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春(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
當今社會,知識的快速積累,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得科學家對于未來世界的預測都不敢超過五年。每個人必須借助大量的閱讀并從中獲取知識,才能擁有資料的搜集、整合、應用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1983年,美國教育部組成的“閱讀委員會”發(fā)布了一項名為《成為閱讀大國》的報告,該報告的核心內容在于強調了閱讀是所有課程的核心和基礎。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初中語文教學存在著忽視閱讀教學的現(xiàn)象。“讀是為了寫”,“閱讀只是手段,寫作才是目的”,“閱讀是過程,寫作才是結果和標準”等思想在師生心田生根發(fā)芽,閱讀教學長期畸形發(fā)展,嚴重地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經(jīng)驗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必須讓閱讀教學與新《課標》真正接軌,遵循閱讀規(guī)律,全方位多角度地促使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學生閱讀如同一個大花園,花的顏色、姿態(tài)和芳香各不相同,才能使花園更加美麗。學生閱讀如果沒有差別,那就是教育的失敗。教育不是工廠生產產品,要求規(guī)格一致,否則就不合格。閱讀教學一定要追求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培養(yǎng)。所謂個性化培養(yǎng),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指培養(yǎng)每個個體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特性。以閱讀的個性而論,處在同樣的歷史條件下,接受的又是同樣的教育的個體,之所以會產生各自不同的差異,主要取決于每個個體的德性與膽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這種差異性區(qū)別對待,個別處理。當然,閱讀教學的個性化不能簡單理解為讓所有的學生都變?yōu)閮?yōu)等生,而是使優(yōu)等生與后進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提高和發(fā)展,提倡自由選擇。在實踐中,讓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都能發(fā)揮特長。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我的叔叔于勒》時,給學生的閱讀時間不能限制過死,要充分考慮到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學生的生活及體驗各不相同,教師要安排學生各抒己見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和文章中的人物生活充分地聯(lián)系起來,既豐富學生的情感,也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閱讀課堂成為百花齊放的精神家園。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預習課文比精讀課文更有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有興趣。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有不同的閱讀需求。中學生喜歡情節(jié),喜歡形象,預習了課文,他們就知道了課文的大概情節(jié),閱讀需求得到了滿足,這時,老師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學生閱讀需求,學生對進一步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趣。課外閱讀比上語文課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加上現(xiàn)在的課外讀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強,情節(jié)性強,文字淺顯,很容易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愉悅,而語文課要學的并不是這些內容,閱讀要有思維的參與,閱讀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維是需要經(jīng)歷吃苦的歷程的,因此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大幅度地減弱。以往的閱讀教學,學生對閱讀沒興趣,很大原因上是內容分析過多,提問過多。此類教師對閱讀內容分析,或者失之過淺,單就課文內容的順序,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問或講,而學生對這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自己已經(jīng)讀懂了,閱讀需求當然不能得到滿足,對老師的教學也就失去了興趣;或者失之過深,對中心思想和篇章結構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因而也失去興趣。為此,我們要調整學生的閱讀需求,引導和鼓勵學生多積累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和優(yōu)美的語言,文化積淀越豐厚,語言積累越豐富,吸收文化的樂趣,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的樂趣就越強烈。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也可以搞課前演講,來督促學生積累文化知識。要調整學生的閱讀需求,必須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淺嘗輒止,不能做好任何事情,更何況是十分復雜的閱讀活動。要調整學生的閱讀需求,還必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讓學生學會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還要讓學生能領會字里行間暗含著的意思,更要讓學生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審美層次上閱讀欣賞,獲得審美的愉悅。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春》時,不僅要檢查學生對文中重要字詞的理解情況,還要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如文章給我們描繪了哪些春景,你能用圖畫給大家展示出來嗎?你最喜歡哪些語句,你能把它們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嗎?并請你說出喜歡的理由。請你說說閱讀這篇文章的感受,你對未來是否有新的打算?通過這些問題調整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需求,激起學生閱讀興趣,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閱讀需求。
閱讀教學是作者情感、教師情感和學生情感三者溝通融會的過程,只有這三種情感產生強烈共鳴,教學才會產生最佳效果。語文閱讀教學必須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內驅力,啟發(fā)學生思考,提高閱讀教學效果。學生的閱讀學習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不斷探究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關愛、幫助和鼓勵,做一個關愛型的教師,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并在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學生,處處想著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教師還要善于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要根據(jù)學生的感知特點,從最能開啟他們思路、最能撥動他們心弦的地方入手,采取恰當?shù)姆椒?充分挖掘課程資源中的情感因素,打動學生的美好的心靈。一篇文章總會強烈地表達作者的情感傾向,或愛或恨,或喜或悲,我們要指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從整體上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即作者在文中表達了什么或抒發(fā)了什么。文章的語言與作者的情感關系至為密切,有的詞句意在褒揚,有的詞句意在貶斥,有的激昂,有的舒緩,有的細膩,有的粗獷。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時候,必須讓學生學會揣摩與品味語言的方法,強化語感訓練,發(fā)掘語言的情感因素,并借助于對詞語、句式、修辭方法、結構特點的理解,去深刻領會情感產生的緣由以及情感所蘊含的思想內涵,從而實現(xiàn)由“情”到“理”的過渡。如在指導學生閱讀黃飛的《甜甜的泥土》時,首先給學生推薦一首閻維文演唱的《母親》,或給學生朗誦冰心的《母親》,讓學生感受親情的溫暖,為學生閱讀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在引導學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時,著重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和溫暖以及孩子的不幸。以環(huán)境描寫和動作描寫為抓手,師生在詞句的品味中共同感受其中濃濃真情。進而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反思,讓學生思考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最后假設學生是作品里的媽媽或孩子,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進一步回味文中的情感,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深深的情感體驗。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閱讀教學我們應該努力把學生從瑣碎的、不切合實際的習題中解放出來,使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探求。只有把質疑的權力還給學生才能真正使學生成為知識、情感的主體。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堅持“三不”原則,即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自學后會的不講、學生討論后會的不講。“三不”原則就是要鼓勵學生深入文本,自主閱讀,還給學生閱讀思考的空間,不是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而是學生把問題拋給老師。這樣,努力把閱讀教學打造成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解決問題和教師幫助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
綜上所述,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時代發(fā)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語文新課改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始終立足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既抓住新課改的精神,又要深入了解學生閱讀實際,尊重學生閱讀的差異性,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豐富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進而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這座花園,百花齊放,芬芳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