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沉思者的歌——論馮藝的散文

      2010-03-21 17:50:11劉鐵群
      梧州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桂林散文歷史

      劉鐵群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沉思者的歌
      ——論馮藝的散文

      劉鐵群

      (廣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在廣西的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馮藝是成就突出又頗具個性的一位。馮藝的散文內容豐富,但不管是哪一種內容,我們都可以看到他的散文中有一個沉思者的身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馮藝是以沉思的狀態(tài)寫散文的。馮藝的散文有對已逝歲月的沉思,有對生命、對人性、對生態(tài)的沉思,也有對歷史文化的沉思。沉思是馮藝散文的靈魂,濃郁的沉思色彩使馮藝的散文具有了思想的魅力、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氣息。

      馮藝;散文;沉思

      在廣西的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馮藝是成就突出又頗具個性的一位。馮藝的散文內容豐富,有對故鄉(xiāng)的追憶和感想,有對國內外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的描述,有對個人生活經歷的書寫,也有對親人、朋友、作家的回憶。不管是哪一種內容,我們都可以看到馮藝的散文中有一個沉思者的身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馮藝既是一個寫作者,也是一個沉思者,他是以沉思的狀態(tài)寫散文的,他的散文是沉思者的歌。馮藝的散文有對已逝歲月的沉思,有對生命、對人性、對生態(tài)的沉思,也有對歷史文化的沉思。沉思是馮藝散文的靈魂,也是馮藝散文的魅力所在。

      一、對已逝歲月的沉思

      馮藝在 《逝水流痕》的 《后記》中曾說:“對于一個人來說,一本書就是他的一段歷史?!薄斑^去了的生活,就像撕月份牌似的,幾十年的光景一下就沒了,生活確如逝水,過去了便不再回來,但它卻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流動,流入我歲月的深處。”已逝的歲月的確如流水般一去不再復返,但它也不會真正地逍遁無形。因為它流動在作者的記憶深處,也流動在作者飽含深情的散文中。馮藝的散文不僅記錄了飛流如逝水般的生活留下的或深或淺的痕跡,也記錄了他對所經歷過的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其中既有傷痛,也有甜蜜。

      《一個夏天的故事》講述作為文人的父親在文革期間遭受的精神傷痛。在那個殘酷的夏天,遭受打擊的父親被迫燒掉了自己曾發(fā)表過的文章。多年之后 “我”自己也開始提筆寫作,走上文人的道路,才感同身受地 “意識到那個夏天對于父親的打擊,才明白父親自焚己文所忍受的精神創(chuàng)痛和折磨,真的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父親所遭受的打擊和踐踏實際上是對自我存在的消滅,任何一個操筆墨為生的文人都會感知到,那一個簡單的焚稿的動作隱藏著多么巨大的疼痛,那種切身的疼痛無異于燒灼自己的心。作者對父親在荒誕歲月里遭受殘酷打擊的回憶正是對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們普遍境遇的思考。 《走西口》、 《打工少年》、 《給女兒講故事》等散文都講述了童年時期的辛酸經歷。 《走西口》寫作者不到13歲時與姐姐背井離鄉(xiāng)、西出陽關,到新疆逃難的歷程。1968年春天,全國的局勢陷入混亂。為了尋求安全,父母讓 “我”和二姐到新疆投靠堂哥。一路都經歷著苦難和驚嚇的煎熬:

      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西行。

      臨別時,全家相對黯然……一路上很擁擠,沒有臥鋪,就這樣整天整夜地坐著。到鄭州時,腳都腫了。列車過了嘉峪關,車上的人少了一些。白天,我們就觀看窗外的景致,看著蘭新線兩側倔強的鉆天楊,看著戈壁的線條戈壁的層次……

