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勛
未刊文明戲史料拾零*
顧文勛
本文披露了筆者20多年來尋覓到的一些未曾正式出版和在公開發(fā)行的報刊上發(fā)表過的文明戲歷史資料,包括幕表、劇本、戲單、劇社宣言和章程。
文明戲;新劇;中國早期話劇;未刊話劇史料
“未刊文明戲史料”,指的是未見正式出版和在公開發(fā)行的報刊上發(fā)表過的文明戲歷史資料。文明戲,又稱“新劇”或“文明新戲”,即中國話劇早期形態(tài)。
20余年來,我努力尋覓這些珍貴的戲劇史料,終有所獲,有幸見到一些文明戲幕表、劇本、戲單、劇社宣言和章程,等等?,F(xiàn)擇其要者編纂成文。
“用幕表演戲是文明戲的特點”[1]。“幕表”是什么樣子的呢?原來就是用毛筆在一整張或兩整張的白紙或宣紙上寫著劇社名稱、所演劇目、各幕 (場)的劇情概要及角色,有的還寫明角色非說不可的臺詞、非做不可的動作或表情,大多幕表的最后寫有“登場人物”(即演員表)。
我有幸見到過文明戲幕表的實物,如:《流民圖》(7幕)、《情潮》(11幕)、《貂蟬》(7幕)、《恩愛夫妻》(13幕)、《貍貓換太子》(1—12本)、《阿難小傳》(又名《斷頭臺上的情人》、《多情多義之虛無黨》(12幕)、《紅樓夢》(12幕,孫民俠編劇)、《乾隆皇帝休妻》(5—8本,雙云編劇)、《紂王寵妲己》(前一、二本),《姜太公》(后三、四本)、《劍底鴛鴦》(9幕)、《蝴蝶夢》(8幕)、《堯舜》(6幕)、《閔子蹇》(6幕)、《乾隆皇帝戲妃》(前部15幕,正秋編劇)、《雍正皇帝篡位》(1—20本,正秋編劇)、《盧俊義》(前本12幕,后本12幕)、《梅花落》(前本12幕,后本13幕)、《多情俠女》(又名《黑衣女俠》,12幕)、《狂風》(12幕)、《黑籍冤魂》(19幕)。
以上幕表,自《劍底鴛鴦》至《多情俠女》,均標明演出者為民鳴社。查閱《申報》所刊戲劇廣告可知,自《流民圖》至《姜太公》,民鳴社都演過?!抖鲪鄯蚱蕖肥切聞⊥緯?chuàng)作的,1915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七日上演;是年三月二十七、六月初一,春柳劇場又兩度演出。至于《狂風》、《黑籍冤魂》是哪個劇社編演的,待考。
除了上述本來面目的幕表,我還見到過版權(quán)屬 (江蘇省)吳江中學(xué)新劇股所有的16開本小楷毛筆謄印或鐵筆刻蠟油印的文明戲幕表10種:《婦》(又名《殺狗勸夫》,24幕社會新劇)、《怕怕怕》(3幕趣劇)、《催眠術(shù)》(1幕趣劇)、《小滑老騙》(3幕趣劇)、《什么叫做雙方騙》(3幕趣劇)、《美人劍》(14幕狹義新劇)、《代理丈夫》(1幕趣劇)、《最毒婦人心》(22幕警世新劇)、《夢》(13幕悲劇)、《中國人才之薄命》(10幕哀情新劇)。前8種皆“測天編劇”,后2種“雪影草編、測天修錄”。
吳江中學(xué)新劇股的存在年代不詳。它的幕表比那些本來面目的幕表要詳細,尤其是《美人劍》。《美人劍》的劇情與陳大悲之同名劇本 (載1917年2—3月《小說月報》第8卷第2—3號)基本相同,只不過前者14幕,后者7幕,很可能是據(jù)陳本改編。
至于未刊文明戲劇本,我見到的有《天民劇本集》所收林天民劇作10種之中的5種:《愛國魂》(5幕劇,1913年作)、《社會流水賬》(二幕喜劇,1915年原稿,1940年修改)、《國民捐》(獨幕劇,1913年作)、《落伍》(4幕革命史劇)、《賣國奴之末路》(4幕劇)。其中《落伍》系鉛印本,其余的皆為手抄本。
