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超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天津 300191)
撒旦:丑惡的魔鬼與叛逆的英雄
——從《圣經(jīng)》到彌爾頓的《失樂園》
李進超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天津 300191)
在西方文化史中,撒旦被定義為上帝的“敵對者”,是具有否定性的一切丑惡勢力的最高象征。然而,在彌爾頓的《失樂園》里,撒旦卻以反諷的方式成為了叛逆的英雄,試圖顛覆以上帝為核心范疇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雖然撒旦最終在墮落中失敗了,而彌爾頓的同情則為他抹上了濃濃的悲劇色彩。
撒旦;《圣經(jīng)》;《失樂園》;丑
“撒旦”(Satan)一詞原出希伯來文,意思是“敵對者”,大約出現(xiàn)在申命記時代,當時并沒有特殊的道德含義。到《約伯記》中,撒旦成了一個具體的人物形象,為耶和華宮廷里的一個天使(一說是上帝的兒子),受命考驗約伯的忠誠。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左右,在猶太教的一些典籍中,撒旦已經(jīng)作為仇視上帝的超自然力量的首領(lǐng)出現(xiàn)了。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人雖飽受亞述、巴比倫等異教民族的壓迫和奴役,但撒旦卻不是以這些傳統(tǒng)的敵人的形象出現(xiàn),而是指同族猶太人,這些猶太人往往被宗派主義者視為“親密的敵人”。而在《伊諾》和《禧年記》這樣的猶太教典籍中,上帝和人類之間的沖突被改編成:天使大軍卓越的頭領(lǐng)們背叛上帝,并成了他的敵人。這些講的都是自己的同類如何成了最令人痛苦的敵人,它反映了猶太宗族之間的尖銳矛盾。撒旦則是這種矛盾的象征。后來的羅馬人正是據(jù)此,把撒旦說成是耶穌的“猶太敵人”。這個傳統(tǒng)在《新約》中得到了部分的繼承。但《新約》主要強調(diào)的是上帝同作為邪惡勢力的撒旦之間的沖突。
魔鬼在《新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新約中的魔鬼不可或缺,因為他構(gòu)成了基督教神正論的一個重要方面?!保?]上帝與撒旦的戰(zhàn)斗是福音書的背景,耶穌的故事就在這背景上展開。有研究者甚至考證,耶穌就是一個驅(qū)魔人,這在當時非常流行。而四福音書也的確給了撒旦大量篇幅。《馬可福音》開篇即寫耶穌受洗,圣靈降臨,而后耶穌去曠野鍛煉,接著魔鬼撒旦就出現(xiàn)了,圣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里去。他在曠野40天受撒旦的試探。并與野獸同在一處。由此開始,邪惡的勢力就一直同耶穌糾纏不休,攻擊耶穌,耶穌也還擊,并取得了勝利?!恶R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差不多照搬了這個故事,而且更加重視,把它演變成了包含三次緊張沖突的戲劇,沖突雙方分別是上帝和撒旦,主角還是耶穌。在這三次沖突中,撒旦都失敗了。但《路加福音》把這場戲延續(xù)了下去,寫撒旦離開一段時間后,又以人的模樣回來,尋機毀滅耶穌。撒旦最終潛入了叛徒猶大的靈魂,使猶大出賣了耶穌,最后耶穌被逮捕、受刑,釘十字架?!都s翰福音》則去掉了開篇撒旦引誘耶穌的場景,但耶穌和魔鬼之間的沖突依然存在,只不過形式有些不同,變成耶穌及其追隨者同那些受到魔鬼的意志擺布的民眾之間的斗爭。耶穌被逮捕的時候,他告訴門徒,迫害他的其實不是那些叫叫嚷嚷的民眾,而是“這世界的統(tǒng)治者”,也就是《路加福音》所說的“黑暗的權(quán)勢”。