      那種艱辛,那種驚懼,那時我未滿13歲。母親說過,她不想讓我們吃苦,她要把孩子們能吃的、該吃的苦,自己全部吃下去。但是無奈。

      戈壁是出奇地遼闊和寧靜,我們好像已離家好久了,很想家,眼淚滾滾燙燙地滑落。我和二姐誰也不敢對望。

      坐了6天的火車和3天的汽車終于到了新疆的阿勒泰邊城。然而, “在混亂尚未來臨的西北,我們柔弱的小手,還是無力拂平日益遞增的痛苦,我們日復一日強烈地渴望著家人的溫暖,無論前路是災是難,我們也要與父母姐妹在一起,我們終于這樣想了,也終于下定決心永遠了結這次慘傷的走西口”。這段童年的經歷是作者個人的傷痛,同時也是那個時代的傷痛,作者思考著自己的過去,也是思考著那個荒唐而又殘酷的年代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他憂傷地感嘆: “世界就是這樣由生活的無常無奈而支離破碎而圓潤組合的。一個家庭正常的有血有肉的生活被不正常的時代分離帶走了一半。” 《打工少年》寫自己12歲時打工的艱難、辛酸。多年后回憶這段經歷,作者并沒有感到憤怒或哀怨,而是在平靜、豁達中把對歲月和人生的思考推向了新的境界,他在篇末寫道: “人們在熱衷于回想過去的時候往往是溫柔的,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要成為歷史,痛苦的、輝煌的都將平淡了,消減了?!?《給女兒講故事》寫的也是作者少年時期的一段心酸經歷,“我”曾因穿姐姐已經不合穿的繡花鞋而受到同學們的譏笑,這使 “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為了不被別人嘲笑, “我”在寒冷的冬天里光著腳走路;為了不讓媽媽傷心, “我”回家進門前又把繡花鞋穿上。作者從這段辛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悟出了樸素的生活的哲理: “這些離我們,離孩子并不遙遠的紀實,使我們更早地懂得了我們日后該怎樣生活,使孩子們懂得雖同在一片藍天下,生活先苦后甜的發(fā)展變化更容易接受,更應該珍惜”。這是作者對生活智慧而又理性的思考。

      《老藍的母親》講述了陪作家藍懷昌回家鄉(xiāng)看望82歲老母親的經歷。文章多次寫到了老藍母親的微笑,剛見面時 “母親微微地笑著,很平靜,憨憨的”。進房后,她 “只是對我笑著,又對老藍笑著,看得出,對老藍的笑是一種慈祥的母愛,恨不得把老藍變回襁褓中的那個小藍,緊緊地擁著,為他唱歌,我的藍寶寶……”。吃飯時,母親“還是柔柔地笑著”;鄉(xiāng)親們給老藍敬酒時,母親“用微笑鼓舞老藍,用撫愛支撐老藍,這位笑不夠的母親”;老藍睡了,母親為他搖扇驅蚊, “看著睡相可掬的兒子那般不改的頑童樣,母親一夜未眠,他看不夠自己曾經含辛茹苦養(yǎng)育的孩子”。臨行前, “老藍的眼眶已閃著淚花,而母親亦然淡淡地笑著”。在結尾作者又動情地寫道:母親的笑“很平靜、很善良、也很動人,久久地留在我的記憶里……”。文章寫得很樸素、隨意,作者似乎也在追求一種隨意,但在這看似隨意的描寫之中滲透了作者濃濃的真情,寫出了深深的母愛。品味著老藍母親慈愛、動人的微笑,作者想起了瑤山和波努河,寬厚、深沉的母愛就像象征著神圣與寬容的瑤山與波努河,穿越滄桑的歲月,永遠讓人感動: “這就是老藍的母親,作為一個民族的象征,一種古老文化的載體,瑤山與波努河象征著神圣與寬容,母親就是這座山,這條河”。深沉的母愛加上深沉的思索,使這篇樸素的散文讓人感動,讓人深思。

      馮藝曾在散文 《我們老土嗎?》中描述了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人的命運遭際: “歷史給50年代的人出了一道幾乎謎一樣難解的命題。在解答這個命題的過程中,有血的殷紅、汗的辛酸、淚的苦澀,有艱難中的求索與逆境中的崛起,也有放棄求索的沉淪。這就使這代人超越兩個時代,歷盡人間的苦辣酸甜?!边@一描述顯然蘊涵了他本人深切的人生體驗。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馮藝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過漂泊和苦難,也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他對已逝歲月的書寫免不了有憂傷和痛楚。但馮藝的散文并不讓人感到悲觀,因為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痛楚的再現和對憂傷的詠嘆,而是以理性、明凈、樂觀的心態(tài)回顧過去、思考生活、體悟哲理。這種思考使他的散文在憂傷中流淌出詩意,在痛苦中蘊藏著力量,在沉郁中透射出昂揚。

