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齊秋珠
一提起作文,許多老師和學生就頭疼。面對作文,學生不知道怎么寫,寫什么。老師也對怎么教,教什么很困惑。農(nóng)村孩子更是怕作文,不是無話可寫,就是胡編亂造。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等語病更是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
大部分農(nóng)村孩子在家都是用方言交流,不會講普通話。剛入學的孩子,老師經(jīng)常要用方言把普通話“翻譯”一遍,即便到了高年級,孩子們交流時也是先用方言在大腦中思考好,然后再“翻譯”成普通話。所以,孩子們作文時,速度較慢,許多句子不符合語法規(guī)則。在他們的作文本中常能看到這樣的句子:“我的筆寫不明了?!薄拔业墓P沒筆油了?!薄八膫惴治液稀薄?/p>
農(nóng)村的孩子受環(huán)境的限制,與人溝通的機會很少。父母們很忙,甚至是長年不在家,與孩子們的溝通是少之又少,孩子們大都是獨自玩兒。即使是與小伙伴,兄弟姐妹們間的交流也是最平常、最普通的幾句話。我教一年級時,要做學生檔案,可我卻無法從孩子那得到消息。我問孩子:“你家住哪里?”她用手一指,說:“在那里?!薄皨寢尳惺裁疵??”她只會說:“阿秀?!保ㄒ苍S是聽別人叫的)……教一年級的老師幾乎不能從孩子的嘴里得到什么信息。貧乏的語言交流導致了他們口頭語言的蒼白,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他們的寫作。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倍r(nóng)村孩子每天總是學校、家庭的兩點一線式生活,有些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所在的鄉(xiāng)村。雖說現(xiàn)在可以借助電視了解外面的世界,可是孩子們大多都只看電視劇、動畫片的情節(jié),沒有更好地把它作為拓展視野的工具,因此,農(nóng)村孩子的思維和想象受到局限。再加上很多家長或是教育觀念落后,或是經(jīng)濟困難,幾乎不給孩子買課外書,更少有家長在寒暑假帶孩子出去旅游見見外面精彩世界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nóng)村孩子腦海里沒有多少閱讀的積累,寫的時候很難有好詞佳句。課外閱讀量嚴重的缺失給孩子的作文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農(nóng)村孩子的學前教育較落后,進入小學后,尤其是在第一學段里,學習壓力很大。許多老師只顧得帶領孩子們做一些讀拼音,識字,聽寫等“常規(guī)”工作,甚至連讀課文也成了“選做題”?!熬毠P”僅僅是抄生字,抄詞語,就是句子也不一定抄,更別說仿寫句子、擴寫句子之類難而又占時間的訓練了。
到了中高段,教材中出現(xiàn)了習作才開始寫??稍诔R?guī)檢查中,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本中,也只是完成每學期的八篇單元習作。在一次對教師的問卷調查中:對“你認為除了單元習作要求外,有必要給學生加強練筆嗎?”這一問題,回答肯定的占72.3%,可對“你平時經(jīng)常給學生練筆嗎?”這一問題,“沒有”的選項卻高達87.6%。大部分老師由于“沒有時間指導,練筆的意義不大”或是“學生帶有應付心理,練筆的效果不佳”等原因而放棄了日常練筆,農(nóng)村孩子的習作能力只能是“聽天由命”了。
由此可見,如何激發(fā)農(nóng)村孩子的習作興趣,提高農(nóng)村孩子的習作能力是一項艱巨而又漫長的工程。在實踐中,筆者摸索出了一些做法,對提高農(nóng)村孩子的習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書面語言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說好話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打開農(nóng)村孩子的作文本,總是那寥寥幾行,讀起來干巴巴的,還有些句子讓你捉摸不透。一方面是孩子們的語言積累貧乏,日常生活中交流簡單;另一方面是他們與父母、朋友都是用方言交流,即便用普通話與老師交流,也是先用方言思考,再把方言“翻譯”成普通話,所以很多句子就不通順,甚至讀不懂。要讓學生的作文流暢,厚實起來,我認為先要發(fā)展學生的口頭語言。
1.重視口語交際課
許多農(nóng)村老師或因為口語交際課上學生無話可說,上不出名堂;或是因為語文任務重,而“口語交際”反正不考,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竟沒有上過一節(jié)規(guī)范的口語交際課。學生到了高年級還不會說完整話,回答問題結結巴巴,意思表達不清楚。這樣的學生能寫得好作文嗎?為此我們的語文老師應高度重視口語交際訓練。針對農(nóng)村孩子的實際情況,要想方設法,上好口語交際課。
2.把“說”擠進課堂
課堂是訓練小學生“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的主陣地,教師應以平易近人的教學態(tài)度,鼓勵性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加強說的訓練。可利用插圖、角色表演、討論、交流、復述等多種形式加強口語交際訓練。
