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濟林
(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福建福州350101)
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探析
胡濟林
(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福建福州350101)
健康網絡生活方式是網絡信息社會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分析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主要內容,探討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拓寬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理論研究空間。
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
生活方式是指社會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和價值觀指導下,所形成的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動形式與行為特征的體系”,[1]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觀念相適應的生活模式。網絡生活方式是特指人們在網絡世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所謂健康網絡生活方式,是與不健康、不文明或不科學的網絡生活方式相對應的活動方式和行為習慣,具體包括正確的網絡辨識能力、高效的網絡運用能力、文明守法的網絡生活習慣以及積極的網絡參與情趣等。
(一)健康網絡生活方式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整個社會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互聯(lián)網已越來越深地影響到現代高等教育。網絡信息社會對大學生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除了要求勞動者具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術本領以外,還必須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包括網絡信息能力等。然而,許多大學生網絡生活方式不健康,網絡意識欠缺,信息能力比較薄弱,難以在“無國界數字化空間”中施展身手。有關調查顯示,52.1%的大學生對網絡活動時間控制能力較弱,48.4%的大學生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通過網絡找到所需的資料,大約33%的大學生網絡法規(guī)知識比較模糊。[2]
(二)健康網絡生活方式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由于網絡的獨特魅力和大學生自控能力比較欠缺,導致不少學生上網成癮,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一些學生超時上網或通宵達旦地上網,正常的作息規(guī)律被打破,生理機能下降。同時,沉迷網絡也容易產生人際交往困難、人格異化、心理扭曲等心理問題。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在健康、安全、科學的模式下進行網絡生活,享受網絡樂趣,攫取信息知識,實現溝通交流,從而促進健全的網絡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三)健康網絡生活方式是大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助推器”?;ヂ?lián)網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對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大學生知識面起到重要作用。網絡教學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和實效性。網絡還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使各類教學資源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效用。健康網絡生活方式幫助大學生科學安排學習時間,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輕松掌握學習內容,及時把握行業(yè)動態(tài),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一)養(yǎng)成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這是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指導原則。網絡提供了人們豐富的資訊和許多的便利,但網絡也存在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現象,如宣傳暴力、色情、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文化和錯誤思潮的內容混跡其中。健康網絡生活方式要求大學生具備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善于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網絡現象、思考網絡觀點,保持應有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而不盲目迷信他人和外在力量。
(二)養(yǎng)成善于利用網絡為學習、生活服務的行為習慣,這是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核心內容。在網絡信息社會,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培養(yǎng)網絡素養(yǎng),融入網絡生活。具體包括:一要培養(yǎng)敏銳的網絡意識,[3]高度重視網絡信息的作用,具有較強的信息反應的靈敏度。二要掌握基本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善于使用網絡教學資源,熟練地使用檢索工具查找信息,提高自學能力和研究能力。三要學會使用常見的網絡交流工具,體驗網絡生活方式,例如:自如地運用QQ、Email等進行人際交流,科學使用網上銀行,參與網絡購物等,享受網絡生活的便利。四要懂得使用殺毒軟件、防火墻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維護網絡信息安全。
(三)養(yǎng)成自覺遵守網絡公德和網絡法規(guī)的生活習慣,這是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基本要求。網絡社會是虛擬的社會,良好的網絡秩序和網絡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要靠全體網絡主體嚴格的自律精神和強烈的法治意識。首先,大學生要自覺遵守網絡公德,文明上網,誠信交往,做一個網絡道德人。其次,大學生要嚴格自律,合理安排上網時間,不沉溺于網絡世界,審慎對待網絡內容,不瀏覽、不傳播低俗、有害信息。第三,大學生要自覺遵守國家網絡法規(guī),不泄露他人隱私,不盜用他人科研成果,不盜用他人上網賬號和密碼,不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不參與黑客攻擊等,做一個網絡守法人。
(四)養(yǎng)成主動參與健康網絡建設的參與習慣,這是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升華點。交互性是網絡傳播的重要特征,大學生作為網絡實踐活動的主體,積極參與健康網絡建設,共建美好精神家園,是健康網絡生活的題中之意,也是提升網絡生活品質的持久動力。健康網絡生活方式要求大學生努力做到以下三點:一要關注網絡重大新聞事件,理性參與熱點問題的討論,發(fā)表負責任的觀點,傳播網絡先進文化。二要積極參與健康網絡平臺建設,不斷豐富網絡內容,優(yōu)化網絡功能,提升網絡品質。三要增強網絡防范意識和維權意識,勇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法律環(huán)境。