林天民 (1887—1948),福建閩縣 (今閩侯縣)人。據(jù)《學(xué)部官報》第6期 (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初一)登載的《福建省留學(xué)日本私費生調(diào)查表》,林天民于“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即1905年12月26日至1906年1月24日)起程去日本留學(xué)。林天民寫于1939年3月10日的《三十年來我們的新劇運動》①載《劇教》第11、12期合刊 (1941年12月20日)。文中主要記敘文藝劇社從1912年成立至1930年停止演劇活動這將近20年的歷程,所以該文標題似應(yīng)為“二十年來我們的新劇運動”。一文說:“我是學(xué)電氣工科的,……在東京留學(xué)的當兒,已經(jīng)有了新劇的嗜好。歐陽予倩先生在東京組織的‘春柳劇社’,我是社員之一。……前后公演五六次,給予了我許多經(jīng)驗和興味?!边@段憶述雖然有的地方有誤和含混,如“春柳劇社”應(yīng)為“春柳社”,其組織者并非歐陽予倩而是李叔同、曾孝谷,但林天民的確是春柳社社員,歐陽予倩稱他“春柳社友”。②歐陽予倩在《談文明戲》中說:“福建有原春柳社友林天民組織的文藝劇社……”見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第228頁。
在《三十年來我們的新劇運動》中,緊接上面的話,林天民寫道:“(民國紀元前一年)回國以后,……我卻跑到福州家鄉(xiāng)里當了一個工程師,看到福州戲劇的落后和社會上種種怪象,便決心來試一試我新劇運動?!庇谑牵狭?0多個志同道合者,組成福建最早的新劇團體——文藝劇社,于1912年11月“省慶紀念日”上演了他們的“處女劇”《北伐》(梁志和編劇)。這是福建演出的第一個話劇,令觀眾耳目一新,贏得“一片的好評”。翌年第二次公演,劇目是《愛國魂》和《遺產(chǎn)》。1914年,公演《鬼冰人》和《認本家》。1915年,公演過數(shù)次,劇目有《社會流水賬》、《國民捐》、《鐘馗降鬼》、《落伍》、《哭窮途》等,“也曾把《茶花女》、《不如歸》、《雙淚碑》、《血手印》等等舊小說,編演出來”。1916年,編演《賣國奴之末路》。直到1930年,迫于經(jīng)濟的壓力,加之林天民“得了咯血癥”,堅持演劇活動近20年的文藝劇社才無形解散。
從以上憶述,我們不但可以明了《天民劇本集》所收5個文明戲劇本的編演時間,而且可以知道他還有其他劇作,其中能夠判斷是文明戲的,至少有《鬼冰人》、《哭窮途》、《認本家》、《鐘馗降鬼》。林天民說這幾個劇本都遺失了,好在他在《三十年來我們的新劇運動》中比較詳細地記敘了前兩個劇本的故事梗概,使這一缺憾得以些許彌補。
本文所列劇本、幕表的劇情,請查閱《中國現(xiàn)代戲劇總目提要》③董健主編,顧文勛、陸煒、胡星亮副主編,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版。該書第499頁左欄“劇名”《孤峰》應(yīng)改為《賣國奴之末路》,“版本”應(yīng)改成“1916年編演。本提要據(jù)《天民劇本集》第8種 (鉛印本)”;第1114頁左欄“劇名”《章周急》系《急周章》之誤。,茲不贅述。
戲單,是舊時的劇場 (戲園)或劇團 (戲班)印制的一種單頁宣傳品,近似于現(xiàn)在的演出說明書、節(jié)目單。民國時期的戲單,一般上書演出劇目及演員陣容、演出的時間和地點、門票價格、劇場所提供的服務(wù)項目等內(nèi)容,有的戲單上還登載商家的廣告。戲單雖小,卻是研究演劇史、劇場史、戲劇界人物、戲園文化的寶貴文獻。
戲單只是一張薄薄的紙,容易毀壞;加之一張戲單往往只對應(yīng)一個演出場次,印數(shù)極少;所以民國時期的戲單保存至今的寥若晨星。其中,文明戲戲單更是稀少。
我有幸見到的文明戲戲單將近60張①以下敘述戲單的文字盡量保持戲單原貌,括號里的文字系筆者所加。日期用漢字標示的,為夏歷;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示的,為公歷。:
上海社會教育團1張,辛亥年 (1912)十二月十二日在 (常州)逸仙茶園演出《社會階級》(即《鳴不平》)、喜劇《廣告結(jié)婚》。