許多小學生,面對生活有所思有所感,卻找不到相應的詞句來表達,總有一種“眼前有景吟不得”的感覺,這就是語言積累的不足。如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1.用好教材,豐厚課內(nèi)積累
農(nóng)村孩子的課外閱讀受到了種種條件的限制,農(nóng)村教師就得好好地用好手頭的教材。一方面加強讀的訓練。無論是什么題材的文章,不管是哪個年段,每篇范文都要求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甚至是熟讀。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段落還要要求學生背下來。就如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另一方面培養(yǎng)孩子們堅持摘抄背誦,豐富語言的積累。教材中有許多有利于語言積累的內(nèi)容,如課后的“讀一讀,再抄寫下來”,“摘抄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等,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再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背誦課文××段(或你喜歡的部分)”引導學生積累文中的精彩之處、優(yōu)美片段?!胺e累與運用”中的“讀讀背背”內(nèi)容更是豐富多彩,有成語、諺語、警句、對聯(lián)、古詩詞等等,這些語言都很有積累價值。教師應要求每個學生建立一本語言材料本,督促、指導學生分門別類地摘抄、熟讀,要人人會背,有的還需要默寫得出來。定期開展一些語文綜合學習活動,如“成語大比拼”、“古詩文擂臺賽”、“名人名言伴我行”、“語文知識搶答賽”等,檢查學生平時的積累背誦情況,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的熱情。
2.營造氛圍,增加課外積累
農(nóng)村孩子的課外書很少,家長又沒指導意識,老師就要通過多渠道給學生創(chuàng)造課外閱讀的條件,滋潤孩子的心田。如學完三上《秋天的雨》與《聽聽秋的聲音》后給學生提供一些描寫美麗秋天的文章。每天的早讀課花5——10分鐘,老師或學生給大家讀一則故事、童話,也可像說書的人一樣,把一本書分成幾個早晨讀。小學生交換課外書閱讀,提倡用壓歲錢買一本書等活動。想方設法地讓孩子閱讀,同時加強指導,組織讀書會、講故事等多種匯報會,提高閱讀興趣。
魯迅先生曾說:“我的成功并無其它,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而已?!币蚨胩岣邔W生的寫作能力,練筆是必不可少的招。而農(nóng)村孩子卻很少練筆。他們與家長間從不寫信,發(fā)短信,更不用說寫日志、博客了。因此農(nóng)村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情境,指導學生練筆。
1.精心設計隨文小練筆
課堂小練筆是把語言形式的運用和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用筆抒寫自己的思維、想象、情感,讓學生留下語言,發(fā)展語言。培養(yǎng)學生積累和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使他們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寫作興趣。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習作能力,為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在聽課時,發(fā)現(xiàn)許多老師的小練筆過于注重人文性,僅是對文本感悟的補充,僅是學生情感的表達。如學完了《黃山奇石》,設計一個小練筆:讓學生當黃山的游客,對朋友說一說。再如《荷花》一課,許多老師都把小練筆設計在第四自然段:師問風過了,我停止了舞蹈,還有誰也會過來,跟我說些什么呢?類似這樣的小練筆,學生的思維,語言只處于平移狀態(tài),并沒有得到發(fā)展,尤其是對提高習作能力,沒有太大幫助。汪潮教授一直強調:小練筆要多關注語言,要以提高孩子的能力為出發(fā)點。我看過一個《黃山奇石》的課例,這位老師是這樣安排小練筆的:在學完課文后,老師先出示一些黃山奇石的圖讓學生與相對應的奇石的名稱連起來,再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連?學生在說理由時,必須認真觀察畫面,還要表達出來,只是說的不夠有條理。于是老師就示現(xiàn)文中的句式:
(1)就說“_________”。它好像 ___________。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________。它_________。
(3)“_______”就更有趣了!遠遠望去,那巨石_________。
“孩子你也可以像作者這樣說。能干的孩子還可以當當小作家,拿起筆選一種寫下來。”這種小練筆孩子們積累并運用了課文的語言形式,讓學生留下語言,發(fā)展語言,學會了表達,提高了習作能力,這才是有效的。