      二、對生命、人性的沉思

      馮藝在很多散文中訴說了對生命的感悟,寫下了對人性的反思。 《生活依然迷人》寫看完日本影片 《友情》之后產生的對生命的思考: “有時候,美好的一切常常軟弱無力,稍縱即逝,正因為這樣,才珍貴。曾有人在你痛苦的時候來關懷你,曾有人痛苦著你的痛苦,盡管你還有痛苦,還有哀傷,但生活已不再虛無。我們與世界無法割舍的就是這凄涼的美好,這應使我們更愛人間,更愛我們的生命?!弊髡卟环裾J生命中會有痛苦和不幸,但他強調生命還是非常值得我們眷戀的,因為總有一些美好的感情使我們與這個世界無法割舍,凄涼而又美好往往是生命的常態(tài)。 《又見曲比》寫“我”與自己的老同學——一對患難夫妻在紐約相見的場面。想著他們曾經歷過的種種磨難與辛酸,看著他們經過艱辛的奮斗而過上的生活, “我”充滿了對生命的感動: “母親節(jié)之夜,成了我與這對真人在太平洋彼岸團聚的日子,我開了三年不喝啤酒之戒,開懷暢飲。愛與生活便成了一口醇酒,燃燒著我們,而他倆則時時透露出一種深切的懷念”。

      《桂東看山》寫年輕的導游俊明——“善良純樸的大山之子”不辭辛勞、費心盡力帶一行人游覽姑婆山,他那憨厚的笑意讓作者看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生命之間所蘊藏的一種深刻的讓人感動的東西。但一些游客卻不尊重這位純樸的導游,還拿他開玩笑。這種行為讓作者極為反感: “就是這一群人,剛才還驚嘆著贊美這里未被文明開化的純自然狀態(tài),原來只因為承擔這種生活的不是我們,我們只是匆匆過客而已,我們感到自己優(yōu)越,文明開化,見過世面,知道的很多,但有時候是什么也不知道,特別常常不知道自己的鄙陋。”顯然,作者在對同行游客們的行為做出審視的同時也對生命和人性的問題展開了追問和思考:生命,怎樣才高貴?人性,怎樣才健康?作者在《包裝的 “狂”》中強調,高貴的生命、健康的人性是在平淡、樸實、堅韌與自審中找到實在而強大的自我,他寫道: “有一種實實在在的人,卻是平淡、樸實、堅韌如泥一般的,總是在現實中找到強大的自我,而又始終診斷自我是渺小的,并且因為這種渺小而更堅實不浮夸,于是,他愈發(fā)顯得實在而強大,有斑斕的吸引力”。 《呆望廣島》是對日本國民的人性的反思。作者在散文中寫了參觀日本廣島 “和平紀念廣場”的感受:“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走進廣場的那個日子,都應該是凄傷的日子。廣場的草綠油油,碎石子白得耀眼,早蓋盡了五十多年前在這里的血肉與灰塵相混的恐怖色彩。慰靈塔旁有人在擦著眼淚?!睆V島和平紀念資料館里 “凈是日本人如何被殘殺的留痕,卻從看不見一絲一毫追究引起這場悲劇原因的資料。年輕的日本母親帶著孩子,站在那些可怕的東西面前,細細地解釋當年的慘狀,但無人會提及日本侵略的野心,正是此次慘劇的真正元兇。有誰會說自己國家是罪有應得?有誰會描述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日本軍隊對中國人民所施的殘暴?……一個南京大屠殺就死了整整30萬!而廣島紀念館是一座記恨的石碑,卻沒刻上一個悔改的文字”。面對 “和平紀念廣場”的景物和游客,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作者對廣島經歷過的災難感到凄傷,但他也對日本人的狹隘與不知反省感到憤怒。

      三、對生態(tài)的沉思

      馮藝是一個具有強烈人文情懷的作家,他的不少散文滲透了他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憂慮。