新民新劇社8張,在 (上海)謀得利 (劇場)于 (1913年)八月二十二、二十七、二十八、九月十五、十月初九分別演出趣劇《臬臺做賊》和南京戰(zhàn)事慘劇《血淚鴛鴦》、《惡家庭》(頭本、二本)、《馬介甫》(前后本)、趣劇《賣花結(jié)婚》和正劇《周靜娟》、趣劇《夫人吃醋》和正劇《恩太太》,十一月初一至初五逐日分別演出《紅樓夢》、《可憐養(yǎng)媳婦》、《快嘴丫頭惡公婆》、《黃孝子萬里尋親》、《孽?;ā罚趿脸醢酥鹑辗謩e演出《鴛鴦劍》、《七里橋》、《風月鑒》;甲寅年 (1914)閏五月十一在 (上海)肇明 (茶園)演出《梅花落》(九——十二本)。
民鳴新劇社6張,除《三笑》(后本)的演出日期、地點沒有標明外,其余的都是在 (上海)中舞臺于 (1915)五月初五、初七、初八 (日場)、初八 (夜場)、十月三十分別演出趣劇《醉人之友》和《西太后》(十一、十二本)、趣劇《過渡結(jié)婚》和《西太后》(十五、十六本)、全本《西廂記》、趣劇《魂靈交換》和《西太后》(十七、十八本)、《廣告結(jié)婚》并加演“各國大魔術(shù)以及老虎戲”。
義務(wù)新劇社8張,(1915)8月5、7、8、9、15、18、21日分別演出趣劇《色戒》和正劇《改良新殺子報》、趣劇《兄弟爭美》和正劇《苦海花》、《伍劍光》和《東亞風云》、趣劇《賣花結(jié)婚》和正劇《玉堂春》、哀情新劇《孟姜女萬里尋親》、上海古事新劇《庵堂相會》、趣劇《老少易妻》和哀情新劇《妻黨同惡報》,同月26、27、28日分別演出《愛之花》、《苦?;ā贰ⅰ儿N聲花影》,演出地點均為 (常州)大樹頭劉宅。
春柳 (劇場)2張,民國4年 (1015)9月21、27日在 (杭州)榮華茶園分別演出趣劇《訪名醫(yī)》和正劇《玉魚緣》、全本《庵堂相會》。
鳴新社1張,(1918)2月20日在 (上海)歌舞臺演出趣劇《一飯之恩》和正劇《愛之花》,并“禮聘英法國家戲院演員”同場演出“空中飛舞”、“裸體跳舞”。
笑舞臺14張,戊午年 (1918)正月十一、(1920)三月二十、二十一、二十八、二十九、四月初二、初五、初八、初九、(1921)二月初一、初十至十一分別演出趣劇《吃白食》和前本《刁劉氏》、趣劇《莫名其妙》和 (正劇)《紅礁畫槳錄》、趣劇《誰先死》和莎士比亞名著《假面具》、全本《空谷蘭》、趣劇《狗趣》和 (正劇)《議和之母》、趣劇《約法三章》和一至四本《乾隆皇帝休妻》、《珠衫緣》和《專制魔王末日》、趣劇《媒販》和全本《孔雀翎》、新編本地實事新悲劇《李三三》。
新舞臺3張,(1921)2月21日、甲子年 (1924)4月19、21日分別演出上海實事新劇《閻瑞生》(頭本)、二本《徽欽二帝》、《岳飛出世》。
導(dǎo)社1張,民國11年 (1922)6月19日在 (上海)大世界演出《明珠寶劍》和《刁劉氏》。
和平新劇社6張,甲子年 (1924)6月25日日場、夜場,12月3日、7日、乙丑年 (1925)8月5日、11月14日在 (上海)笑舞臺分別演出趣劇《管閑事》和正劇《金剛鉆》、趣劇《婚姻介紹所》和全本《林黛玉》、趣劇《雙奪妻》和 (正劇) 《馬永貞》、趣劇《真假丈夫》和 (正劇) 《俠盜霍天彪》、趣劇《一對啞夫妻》和社會悲劇《親阿哥》(據(jù)易卜生《群鬼》改編)、趣劇《奸夫冤》和新編上海實事新劇《談三小姐》。
醒民新劇社1張,丙寅年 (1926)九月初六日場演出趣劇《一飯之恩》和 (正劇)《馬介甫》,夜場演出趣劇《兄弟爭美》和《天雷報》(《雷打張繼寶》)。
娛樂社1張,民國16年 (1927)11月12日在 (上海)神仙世界演出趣劇《說勿出》和 (正劇)《人海潮》。
上海新□ (原件此處破損,缺一字)社1張,十二月初十在 (常州)冠英小學(xué)演出趣劇《誰先死》,特別改良《送親演禮》、《十八扯》、《釣金龜》,正劇《馬介甫》,喜劇《難姻緣》。
??ば聞∩?張,六月初四在 (常州)逸仙茶園演出趣劇《媒妁公司》和家庭悲劇《妻黨同惡報》。
