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平
(太原大學,山西 太原 030012)
校園暴力的成因及預防對策
閆曉平
(太原大學,山西 太原 030012)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校園暴力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自身的因素、學校的因素、家庭的因素以及社會的因素。因此,預防校園暴力需要我們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建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提高學校法制教育實效、加大社會教育力度。只有這樣,預防和控制校園暴力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法制教育;校園暴力;青少年
校園,本該是一方凈土、文明的殿堂。然而,校園暴力事件的頻頻發(fā)生,給寧靜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校園暴力事件不僅嚴重地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且對廣大師生身心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更為危險的是其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問題。在追求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部分青年學生在處理矛盾糾紛時,寧愿舍棄正規(guī)渠道而采用如此極端的暴力行為呢?這種極端行為的背后,是否又包蘊著更深層次的教育隱憂呢?
五年的普法教育已經完成五輪,我國青年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有了明顯的增強,許多青年學生懂得運用法律武器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國家、集體及自身的合法權益。然而,近年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青年學生違法犯罪特別是校園暴力事件卻呈逐年上升趨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自律意識問題。一是青年學生自身法律意識淡薄,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意識薄弱;二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遇見緊急情況不能進行正確處理;三是幾代人的關愛和寵愛,使一些青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遇事容易沖動,不考慮事情的后果、第三者的感受;四是學習壓力大,使得一些青年學生精神空虛,不能進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
(二)學校教育問題。一是多數中學仍然以中考、高考為中心,將時間和有限的精力放在中考、高考的科目上,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二是法制教育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是很明顯;三是學校往往只重視優(yōu)等生的教育和管理,而忽視了對雙差生的正確引導,對他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四是學校對學生的整體管理、校園及周邊環(huán)境的治理整頓還存在一些漏洞,如許多制度的制定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沒有很好地落到實處;五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力度不夠,輟學、失學問題嚴重。
(三)家庭教育問題。一個人的性格與行為的養(yǎng)成大多受家庭的影響,家庭因素對青少年暴力傾向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一是傳統(tǒng)老套的教育方法已經不適應社會發(fā)展和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二是家庭個別成員的不良品行,如抽煙、喝酒、賭博等行為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取向;三是家庭不和睦很容易讓孩子從小就接受一種極端處理問題的方式。
(四)社會教育問題。目前我國中學教育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對學生的違紀事件簡單地求助于行政處罰,濫用“勸退”、“勒令退學”等手段,使他們過早地接觸到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一是社會上很多不良的現象、錯誤的觀念,嚴重侵蝕著青少年的心靈;二是諸多不良影視作品,特別是日韓港臺的暴力動漫、游戲負面影響極大;三是一些不良風氣影響著青少年的一言一行,如地痞習氣、哥們義氣等;四是一些不健康的娛樂場所接納未成年人,導致他們的良知被一點一點的吞食。
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有很大的偶然性,對其遏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為此,我們要通過以下幾方面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一)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是減少校園暴力的前提。黨的十五大報告就曾明確指出,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是黨和國家事業(yè)順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法制建設同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緊密結合,同步推進。黨的十六大報告在總結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十三年的實踐時,將“發(fā)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作為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之一。同時指出,依法治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推動學校法制教育進程,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法紀水平是新一代國家領導集體的教育重心?!币虼?,學校更應積極行動起來,以黨的教育方針作為我們法制教育的行動綱領,大力推進法制教育進程,以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二)建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減少校園暴力的保證。家庭教育對子女思想品質、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一是夫妻雙方應避免因家庭瑣事引發(fā)家庭暴力,使子女受到影響或傷害;二是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要科學民主,不采用暴力方式,允許孩子申辯,以理服人,但不做無原則的讓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則,避免用暴力解決與他人的沖突,也不可在子女面前批評老師或學校,以免造成師生對立;四是父母應培養(yǎng)孩子挫折容忍力、情緒控制力及自我克制力,對已形成的偏差行為要耐心地加以疏導,以幫助其步入正途。
(三)提高學校法制教育實效是減少校園暴力的核心。目前學校的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較單一,而法律是理論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學校不能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應把重心放在學生素質的提高上,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守法用法行為習慣。當前,在學校開設的正規(guī)法制教育課程教學中要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法律知識進行案例分析,教會他們從法律的角度思考一些社會問題。在此基礎上,學校還要努力探尋其他富有實效的途徑和方法。一是“請進來”,借助外部力量齊抓共管。利用校外司法專業(yè)人員的法律資源,開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講座等,剖析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讓正在服刑的少年犯到學校來現身說法,以鐵的事實、血的教訓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二是“走出去”,組織青年學生旁聽各類案件的審理,讓學生切身感受違法與制裁、犯罪與刑罰的必然聯系;三是幫助學生建立法律協(xié)會,進行有關法制方面的學習討論和實踐,堅持教育、預防為主,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教育學生如何預防犯罪和怎樣同犯罪分子作斗爭;四是在法官和檢察官的協(xié)助指導下開展模擬法庭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法律意識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當前,形式多樣的法制教育活動既能豐富校園生活,減少違法違紀行為,對建設良好校風起到積極作用,也是學校在建設法治國家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方面應盡的法律責任。
(四)加大社會教育力度是減少校園暴力的必要手段。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往往與社會環(huán)境、不良風氣的影響有著直接關系。一是國家相關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職能,對社會上傳播的各種帶有暴力、色情等不健康文化的電視、游戲、網站、雜志等進行清理、整頓;二是大眾傳媒要引導全社會樹立重視精神生活的正確的價值觀,凈化社會風氣,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三是警方要加強社會治安的治理,尤其要重點打擊以青少年為吸納對象的黑社會團伙;四是立法部門應健全青少年法律法規(guī),尤其是要立法懲罰青少年犯罪和立法保護受害者。
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校園里的青年學生應該有一雙純凈的眼睛和一顆美好的心靈。當前,抓好青年學生的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校園暴力犯罪,不僅是提高青年學生自身素質,確保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所以,學校法制建設不應僅僅作為一種政治口號,而應該真正落到實處。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康樹華.青少年犯罪與治理〔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
〔3〕孫小龍,劉豐杰.青少年網絡犯罪及其法律規(guī)制〔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9,(5).
〔4〕鐘 俊,林曉梅.再論青少年犯罪的預防與對策〔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08,(3).
責任編輯 芳 曄
G637
A
1009-1203(2010)06-0119-02
2010-09-23
閆曉平(1965-),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大學外語師范學院社會科學基礎部政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