撒旦在使徒保羅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可否認,耶穌是保羅教義的核心,保羅以不同的方式強調(diào)了耶穌的意義,然而,在對耶穌的敘述中,魔鬼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保羅還給撒旦諸多稱謂,如:“惡者”、“滅命的”、“這世界的神”、“空中掌權(quán)者的首領(lǐng)”、“邪靈”等,說的最多的還是“魔鬼”。這些警言式的稱謂在撒旦和上帝之間畫了條醒目的鴻溝。
然而,在保羅最重要的《羅馬書》中,卻只有一處提到撒旦,即祈求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旦踐踏在腳下。其他時候似乎忘記了撒旦的存在。的確,保羅在《羅馬書》中著重描述了耶穌同“罪”的斗爭。在保羅看來,撒旦沒有必要在所有的惡行中都出面。況且,那樣也容易造成不好的印象,即,人們有罪是因為被撒旦控制了,那么他就會有把本該自己負責的罪推卸給撒旦的危險。
除了寫到魔鬼自身,保羅也提到以復數(shù)形式存在的魔鬼。保羅所謂的“公國和權(quán)勢者”,有時指的就是魔鬼的勢力。保羅有時會提到這樣一些事物,它們?yōu)樯系鬯?,也服?wù)于上帝,但卻不適合用來崇拜。它們可以是世俗的權(quán)威,但人們應該時刻警醒,不讓世俗的權(quán)威阻斷上帝和人類之間聯(lián)系。權(quán)勢的本性是易于膨脹的,因而,所有的權(quán)勢,除了上帝的權(quán)勢之外,都應該受到更高權(quán)勢監(jiān)督。上帝的權(quán)勢超越所有世俗的權(quán)勢,這一點必須曉諭世人。然而,世俗的權(quán)勢有時還是成為了黑暗世界的統(tǒng)治者,天空中的惡靈。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成為了基督的敵人,必須被踩在腳下。保羅相信上帝創(chuàng)造的事物,如果無視上帝的意愿,只顧追求自己的目標,就可能成為上帝的敵人。
由此可見,撒旦其實是基督教的產(chǎn)物,是基督教所否定的一切丑惡勢力的最高象征。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至善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本應該是盡善盡美的,但世間的丑惡卻無處不在,為了協(xié)調(diào)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基督徒發(fā)明或援引了‘魔王’來助他們一臂之力,走出困境”[2]。撒旦就這樣成為了上帝的“敵對者”。
彌爾頓在《失樂園》中塑造的撒旦,深深植根于基督教傳統(tǒng)。同樣是上帝的敵對者,但由于彌爾頓所處的特殊情境,撒旦獲得了積極的意義。這是通過反諷的方式實現(xiàn)的。
撒旦本以為自己了解一切,其實是一無所知,這是他清醒意識到的第一件事,或言,撒旦成了自己虛幻認識的犧牲品,這正是最反諷的地方。就此而言,他的確稱得上是一位反諷主義者?!妒穲@》開篇,被打入地獄的撒旦不得不承認:上帝的力量比自己以前想象的要大得多。稍后他對他的軍隊發(fā)表演說時,也意識到他在墮落之前的認知是不可靠的。
巨變說來真可恨??呻y道有什么
心靈的力量,未卜先知,由今昔
知識的奧妙而竟會擔心,天使
有這樣萬眾一心,堂堂之陣
居然能料到會遭受驅(qū)逐出境?[3]撒旦認識到他智力上的不足。他承認自己以前因上帝賦予的一點力量就忘乎所以,而上帝的威力深不可測。有了這次教訓,撒旦不再專斷,而是明確承認自己的思想易于出錯。