中校新劇部、中學(xué)新劇部各1張,分別演出趣劇《社會階級》和悲劇《妻黨同惡》、全本《血淚碑》。這兩張戲單上所列演員大多相同,疑系同一所學(xué)校。演員中有名“半儂”者,若即劉半農(nóng),則該??赡苁?907年11月15日—1911年10月25日劉半農(nóng)就讀的常州府中學(xué)堂[2],演出日期當在劉半農(nóng)就讀該校期間①據(jù)中共張家港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主辦的《張家港史志網(wǎng)》所載《劉半農(nóng)》,劉半農(nóng)“民國元年 (1912)2月,因不滿軍隊內(nèi)部的混亂,旋回鄉(xiāng)參加演文明戲,籌款支援革命”。但劉半農(nóng)家鄉(xiāng)是江陰而非常州。。
常州縣立女子師范學(xué)生會3張,分別演出趣劇《新舊拜年》和 (正劇)《社會鏡》、《兒女英雄》、《倭毒》,并加演趣劇。
這些戲單,絕大多數(shù)是大16開本,白紙,鉛印或木版刻印。而新民社的戲單很別致,或小16開本,或約14cm×34cm長條形,彩色紙,繪有所演劇目的圖畫,配以簡略的劇情介紹,名曰“新劇圖說”,毛筆謄印。
戲單的內(nèi)容相當豐富,從中可以得知許多信息。比如:
1.文明戲劇社的演出相當頻繁。新民新劇社的戲單顯示,從初一到初八該社連續(xù)演出8天;義務(wù)新劇社的戲單顯示,即使在暑天 (8月7—9日),該社也天天演出。更有甚者,民鳴社、和平社還在初夏時節(jié)一天演兩場,而且兩場戲的演員基本相同。
2.每場演出的劇目幾乎都是兩個,并且大多是先演趣劇再演悲劇。為何這么安排呢?范哈哈說,這是因為當時劇團演出時間一定要演足三個小時,而一個正劇一般只有兩到兩個半小時,所以要加一出能演半小時到一小時的小戲;[3]徐半梅說,這是為了等候觀眾和演正劇的角色到齊,使早到的觀眾不感寂寞,“所以用這一個鐘頭的滑稽短劇,來代替開鑼戲罷了”[4]。但細察戲單可以發(fā)現(xiàn),趣劇的演員不乏文明戲的名角兒,如 (徐)半梅、(錢)化佛、(顧)覺因等,而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上的“開鑼戲”都是龍?zhí)籽輪T的差使。因此,我認為文明戲演出劇目如此安排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先演趣劇能夠一開幕就營造熱烈的劇場氣氛;二是喜劇、悲劇同場演出更易于使觀眾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反差——情感反差越大,悲喜效應(yīng)就越強,心靈震撼也就越強烈。
3.大多戲單刊有所演劇目特別是“正劇”即主要劇目的劇情簡介或其各幕名稱,其中《臬臺做賊》、《血淚鴛鴦》、《恩太太》等近30出文明戲的劇情,有些只在當年的報紙的演劇廣告中有所介紹,而未見刊于其他史料。
4.所見戲單基本上都是1915年以后的,此時的文明戲已嚴重商業(yè)化,這從戲單上也可見一斑。為了招徠觀眾,或滿足他們的視覺享受、獵奇心理,文明戲演出往往玩弄庸俗的花頭。比如,民鳴社的戲單稱“每場加演最新活動影戲”,1915年10月30日那一場還再加演“各國大魔術(shù)以及老虎戲”;鳴新社自吹1918年2月20日上演“奇巧布景真山真水月景火景夢景奇巧新劇”,并且“禮聘英法國家戲院演員‘空中飛舞’、‘裸體跳舞’”。
5.不同劇社、劇院的戲價固然不同,就是同一劇社、劇院的戲價也按照座位分為多種,而且夜戲票價高于日戲票價。例如,民鳴社1915年的日戲價目是“特別包廂四角 頭等包廂三角 特別正廳三角……”而夜戲票價差不多貴了一倍。所見戲單顯示,1914—1920年,文明戲劇社無論在上海還是在外地演出,上演劇目不同,票價似無變化,最便宜的票價一角。當時上海大米每斤3.4分錢、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5]即買不到3斤大米或1斤豬肉的錢可買一張戲票,對于市民階層來說,這票價并不算貴。
