通調營衛(wèi),和諧臟腑,腧穴透達[2],循督脈和膀胱經脈刮痧,再辨證穴位按摩達到祛風散寒、解表通陽、肅肺調氣和疏散風熱、祛風通絡、宣肺理氣的目的,退熱更徹底。應用激素類藥物退熱,必須在細菌感染有足量抗生素應用前提下才安全有效,且必須連用3d,副作用大,病毒感染不宜應用。撲熱息痛類退熱藥退熱時間短,汗出過多,水分易透支,易引起虛脫,體溫易反彈,效果欠佳。物理降溫濕度大,身體暴露過多,水溫不宜保持,容易引起寒戰(zhàn),只是短暫對癥治療。應用中醫(yī)治療技術,既可治標,又可求本,達到標本兼治目的。簡單易行,痛苦小,見效快,副作用少,在常見病治療中優(yōu)勢明顯。本法在感冒發(fā)熱患者退熱治療中,立竿見影,阻斷疾病向并發(fā)癥和危重癥候的方向發(fā)展,使患者平穩(wěn)度過感冒發(fā)熱期,提高機體應激能力。
[1]吳敦序.中醫(yī)基礎理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13.
[2]李琳,等.刮痧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