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潔玲(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蔡朝焜紀念中學)
讓學生學會仿寫,體驗寫作樂趣
■許潔玲(廣東省云浮市郁南縣蔡朝焜紀念中學)
每次在班上布置作文的時候,都是學生抓頭搔腦的時候,也是我頭疼的時候。因為我所教的班級都是語文底子較差的學生,寫作文對他們來說是“逼母豬上樹”的事情;讓我犯難的是,這些學生的作文或是缺乏引用材料,或缺乏謀篇布局,或缺乏所謂的文采……他們上交的作文可謂“千姿百態(tài)”,實在難以批改。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找到了一條路子——讓學生學會仿寫,體驗寫作樂趣。
不過,仿寫很容易被人誤解為抄襲。我們首先要分清何為模仿寫作,何為抄襲。模仿寫作是照著某篇現(xiàn)成的作品學著寫,抄襲則是把別人的作品抄來當作自己的,模仿寫作并不等同于抄襲。從寫作的思維過程看,模仿是認識事物必不可少的途徑。經(jīng)過多次模仿,人對事物的認識就進入完整深刻的階段,最后才能通過語言系統(tǒng),將事物變成寫作的題材。從寫作能力的形成過程看,仿寫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訓練環(huán)節(jié),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寫作能力不是一種知性活動,它既不是人類生理上固有的,也不是構(gòu)建在簡單的認知層面,而是要經(jīng)過細致的有序的訓練。從以上簡單分析可以看出,仿寫是寫作訓練的初級階段,但僅僅停留在這個階段當然不能培養(yǎng)出寫作能力,不可否認,仿寫是培養(yǎng)寫作能力這個訓練鏈條上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是訓練的“開胃菜”。
樹立文體意識,可以說是作文教學的基本功訓練。因為任何文章都是以特定的文體形式存在的。明代吳訥《文章辯體序說》中引用倪思的話說:“文章以體制為先,精工次之。失其體制雖浮聲切響,抽黃對白,極其精工,不可謂之文矣?!彼f的是:寫,必先要有文章體裁意識,然后才考慮遣詞造句的優(yōu)美精彩。我們仿寫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在千百年的寫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文章樣式,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和獨立性,每一種文體都有自己的寫作特點,對文章的內(nèi)容、形式方面都有獨特的要求;每一個寫作主體在下筆前必需先有鮮明的文體意識,才能寫出中規(guī)中矩的文章。所以,我們要先樹立文體意識,選準仿寫范圍,這樣才不會“張冠李戴”,出現(xiàn)“四不像”作文。而文體意識就是指對文體分類及各種文體特點的心理把握程度。樹立問題意識,不僅對寫作有幫助,而且能提高學生閱讀的應試能力。
好的作品,從來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應付之作;好的作品,是熔鑄了作者的歡笑和眼淚的情感之作,它承載著作者對人生的體悟及其情感經(jīng)歷。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讀好文章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可以與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和交流,可以體會作者真實的心理感受,可以感受社會的百態(tài)。我們在仿寫的學習過程中,首先要訓練學生內(nèi)化作者的真情實感,觸類旁通,激發(fā)記憶深處的某些事某些情,從而喚起寫作的激情。當然,這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承擔著引導的責任。比如,熟讀范文過程中,首先要指導學生吸收“思想”,包括知識情感等。它是一個多方面的吸收過程,要先將別人的思想化為己有,參照古今,知書達理,同時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終使學生積累知識,開擴視野,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成為一個有頭腦有見識的人。其次,要指導學生學習“思路”,包括語言表達等。學習語言實際就是在學習語言習慣,熟讀則可以學習規(guī)范化的語言和表達思想的技巧,豐富自己的語匯,體會行文的條理。再次,讓學生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件進行歸納,提煉,分析,感悟。與此同時,鑒于學生本身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人為地為他們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情境,讓他們在某些情境中積蓄情感,產(chǎn)生呼之欲出的寫作激情。
仿寫的對象頗多,如思想上的模仿,材料上的模仿,章法上的模仿,語言上的模仿,等等,我們不能走過場,每一次模仿都必須讓學生有所得,但學生的語文功底大不相同,如何才能達到目標呢?這些客觀條件讓我們或循序漸進,逐一模仿各對象;或根據(jù)“短處”巧選對象,順利“成長”。我建議選擇后者。
首先,針對某些平時寫作缺乏深度的學生,我建議他們選擇模仿范文的思想。