      在 《永遠的長白山》中,作者認為天池的美之所以能動人心魄,那是因為它的美是純粹的、自然的,至今仍像個混沌初開的世界,還沒有受到人為的雕琢和破壞。但是,天池之美也引起了作者對生態(tài)問題的思考和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化的擔憂。 《得州回夢》描寫了在如茵的草地上走著一對溫存的老人,面對這溫馨、感人的一幕,作者看到了生命天然與自然環(huán)境合一的美好,他感嘆: “這是生命天然與自然環(huán)境合一的充滿活力的一種無拘無束,自信、自愛和歡樂的洋溢,我以為,這便是美好”。得克薩斯州給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激發(fā)了他對和諧、美好、清明的環(huán)境的向往。因此他寫道: “回夢得州,它的一切就像一片樹葉那樣隨意、輕然地飄落。在我心中地涌現著一種切實地把握,那就是共同創(chuàng)建美好的、清明的環(huán)境,自己生活,也讓別人生活,這是生命的一種原則,一種充滿人性的原則?!薄哆€有一個海陵島》描寫了廣東陽江的一個島嶼——海陵島的優(yōu)美景色,尤其突出了海陵島因為規(guī)劃科學、有度而顯示出的純粹與天然: “人常道 ‘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我卻說海陵比北海勝一籌,那是因為海陵島純粹的天然景色感動了我。海陵島也在開發(fā),但它的規(guī)劃是科學的、有度的,它的建筑物有限地掩沒在依山的樹林中,高低有致,沒有像北海銀灘的砍伐和恨不得把所有的樓宇推向海中”。在北海與海陵島的對比中,作者思考的是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他的思考顯然包含了對當前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深深憂慮。目前很多城市都不惜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換取經濟的發(fā)展,必然會為此付出巨大而沉痛的代價。作者對海陵島發(fā)展模式的贊美和對北海建設狀況的反思體現了他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健康生活形態(tài)的向往?!堆┨m莪河畔的美麗》寫在距離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七十多公里的瓜拉雪蘭莪河畔的見聞。雪蘭莪河畔的美麗風景令人神往,雪蘭莪河畔的螢火蟲村更是一個童話世界,擁有絕世的美麗。在濃黑的夜色中,無數的螢火蟲神奇地出現在樹上,那“一片片一團團一簇簇閃閃爍爍的燈光,仿佛圣誕樹上的燈火”,站在雪蘭莪大街上的作者感覺自己成了風景的一部分, “置身于滿街美麗的圣誕樹下,歡度平安夜”。這是一個可以放飛心靈、享受寧靜的神奇的地方,但作者并沒有僅僅陶醉于這種美麗和寧靜,而是寫出了自己的思考:

      馬來西亞地處熱帶,植物生長茂密,到處可以看到濃密的樹林,空氣極為清新,加上人們自覺保護生存環(huán)境的意識,使地球的這個角落容納了那么小的一只只昆蟲,保護和維持了螢火蟲村這一處絕無僅有的大自然奇觀,給熱愛生命的人們留下了一道揮之不去的心愛的風景。

      文明與靈性就會持續(xù)美麗和安寧。

      美麗與安寧永遠會給文明人以享受。

      在國外,我時常感動于許多美麗、許多真實,便心存一種充滿疑惑的潛在情感,經常追問著自己和自己的民族,其實,我們對別的民族、別的美麗是那么無知,而這種無知通常是不關心或自以為是。更痛心的是我們總把幾千年以前的文明和美麗掛在嘴邊,而不去關注那些沙漠化的原野,那些無止境的砍伐,還有那些無窮無盡的挖掘與濫殺。

      美麗而神奇的景色寄托的是作者的憂患和憂慮。作者是在思考,也是在拷問。他拷問自己、拷問讀者、拷問整個民族。是誰無知地葬送了我們民族的 “美麗”?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對原野沙漠化的漠視,是我們無窮無盡的砍伐、挖掘和濫殺。這篇散文與其說是寫美,還不如說是寫對美的呼喚,對和諧、寧靜的生存環(huán)境的向往,對文明與靈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渴望。