6.戲單還常列明戲園所提供的服務(wù)項目及其收費標準,如和平新劇社1925年8月5日的戲單就密密麻麻地寫著:“香茗每壺小洋一角 水果點心每盆一角”,“手巾小賬 月樓每位小洋八分 官廳每位小洋七分……”由此可以想見,舊戲園子里那種叫買叫賣聲不斷、手巾把兒滿場飛的陋習(xí),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文明戲演出中依然存在——文明戲劇場并不怎么文明。
我所見未曾刊行的文明戲史料,還有一些是關(guān)于文明戲社團的。如手抄的《湖南社會教育新劇團傳單》、《文社宣言書》、《文社簡章》、《文社賑災(zāi)演出傳單》、《春柳劇場英大馬路外灘口謀得利外國戲園開幕傳單》,油印的《上海市白話新劇同志聯(lián)合會章程》,鉛印的《蘇州新劇公會章程》,等等。
1913年活躍于長沙,為湖南播下了第一批新劇的種子的文社,是文明戲重要社團之一。歐陽予倩在1929年寫就的《自我演戲以來》①連載于《戲劇》第1卷第2期至第2卷第5期 (1929年7月—1930年10月)。中專列《文社》一節(jié)憶述,成為后人談?wù)撐纳绲奈ㄒ毁Y料來源。然而憶述中沒有提及文社有宣言書和簡章。
《文社宣言書》計1100余字,從人類進化、社會變革的高度,闡述“教育、政治必相附麗”、“而擇術(shù)以導(dǎo)之”的觀點,說明成立文社的目的:“同人某誠不知其力之不副,今乃有文社之設(shè),分立演劇、文藝、音樂、美術(shù)四部,竭其耳目性靈之能事,觀保生淑世之會通,而又丁人心囿于勢力之情瞀,奮吾人區(qū)區(qū)之力以與之爭,濟否非吾所敢知矣。孟子曰‘教亦多術(shù)’,孔子曰‘以友輔仁’。使其出之以至誠,本之以閱歷,守之以堅忍,事效之至,特旦暮異耳,愿與同人共勉之!”②《文社宣言書》、《文社簡章》、《文社賑災(zāi)演出傳單》原件均無標點。在此宣言書上署名的有黃翼球、陳方度等湖南社會名流和歐陽予倩、陸鏡若等新劇同志會會員,共24人。
《文社簡章》凡七條,現(xiàn)將頭三條抄錄于下。
(一)本社由旅湘新劇同志會會員全體及湘中人士發(fā)起組織,以提倡文藝、研究時代思想為宗旨。
(二)本社先具簡章呈請都督及內(nèi)務(wù)司立案。
(三)本社內(nèi)容分演劇、文藝、音樂、美術(shù)四部。
(甲)文社演劇部 本部專編演各種有益社會、發(fā)人猛省之劇,務(wù)使于娛樂之中受相當之教化。
(乙)文社文藝部 本部專研究文學(xué)藝術(shù)及社會風俗、腳本、小說、中外遺聞軼事,并于每星期出周報一冊,以供同好。
(丙)文社音樂部 本部專研究中西古今各種音樂為主,以為改良社會之助。
(丁)文社美術(shù)部 本部專研究中外各種美術(shù)技能為主,以提倡國人之美質(zhì)。
以上四部另定專章以資遵守。
從《文社宣言書》和《文社簡章》可見,文社是一個“由旅湘新劇同志會會員全體及湘中人士發(fā)起組織,以提倡文藝、研究時代思想為宗旨”的“分演劇、文藝、音樂、美術(shù)四部”的有組織、有綱領(lǐng)的文藝社團,而不僅僅是“春柳社同人”演劇所用的“名義”③陳丁沙著《春柳社史記》(載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話劇研究所主編《中國話劇史料集 (第一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7年版):“春柳社同人和社會教育團合作了不到半年,因和前臺發(fā)生了意見,他們就退出社會教育團,用長沙文廟的明倫堂改為劇場,以‘文社’名義演出……”。