然而,意識到錯誤只是反諷的開始,因為一個成熟的反諷主義者必然承認人的思想總是容易出錯,每個觀點都可能被改變或否定。撒旦的錯誤是不可克服的,這也成為他的新思想狀態(tài)的本質(zhì)特征,即撒旦不僅之前估計錯了,而且今后也不可能正確,因為敵對的上帝是全能的。具有悲劇意味的是,撒旦明知不可能戰(zhàn)勝全能的上帝,但還不得不去戰(zhàn)斗。不僅是撒旦,其他魔鬼有時也清楚地知道,對手是全能的。魔鬼首領(lǐng)之一貝利亞就認為,他們根本瞞不過上帝,他們這一切徒然的議論,上帝早已看得清清楚楚。他們不論是用武力還是用詭計,都是在自欺欺人。另一個頭領(lǐng)別西卜也承認上帝必然是萬能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勝過他們本身強大的力量。上帝有多強大,魔鬼們就有多弱小。魔鬼們對此一清二楚,但這些都不能動搖撒旦的意志。
明知無望,還要一意孤行,撒旦如此的行為,原因何在?是出于面對絕境的無畏勇氣,還是愚蠢透頂,或是自暴自棄?事實上,這就成為了一個反諷的語境。墮落的撒旦清楚地知道上帝是全能的,他沒有任何勝算的可能。但是他別無選擇地要勇往直前,這其實無關(guān)勇敢或愚蠢,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一無所知。他知道他的智力有限,而且他不可能贏。然而,縱使有諸多的不利,就算為了證明自己的無知,他也要同上帝戰(zhàn)斗。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可以證明,他的這一認知是正確的。這里充滿了無奈的諷刺,但也不乏悲劇的崇高。
正是由于承認了自身不可克服的弱勢,撒旦獲得了無畏的勇氣,他把永恒的逆境轉(zhuǎn)化為絕對的能量。因為,上帝不可能失敗:他是全能的;撒旦無所謂失敗:他知道他肯定會失敗。所以,既然已經(jīng)墮落,撒旦干脆掀起一場不可調(diào)和的無止的戰(zhàn)斗。通過對自身無望處境的認識,撒旦開始了這場空前的行動,把失敗當作起點,承認早已注定的結(jié)局,除了去挫敗敵人,他別無選擇。撒旦的脆弱、缺陷和易于犯錯的習性,都是不可否認的,但正是這種種不可能,激發(fā)出了他傲然的氣概。反諷是一種保護失敗的策略,因為它會遮蓋所有可能的缺陷,對付每一個事先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保留笑到最后的權(quán)利,并從中獲得樂趣。于是,撒旦通過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無知,開始挑戰(zhàn)上帝的智力,這遠非邏輯所能解釋,也超越了任何形而下的力量。反諷就是撒旦所能采用的最好武器。
必須強調(diào),撒旦的“無知”并非一般經(jīng)驗上的結(jié)論。事實上,撒旦見聞廣博,富有經(jīng)驗,能夠恰當?shù)毓懒烤謩?,做出合理的判斷。但之所以說他“無知”,是就他知識的性質(zhì)而言,即其反諷式的知識沒有任何積極的內(nèi)容。這種知識體系的內(nèi)容是消極的,無助于人們理解什么知識,其所具有的只是知道自己無能為力的知識,只是知道自己天生糊涂和不可能不糊涂的知識。因而,反諷式的知識,不僅是關(guān)于“空無”的知識,也是關(guān)于知識就是空無的知識。這是一個矛盾的原則,反諷主義者據(jù)此否定一切,不相信任何積極的進步。這正是撒旦熱切擁抱的思想:
總作惡才是我們唯一的歡欣,
要跟我們反對的他居高臨下的
意愿唱反調(diào)。
在自明的全能的上帝面前,任何積極的、經(jīng)驗的知識都無法超越他,也不可能對他構(gòu)成真正的挑戰(zhàn)。墮落使撒旦意識到他所具有的不過是消極的知識,不可能挑戰(zhàn)上帝,但他正是從這樣的知識中獲得力量,并自然而然地想到把憤怒發(fā)泄到上帝新創(chuàng)造的人類亞當和夏娃身上。這就有了他在伊甸園里的自言自語:
那兒長著棵叫知識樹的致命的樹兒,
是禁止他們品嘗的。知識遭禁錮?
很可疑,沒道理!何以他們的上帝
這也妒忌?難道是求知有罪?
難道這就是死亡?