      四、對歷史文化的沉思

      馮藝寫了不少歷史文化題材散文,主要收在散文集《桂海滄?!獜V西人文地理筆記》和《紅土黑衣——一個人的壯鄉(xiāng)行走》中。在這些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馮藝一路尋找、一路思索,展開了他行走于壯鄉(xiāng)的 “人文之旅”。[1]他尋找著湘桂走廊上依稀的腳印,尋找著接通湘江與漓江的古運河,尋找著水意蒼梧的百年碼頭,尋找著天國故園的歷史悲歌,尋找著在廣西文化建設中留下印跡的柳宗元、蘇東坡、黃庭堅、王守仁、馬援,尋找著愛國將領馮子材、劉永福、蘇元春,尋找著曾建立抗倭豐功的瓦氏夫人,尋找著曾掌管一方黎民的土司衙門,尋找著西林教案中為宗教獻身的馬賴神父……他在廣西的歷史文化中尋根溯源、沉思默想, “一只腳站在往事如煙的歷史塵埃上,撿拾一片片被遺忘的文明碎片;另一只腳又牢牢立足于現實,通過與歷史人物的對話和對在野文明的尋找,揭示其內在的意義及對現實的影響,為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現實生活提供一種豐富的精神滋補和文化的價值參照”[2]。馮藝的不少散文寫了文化被漠視和遺忘的悲哀。在 《受難的桂林,抗戰(zhàn)文化的堡壘》中,作者指出,桂林不僅風景秀麗,山水甲天下,水利工程曾名噪一時,教育方面也有過突出成績。靈渠曾為中原進入嶺南提供了水路交通,促進了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桂林在清代曾是全國最重要的人才大省??箲?zhàn)期間,桂林成為中國抗戰(zhàn)的大后方,大批文化名人聚集在這里,為桂林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這本應被銘記的一切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作者遺憾地寫道: “踏著文化桂林的足音,便會感到自己表達的窘迫,我以不敢奢望的念想接近著它,無限羨慕那些文化名人的背影。但是我敢說今天到過桂林旅游的人,又有多少人有文化情懷去追尋過去的桂林。人們都說看桂林的山水,卻又鮮于涉及桂林的文化。我多么想從人文的角度對桂林做一次飽蘸情感的全景掃描,撩撥我們埋藏心底的那份集體記憶,挽留住對抗戰(zhàn)文化的一份懷戀?!比藗兊焦鹆种恢烙紊酵嫠暪鹆治幕默F實讓作者感到遺憾和擔憂,他滿懷憂患地呼吁: “今日的桂林,何時再次創(chuàng)造 ‘文化堡壘’的輝煌,真正成為永遠的‘文化城’”。作者對漠視文化的擔憂并沒有僅僅停留在桂林,他的目光還轉向賀州、梧州。在 《瀟賀古道,撿拾桂東文明的碎片》中,作者指出廣西賀州也曾是一個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城市,黃姚古鎮(zhèn)是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鎮(zhèn),瀟賀古道曾是通往中原的重要古道之一。但這些曾經絢爛、輝煌的文化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提及。 “我們?yōu)槭裁礇]有感覺到古鎮(zhèn)在消逝,為什么沒有想到過早點到正在消逝的古鎮(zhèn)去看看,為什么沒有意識到古鎮(zhèn)的消逝正在使我們喪失有關先人的記憶?!弊髡甙殉镣吹淖穯栔赶蛄俗约海仓赶蛄嗣恳晃蛔x者。作者不僅擔心文化被漠視,還擔心發(fā)展旅游會對古鎮(zhèn)造成破壞,因為目前的旅游不是為了保護文化古跡而是為了經濟的利益: “我擔心古鎮(zhèn)真的會成為旅游勝地,在古代,沒有才氣和詩情,是不配去旅游的。那個時候,旅游幾乎就是一種文化行為和精神現象,而且,那時的旅游也不像現在這樣,一則成群結隊,二則高喉嚨大嗓子,三則整個行程由一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人牢牢控制著”。作者的擔心決不是杞人憂天,他所描述的現代人旅游的場景隨時都在上演,那么等待黃姚古鎮(zhèn)的命運將是什么?在 《水意蒼梧,百年碼頭大江東去》中,作者寫了梧州也有類似的遭遇。梧州曾是歷史上重要的碼頭,可如今梧州的文化似乎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少被人談起,連作者的文友也已經下海從商。作者一邊品味文化被漠視的悲涼,一邊呼吁: “如果有了全體人的關注,歷史文化一定要在城市消亡的話,那么通過大規(guī)模的保護計劃,保護著我們祖先在這里留下的文化,我們就有可能延緩消亡的時間表”。