據(jù)《文社賑災(zāi)演出傳單》,由于“南北軍興,生靈涂炭,瘡痍未復(fù),饑饉又臻,金陵一隅,受災(zāi)尤烈,哀鴻遍野,轉(zhuǎn)徙流亡”,文社定于1913年10月16—18日在長學(xué)宮街文廟內(nèi)文社湘劇場演出三天,劇目分別是《不如歸》、《非非想》和《錯中緣》、《運動力》,“所得券資悉于助賑”。此事亦未見有人提及,包括歐陽予倩。陳丁沙的《春柳社史記》只是說,“春柳社同人……以‘文社’名義演出,從八月二十五日至十月十六日,共演出了七次”,此后,“湘中政局大變。湖南總督譚延闿離任,湯薌銘奉袁世凱的密令到了湖南,政局馬上反動起來。文社被查封,說他們是革命黨”。而《文社賑災(zāi)演出傳單》顯示,文社在被查封前,還舉行過為期三天的賑災(zāi)演出?!跺e中緣》系喜劇,春柳劇場于1914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三還上演一次④1914年5月27日《申報》第12版登載的春柳劇場演出廣告:“新劇同志會全體一齊登臺 五月初三夜準演雙出好戲 喜劇 錯中緣 正劇 金不換”。;《非非想》則未見其他社團演出過,不過從其劇名看,以及根據(jù)文明戲演出每場的劇目大多是一個趣劇 (喜劇),從一個正劇特別是悲劇的“行規(guī)”可以判斷,《非非想》也是趣劇 (喜劇)。至于《非非想》和《錯中緣》的劇情及作者,尚有待查考。
[1]歐陽予倩.談文明戲 [M]//歐陽予倩.自我演戲以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230.
[2]徐瑞岳.劉半農(nóng)評傳 [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3]范哈哈,我和滑稽戲口述.[J].戲文,1983(2):27.
[4]徐半梅.昔日的滑稽戲 [C] //滑稽論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41.
[5]陳明遠.20世紀上半葉中國各地銀圓購買力[M]//陳明遠.文化人的經(jīng)濟生活.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348.
Sidelights of Unpublished Historical Inform ation of Civilized Drama
GU Wen-xun
The paper reveals som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 civilized drama the author collected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in unpublished public press,including the plot outlines,scripts,programs,declarations and rules of drama associations.
civilized drama;new drama;early Chinesemodern drama;unpublishe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fmodern drama
J824
A
1672-2795(2010)04-0027-05
2010-07-23
顧文勛 (1948— ),男,江蘇南通人,南京大學(xué)戲劇影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話劇史研究。(南京210093)
* 本文系200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 《(插圖本)文明戲史事編年》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08JA76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