撒旦思考著這些問題,琢磨怎么通過亞當和夏娃來挑釁上帝,因為上帝下的禁令,知識將會使人與上帝平起平坐。但是,他所說的這種極具誘惑力的知識,并非關(guān)于事物的積極的知識,它絲毫不像在第五卷到第八卷中,大天使拉斐爾傳遞給亞當?shù)拇罅糠e極的信息。撒旦所傳遞的是無限否定性的反諷式的知識。盡管他聲稱上帝不可怕,死亡不可怕,不應該盲目崇拜上帝,但事實上,他所關(guān)心的不過是他在墮落后才領(lǐng)悟到的回憶式的、易變的知識,這帶給他的不過是一種失落的意識:明白思想易受蠱惑,意識到思想具有不可靠性。一念至此,之前的任何狀態(tài)似乎都是幼稚天真的。
撒旦之所以能夠成功地誘惑亞當和夏娃,是因為他所提供的作為“空無”的知識,是一種缺場,或言,這是某種誘惑和欲望得以產(chǎn)生的原因??藸杽P郭爾在《反諷的概念》一書中,討論到柏拉圖的《會飲篇》時,重述了蘇格拉底關(guān)于愛是空無的著名定義,即愛是某人對其永遠不可能擁有的事物永不滿足的欲望??藸杽P郭爾以此隱喻哲學家所謂的否定性知識。他說:“人們可以把知識還原為一種完全消極的概念,即把它定義為占有、獲得,因為畢竟這無疑是知識同其所有者之間唯一的聯(lián)系?!保?]知識不是人們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而是人們欲求的東西。消極的知識就是對積極性的欲望,這種欲望永遠不可能實現(xiàn),但惟其如此才稱其為欲望。所以,反諷主義者迷戀的知識,即他明知不能擁有的事物,就成了他欲望的對象。
《失樂園》中的撒旦,就像一位反諷的大師,從否定性的秘密開始,最終獲得對其自身錯誤的確信。彌爾頓塑造的撒旦具有自我否定的氣概,在他身上,精神對其主體性來說已經(jīng)成了某種警示。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曾經(jīng)說過,所有的笑都是撒旦式的,因為它產(chǎn)生于分裂的、對立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不過是墮落的產(chǎn)物。在波德萊爾看來,所有的笑都源自最初的分裂,因而從本質(zhì)上來說,所有的人都是可笑的,因為對于一個已經(jīng)墮落且分裂了的自我而言,嘲笑一個具體的人,同嘲笑所有其他的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保羅·德·曼認為,波德萊爾關(guān)于分裂的、雙重自我的思想“對于理解反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墮落的知識,不論是肉體上、智力上,還是精神上傾向于墮落的知識,都使得反諷主義者可以肆意地嘲笑自己的困惑[5]。誠如波德萊爾所言,反諷主義者既然能夠認識到他不可避免的墮落傾向,那么他就可以嘲笑自己錯誤而又野心勃勃的設(shè)想,并能夠像個毫不相關(guān)的旁觀者一樣,冷靜地觀看自我的活動[6]。正是基于此,反諷主義者才具有特殊的力量。如果笑產(chǎn)生于某種優(yōu)越感,那么反諷主義者就有權(quán)利為此而發(fā)笑,因為他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他可以站在自身之外,觀察自身的優(yōu)越感,并且承認這種觀察也不過是一種幻覺。知道自身的弱點,預先了解沖突的可能性而免于干擾,反諷主義者因而是打不垮的,這正是撒旦所進行的反抗的真正力量之所在。不可否認,彌爾頓的撒旦正是那些惡魔式反諷主義者的原型,這也是撒旦所獨具的文化意義。
彌爾頓是個虔誠的基督徒,非常熟悉撒旦在基督教語境中的反面形象,但是卻在撒旦這位墮落的英雄,這位暗黑色的、具有超凡魅力的反面英雄身上,對他的悲劇命運給予了深切的同情,“毫無道理地站在了魔鬼一邊”[7]。
《失樂園》是在詩人完全失明的狀態(tài)下寫成的,但詩中撒旦的形象,卻極其鮮明,給予讀者強烈的視覺效果。這是因為彌爾頓區(qū)分了兩種看視方式:外視與內(nèi)觀。前者是生理上的,看到的只是純粹的經(jīng)驗事實;后者是理性的、精神的、想象的“內(nèi)在視覺”,看到的是光明的智慧。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彌爾頓強調(diào)要遵從內(nèi)在視覺。因此,彌爾頓認為,自己雖然失明,但絲毫不會影響他對事物的觀察和判斷。在創(chuàng)作史詩時,彌爾頓有意無意地利用了失明的經(jīng)驗,把自己擺在了先知的位置,以向世人“宣告永恒的神意”。這種主體意識使得彌爾頓的看視具有了明顯的道德意圖,而訴諸于視覺的形象也都成了意蘊豐厚的象征隱喻。視覺或曰看視的方式,也是彌爾頓塑造撒旦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撒旦在《失樂園》的初次出現(xiàn),讓人充滿同情,這是通過視覺轉(zhuǎn)換來實現(xiàn)的。長詩開篇是對叛逆天使的墮落事件的回顧,之后就轉(zhuǎn)向了對撒旦的苦難敘述?!妒穲@》第一個當下的行為就是撒旦眼睛的移動:
他心頭直受折磨,他凄然環(huán)顧,
兩眼透露出莫大的痛苦和沮喪,
摻雜著剛愎的高傲、執(zhí)傲的憎恨。
一下子天使極目遠眺。
隨著撒旦的“環(huán)顧”,史詩對其周圍的悲慘的景象作了全景式的描述。繼而又寫撒旦好像并沒有在認真看,于是,視線由外在景物,轉(zhuǎn)向了撒旦眼內(nèi)的情緒。接下來的幾行都在強調(diào)撒旦眼里“透露”出的“痛苦和沮喪”。撒旦“剛愎的高傲、執(zhí)傲的憎恨”使他身邊的場景變得個性化。當撒旦轉(zhuǎn)動的眼睛終于定睛觀看的時候,看到的又是什么呢?盡管處于墮落的狀態(tài),這個魔王看到的仍然是一個墮落天使“別西卜”,這一看恰恰提醒他,自己也已不再是一個天使。真可謂觸目盡是傷心事。
最可悲的是,本在天堂里享有崇高地位,能像上帝一樣洞悉一切的撒旦,墮落后成了“肉眼凡胎”,跟普通人有限的視力沒什么本質(zhì)的差別。當撒旦落到太陽上的時候,詩中寫到他的目光有賴于“燦爛的光芒”,清晰的程度隨著可見光的變化而變化。這說明他的視覺同凡人的視覺之間的差異僅僅在于程度不同而已?,F(xiàn)在,撒旦經(jīng)?!按中拇笠獾匕焉眢w的外在的眼睛當作精神上內(nèi)在的眼睛來使用”,完全不能從所看到的受造物認知造物主上帝,“大多數(shù)時候,只有在上帝的作品中才能看到他,保羅說,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地看到它們,那么我們就是不可寬赦的;如果我們的眼睛閉上了,我們就不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上帝?!保?]這正是撒旦的罪惡的根源。他隨隨便便地把生命樹作了“最低的用處”,僅僅視為“景觀”,他貪婪地欣賞這個世界的外在形象。此時,當撒旦在大地上看到雄偉壯觀的景象的時候,他心靈的眼睛是完全關(guān)閉的,而且充滿了世人的虛榮,當他放眼望去的時候,看到的是,在那彈丸之地上,展現(xiàn)著的大自然的各種財富。
彌爾頓一再用“凝視”一詞來描述撒旦的眼光,意指他耽迷于眼前景物?!澳暋钡恼f法也使撒旦的看視進一步特征化。在引誘夏娃的過程中,撒旦具有道德意味的“凝視”被彌爾頓賦予了特別的目的。在伊甸園里,夏娃對景觀和觀看者誰先誰后舉棋不定,撒旦及時利用了她的困惑。當夏娃仰望夜空的時候,她發(fā)出了懷疑的聲音,“為什么星月要徹夜長明?全合眼睡了,這燦爛景象又為誰?”為了引誘夏娃,撒旦全不顧世上受造物是為了引導人們走向上帝的本意,以永不饜足的凝視,引導夏娃對形體美的頌揚,既貪婪又奉承:
如今月輪兒盈滿,光線更宜人,
襯托出萬物朦朧的面影——如沒有人
眷注,都枉然。太空睡眼惺忪,
不看你又看誰?這是造化的意愿,
萬物看見了你才歡欣,為你的美貌
所打動,不禁消魂,看了還看。
夏娃的問題被不知不覺地翻轉(zhuǎn)了,星星由最初的觀看對象變成了觀看者,夏娃自身則由觀看者被轉(zhuǎn)換成了“燦爛的景象”。道德上中性的動詞“看”,不斷讓位于應受譴責的放蕩的“凝視”,明確暗示了精神上的墮落。
夏娃期盼獲得知識的野心而犯下的罪,也是因為“眼目的情欲”。撒旦向夏娃宣稱,上帝禁止吃知識樹上的果子,是因為他知道,一旦吃了那果子:
您那看來那么明亮
而實際糊涂的眼睛那時會完全
豁然開朗,您就會宛若神靈
既知善又識惡,跟他們懂得一樣多。這話原出《創(chuàng)世紀》。彌爾頓接著引用了《創(chuàng)世紀》對知識樹的描寫,“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cè)说难勰?,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當撒旦不斷地由“看”轉(zhuǎn)向“凝視”,他對知識果外在形象的描述,成了對其內(nèi)在魅力的刻意強調(diào),他形容那顆樹是蔚為壯觀的大樹,滿樹顏色極漂亮的果子,紅黃色相映成趣。當夏娃逐漸接受了撒旦的曲解的時候,她也采用了他的看視方式,眼巴巴的盯著那果子,這只消看著就令人垂涎三尺。至此,夏娃已經(jīng)無法做到客觀地觀看了。夏娃目不轉(zhuǎn)睛地“凝視”,表明她已無法抗拒誘惑。