文章反映的就是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或自我的某一方面(或問題)的思想認識水平。好文章總是能夠體現(xiàn)作者對社會和人生極其深刻、長遠而又全面的思考和感悟。反思某些學生為何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圈子小,經(jīng)歷平凡而單調(diào),所以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人對事的看法顯得膚淺,甚至覺得無事可述,無情可感,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源于人直接的或間接的經(jīng)歷。我們除了讓學生留意觀察生活外,還要充分地重視教材,利用教材,把作文教學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當中。課本內(nèi)涵豐富,兼容并包,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材料,是古今中外學者文人人生智慧之樹。我們要長智慧,就要站在這些智慧巨人的肩上。如韓愈的《師說》告誡我們應當尊師重道;沈從文的《邊城》讓我們欣賞到“人性美”及愛情的悸動;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教育我們要敬愛生命,熱愛生命;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從哲理的角度教會我們應該學會愛人……這些思想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也可以成為我們模仿寫作的主題,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這些思想去構(gòu)思文章,豈不妙哉?即使語文基礎(chǔ)再差,也可以有個比較鮮明、深刻的主題了。
其次,針對某些懶于積累素材或不善于利用已有資料的學生,我建議他們對范文的材料現(xiàn)學現(xiàn)用。
要有好材料,就必須在平時做好積累工作。因為材料是作文的支柱,鮮活的材料能夠有效地表達主題。
懶于積累的學生手頭上很少有寫作素材,那么在仿寫時就需要學會巧妙地借用課文這一片沃土。如韓愈的《師說》和劉開的《問說》可以用來闡述“虛心學習”的話題,如李密的《陳情表》或《戰(zhàn)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等都可以運用到“溝通與交流”的話題,如模仿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可以學會抓住景物、季節(jié)、地域等角度去寫景狀物,可以用來寫《我的家鄉(xiāng)》……
其實,很多學生手頭上也有豐富的材料,卻不懂得如何巧妙地選材用材,從而導致作文時空話連篇,缺乏形象感。
同一則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運用到不同主題的作文當中,比如:《名人起步》舉了張柏芝成名之前在餐廳打工過苦日子;郭富城在電視臺伴舞之前,是一名冷氣技工;梁朝偉幼時家境貧困,沒錢時全家只能吃醬油拌飯的例子。中學生對這些材料是比較熟悉的,問題是怎么運用這些材料呢?
如作文題為“必須跨過這道坎”,可以把“坎”理解成“挫折”“磨難”然后直接運用這一則材料。作文題為“一步與一生”可以直接套用明星材料,跨過“一步”(暫時的苦難和挫折),便可以獲得一生的成功?!皯严胩炜铡币部梢赃\用到此材料。先說天空的景象:彩虹定在風雨后,烏云是遮不住太陽的。然后引申到人生的景象,克服眼前的困難,就會成功在望,這樣就可以過渡到明星的材料。還有以‘詩意的生活”為題寫一篇作文。詩意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梢岳斫鉃椤皯?zhàn)勝暫時困難而取得成功的生活”,引用明星的材料那也很自然。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材料的運用是寬泛開放的,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牽、連、引、繞等方式運用到作文中去,讓材料為主題服務。
再次,針對某些不能合理安排作文結(jié)構(gòu)的學生,我建議他們模仿范文的章法。
章法應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寫作技巧,主要解決材料如何組合和剪裁的問題。我們最好的范本還是在課本中。如從課文《理想的階梯》《說“勤”》中,我們可以模仿議論文最基本的模式:并列式和遞進式;從《荔枝蜜》我們學會“先抑后揚”;從《白楊禮贊》中,我們知道何謂“鋪墊”和“襯托”;從朱自清的《春》可以學會“借景抒情”的方法;從《故鄉(xiāng)的榕樹》中可學習“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巧用這些寫作結(jié)構(gòu)與技巧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作文的成功。這就牽涉到老師要教會學生另一種技能,那就是作文的構(gòu)思。
根據(jù)寫作訓練的能力性、實踐性的特點,教師應重視強化作文構(gòu)思的模仿寫作指導,引導學生探索范文構(gòu)思謀篇的精要之處,重視相對完整性的作文構(gòu)思的模仿寫作訓練,指導學生在模仿寫作時要巧取角度等,讓學生從一篇篇范文中具體、完整、直觀地把握作文構(gòu)思規(guī)律。我們不提倡機械地模仿,但從范文中觸類旁通還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技法只要教師注重“教”“學”“做”三步曲,學生在作文時就能信手拈來。而作文評改中,學生熟練而醒目的章法常常是其文章的亮點,可以輕易獲得閱卷者的好感。
最后,針對學生作文沒有文采這一缺陷,我建議他們模仿范文的語言。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語言即思想”,短篇小說大師汪曾祺也說“世界上沒有沒有語言的思想,也沒有沒有思想的語言?!笨梢?語言與思想血脈相連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語言與作文的關(guān)系。語言的模仿來自老師的言傳身教,來自課堂上的涵詠品味揣摩,來自“讀書破萬卷”的精神。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如果學生多讀優(yōu)秀文章,反復借鑒仿寫,充分體驗到寫作的樂趣,那么就可以大大減輕我們語文老師肩上的擔子了。當然,仿寫不是學生最終的學習任務,學生關(guān)鍵是要在此過程中摸索出寫作的規(guī)律,借用他山之石,為己在寫作方面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