      馮藝常常以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尋找歷史中的人性精神,對歷史作出新的思考、新的解讀。他在 《遠逝的威嚴,走進打開的衙門》中反省了自己考察歷史的視角: “在過去,我總是認為,對于一個寫作者,歷史總有某種方式,向我轉過臉來,讓我看見,讓我觸摸,讓我對過去的時代,過去的生活建立一種真實的感覺?!钡逍训匕l(fā)現,歷史并不會輕易地轉過臉來,要看到歷史的真相,只有艱難地尋覓: “布滿塵埃的書房,斷碑上隱隱約約的文字都是被讀者遺棄的章節(jié),我想一定是有什么東西殘留在雕花木窗上,閑雅的文人居士里,或明鏡高懸下昧心的吼聲里,一定是有些什么東西迷醉在深深的衙署里”。浩渺的時間和空間常常會模糊歷史的真相,要觸摸真實的歷史,那是何其艱難。但盡管艱難,作者還是努力地尋覓,他渴望通過自己的尋覓和思考拂去歷史的煙霧和塵埃,還原歷史的真相。面對莫氏土司衙門,他作出了盡量客觀的評價:“莫氏土司世襲了二十三代,其中有庸官,有貪官,也有一些好官,決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他們”。在 《天國故園,揮不去的歷史背影》中,作者對洪秀全、曾國藩兩位歷史人物也作出了客觀的分析。在教科書中,這兩個人物一個被視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另一個被視為清王朝的奴仆。作者超越了以階級來劃分人物角色的史學觀念的限制,指出洪秀全本是一個農民,屢試不第,便放棄了儒家正統(tǒng)教義,于是有了金田起義。作者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假設,假若他考中舉人,他是否還對清庭咬牙切齒呢?天國軍隊雖曾有破竹之勢,可他們依然存在貪污腐化、封建等級,甚至還有比歷朝歷代更殘酷的 “焚書坑儒”。他們所到之處往往是一片烏煙瘴氣。而曾國藩雖然代表了沒落的清王朝的利益,可是他明顯具有高過洪秀全的能力和魅力。在關鍵時刻,他表現出的沉著冷靜與睿智自信使他戰(zhàn)勝了對手。作者對這兩個人物的分析滲透了他對歷史的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歷史人物生動鮮活的面容。 《西林教案,西方傳教士的悲劇》是對一百年前的 “西林教案”這一歷史事件進行新的解讀。 “西林教案”一直被人們放在侵略與被侵略的框架中進行分析,馮藝突破了這一框架的限制和束縛,把敘述的關注點放在傳教士馬賴身上,客觀地描述了這個西方傳教士獻身于宗教事業(yè),為了自己的信仰不懼艱辛、執(zhí)著前行、永不言棄的精神。

      馮藝勤于筆耕,也勤于思索。他在人生的旅途中一路跋涉,一路沉思,他的散文是他對自己人生經歷的體驗與思索的結晶。濃郁的沉思色彩使馮藝的散文具有了思想的魅力、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氣息。

      [1]黃偉林.論壯族作家馮藝的文學創(chuàng)作[J].民族文學研究,2006(3).

      [2]陳建輝.讓詩性穿透歷史的蒼茫——讀馮藝的人文地理筆記[J].當代文壇,2008(5).

      The Song of Contemplator——Comment on Feng Yi's Prose

      Liu Tiequn
      (Faculty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4,China)

      In the Guangxi's prose creation field,Feng Yi is one of those who are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nd remarkable personality.The contents of his prose are not only rich but also varied.No matter which kind of his prose we read,we can feel the figure of a contemplator in it.To some extent,Feng Yi is not only a writer but also a contemplator,who writes prose through contemplative vision.In the journey of his life,Feng Yi keeps on writing whenever he meets failure or setback.His works are reflection of his own experience and speculation,some of them speculating on the past time,life,humanity,zoology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culture.Contemplation is the soul of his works.The full contemplativeness makes his works full of charm of thought,power of spirit and connotation of culture.

      Feng Yi;prose;contemplation

      I207.6

      A

      1673-8535(2010)05-0001-07

      2010-08-08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5XZW005)的成果之一

      劉鐵群(1973-),女,湖南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小說、女性文學、通俗文學。

      高 堅)

      猜你喜歡
      桂林散文歷史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散文兩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兩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桂林游
      小主人報(2015年1期)2015-03-11 19:40:59
      高邮市| 偃师市| 华池县| 长白| 奈曼旗| 健康| 墨脱县| 建宁县| 江孜县| 呼和浩特市| 华坪县| 固安县| 大邑县| 家居| 清河县| 永嘉县| 扶沟县| 饶平县| 红河县| 景宁| 瓦房店市| 邹城市| 蒲江县| 邵武市| 武汉市| 社旗县| 遂平县| 邓州市| 乐安县| 乌拉特前旗| 鱼台县| 榆中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乐市| 宁安市| 营口市| 峨边| 双江| 马山县| 东乡县|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