然而,撒旦用以引誘夏娃的凝視,也始終在引誘著他自己。他也像夏娃一樣,越來越困惑,對自己越來越?jīng)]有信心。撒旦濫用他的眼睛,同他對視閾的貪婪相結(jié)合,不斷移動的視閾顯得雜亂無章,從而顯示了撒旦精神上的困惑。彌爾頓經(jīng)常用“他用惡狠狠的眼睛環(huán)視四周”來描述撒旦的看視,充分反映了撒旦缺乏底氣、心神不寧的精神狀態(tài)。在《失樂園》第九卷中,撒旦試圖抹去“觀看”或“看視”這些中性詞語,與“凝視”等應受譴責的詞語之間的道德差異。為此目的,撒旦開始把他那日益偶像崇拜化的言論裹上了諂媚的謊言,而他自己的形象也逐漸猥瑣黯淡。但他那不停地轉(zhuǎn)動著的眼睛還是能夠吸引讀者的同情,因為它們讓人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彌爾頓的眼睛。彌爾頓的眼睛依然能夠滾動,但視力微弱,眼睛的轉(zhuǎn)動已經(jīng)毫無意義。同樣,撒旦的“內(nèi)在視覺”已經(jīng)關(guān)閉,盡管眼珠還在不停的轉(zhuǎn)動,但已經(jīng)看不到任何“完整的或真實的東西”了。這才是撒旦作為墮落英雄的真正的悲劇。
[1] Jeffrey B R.The Devil:Perceptions of Evil from Antiquity to Primitive Christianity[M].London:Cornell University,1987:222.
[2] [英]雪 萊.雪萊全集:第5卷[M].傅惟慈,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55.
[3] [英]彌爾頓.失樂園:第 1卷[M].金發(fā)燊,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4] Soren K.The Concept of Irony with Continual Reference to Socrate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46.
[5] Paul de M.The Rhetoric of Temporality[G]//Charles S.S.Interpretation-Theory and Practic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9:195.
[6] Charles B.De I'essence du nre[G]//Henn L.Curiosites esthitiques,L’Art romantique,et autres oeuvrcs critiques,Paris:Gamier,1962:251.
[7] William B.The Complete Poetry and Prose of William Blake[M].California:Berkeley,1982:35.
[8] Robert D.A Treatise of the Eye[M].London:Printed by JM for HC and LL,1654:75.
Satan:the Ugly Devil and Treacherous Hero—From Bible to Milton's Paradise Lost
LI Jin-chao
(Institute of Literature,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 300191,China)
In the western culture,Satan is defined as the opponent of God in Bible,the most typical symbol of all negative forces.However,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Satan becomes an ironic hero who tries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a which centered the category of God.Finally,Satan gets lost in his falling-down while Milton applies his deepest sympathy to this tragedy.
Satan;Bible;Paradise Lost;ugly
I106.2
A
1008-4339(2010)04-0379-05
2009-11-1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09YJC751066).
李進超(1976— ),女,博士,助理研究員.
李進超,jinchao365@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