(一)加強大學生“三觀”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頭腦。要進一步貫徹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其網絡的政治嗅覺和鑒別力。為此,要切實抓好《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建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基本內容——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講清講透講實,特別是要結合網絡生活中出現的新現象、新觀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很好地詮釋,培養(yǎng)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強化大學生網絡知識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能力。大學生信息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他們是否有效地參加網絡活動,進而影響其網絡生活的質量和效果。因此,一要普及以認識網絡為主的知識教育,讓大學生學會正確認識網絡傳媒的本質特征、甄別可信度高的媒體、科學使用網絡傳媒和理性參與網絡生活等,拓寬大學生社會交往的半徑。二要加強以運用網絡為主的技術教育,[4]教會學生正確操作網絡信息、參與網絡交流、管理網絡信息、維護信息安全等,提高大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三要多組織網絡創(chuàng)新性教學活動,例如:開設一些多媒體設計制作、網頁設計、平面圖形設計課程,組織網絡創(chuàng)意競賽,建設學生網站等,[5]提升大學生創(chuàng)造信息、傳播信息的能力。
(三)深入開展大學生網絡公德和網絡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自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健康網絡生活應遵從道德,止于法律。[6]首先,要“以德治網”,把對大學生的網絡公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要重點開展“慎獨”教育,并把“慎獨”作為大學生網絡自律的基本要求。要通過制定《大學生網絡道德規(guī)范》,明晰網絡公共生活的基本道德要求,倡導大學生講網絡文明禮儀,樹網絡道德新風,做風度網絡紳士,使大學生網絡行為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其次,要“依法治網”,加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lián)網管理暫行規(guī)定實施辦法》等現有網絡法規(guī)的宣傳教育,通過“中國博客第一案”、“艷照門”事件、“網絡暴力第一案”等網絡案例,教育大學生牢固樹立法律意識,用網絡法規(guī)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網絡生活習慣。
(四)加強網絡軟環(huán)境和電腦硬件建設,優(yōu)化大學生網絡生活環(huán)境。具體包括:一要加強“紅色網絡”、“綠色網絡”建設,花大力氣建設一批主題鮮明、內容健康,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的網站、聊天室、論壇、博客等網絡載體,營造健康網絡文化氛圍。二要通過先進技術手段,屏蔽惡意網站和有害內容,關閉淫穢色情和低俗網站,凈化網絡環(huán)境。三要加大對校園網絡軟硬件設施的投入,提高網速和配置,增加電子書庫等,優(yōu)化網絡資源環(huán)境。四要完善相關行業(yè)準入標準,嚴厲打擊黑網吧,積極發(fā)展綠色網絡場所。[7]
(五)構建大學生網絡心理咨詢平臺,有效化解網絡心理問題。要充分發(fā)揮網絡技術、廣播電視技術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yōu)勢,搭建包括互聯(lián)網、校園網、校園廣播、電視、宣傳欄、電話等在內的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開展心理健康測試,疏導大學生網絡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問題。要培養(yǎng)一支既懂得心理知識,又懂得網絡技術的心理咨詢隊伍,[8]增強心理咨詢教師的親和力和感染力,使心理咨詢工作更能從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滿足大學生的需要。
(六)細化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研究,推動養(yǎng)成教育科學化進程。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作為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課題,是應對網絡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是從總體上調查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基本狀況,提供一些初步的調查結論和研究成果,但沒有對大學生中的每個群體及其相關網絡行為分別進行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調查研究,[9]也未見針對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測量的工具。因此,相關研究有待進一步討論和拓展空間。
網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我國網民的主體力量,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是否養(yǎng)成,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健康、和諧的網絡文化建設。同時,網絡信息社會的發(fā)展也對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實施和成效的取得,需要高校和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通力協(xié)作,共同努力。
[1]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評述[J].社會學研究,1995(4):43.
[2]范松仁.關于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的校本分析[J].滄桑,2008(5):186.
[3]王迎春.試論大學生健康網絡主體的塑造[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7):95.
[4][6]劉桂珍.網絡道德主體的培育路徑探析——以大學生網民為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77-78.
[5]陳新.我院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分析[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8(20):122.
[7]楊榮,周同.“綠色網絡”編織起健康生活——兼論創(chuàng)建青少年成長發(fā)展良好網絡環(huán)境的重要性[J].中國綠色畫報,2006(6):89.
[8]王紅艷.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網絡心理的途徑[J].教書育人,2009(15):71.
[9]孫彩平,盧敏,趙彤.中美青少年網絡生活比較研究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8(4):60.
(責任編輯:瀅橋)
G641
A
1008—7974(2010)07—0102—03
本文系2009年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健康網絡生活方式養(yǎng)成教育的研究”(項目編號:JBS09272)之階段性成果。
2010—05—05
胡濟林(1974-),福建永定人,福建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室主任,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