小練筆不僅要注重語言形式,讓學生能寫,會寫,還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寫,樂寫。
林樂珍老師在教《母雞》一課時,她一邊用語言來引導,一邊用課件為孩子創(chuàng)設情境:孩子們,你們用心感受,這就是母雞,看(課件播放圖片,并配上音樂),它教雞雛們啄食,洗澡,它會說些什么?它在輔導著什么?這只雞雛碰到什么困難了,它在鼓勵著什么?……然后讓學生選一方面寫一寫。交流時,孩子們不僅有東西寫,而且語言生動,想象豐富。
2.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小練筆資源
農(nóng)村孩子的生活較單調,農(nóng)村家長文化素質較低,而且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再加上孩子不善于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所以習作時常覺得無話可說。要想指導孩子們寫好習作,就要立足農(nóng)村學校的實際,培養(yǎng)他們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對“靈敏”的耳朵和一顆“敏感”的心,并善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開學了,班級來了幾個新同學,我就讓學生寫一寫《我的新同學》。每學期學校總會組織幾次大大小小的活動,一個學期下來,班級中也總會出現(xiàn)幾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及時地抓住這些機會,引導孩子們寫一寫。這些內(nèi)容孩子們有真實的體驗,有話可說,真正達到我口寫我心的目的,也培養(yǎng)了他們及時收集素材的習慣和能力,真正提高了習作水平。
3.注重習作方法的指導
許多教師認為作文不像數(shù)學一樣能找出一個公式來記記,作文不能套,是沒法教的玩意兒。學生只能面對作文本,常唉聲嘆氣,不知所措。新興的“寫作心理學”卻提出寫作教學必須走序列化的道路。全國著名小學教育專家丁有寬老師歸納構成小學生記敘文規(guī)律的“五十個基本功”??梢娮魑囊彩怯小伴T路”的。
前不久,聽了林樂珍老師上的二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的看圖寫話《游猴山》,讓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作文是可以教的,而且是要教的?!队魏锷健肥呛⒆觽?nèi)雽W以來第一次正式地寫話練習。林老師立足學生起點,先引導孩子們觀察畫面:什么時候,什么季節(jié),什么地方,誰,干什么,再讓學生連成一個通順完整的句子。有的說“春天,我們?nèi)游飯@看猴子?!庇械恼f“我們在春天里去動物園看猴子?!绷掷蠋熯€很有創(chuàng)意地把這個句子用頭、肚子和腳擺成一個”小人”,并告訴孩子頭和肚子是用脖子聯(lián)起來的,順手把圖拉開一點,加上了一個“,”。一個句子小人寫好了,要給它一個家,擺上一個“?!?。然后以小孩子們喜歡的方式——打扮小人——引導孩子擴寫句子。在動手寫話前,又用她獨特的方式告訴孩子:句子的開頭要空兩格,標點符號也要占一格等一些細節(jié)。在后面的反饋中,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孩子們出現(xiàn)“頂格”、“忘加標點”、“句子殘缺”等一些“常規(guī)”錯誤,因為林老師的這個“小人”已深深地印他們的在腦海中。
我想,如果我們立足課標,抓準學段的習作目標,把句、段、篇都給學生一個深深的印象,也許就不用對著作文本嘆氣:怎么標點符號都沒有?怎么都不分段?段前空兩格老忘記……如果我們讀寫結合,或是利用習作點評課適當?shù)貪B透一點句式、構段等知識,也許孩子們就不用在黑暗中摸索,而在習作之路上能走得更流暢。
綜上所述,“立足農(nóng)村實際,優(yōu)化作文教學”是鄉(xiāng)村學校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所在。我們只有從農(nóng)村實際出發(fā),根據(jù)農(nóng)村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說好話、讀好書,并養(yǎng)成注意積累、勤于練筆、樂于交流等良好習慣,指導他們把生活實踐、鄉(xiāng)土題材與閱讀和寫作知識緊密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就會逐漸地愛寫作文,會寫作文,寫好作文。
[1]王麗鵑.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鄭州大學出版社.
[2]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水根.小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廣西教育出版社.
[4]汪潮.語文教學專論.教育科學出版社.
[5]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08.8.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