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家“和合”思想精髓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

      2010-04-03 06:35:29詹玉華
      關鍵詞:論語儒家道德

      詹玉華

      (合肥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華古老的“和合”思想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并逐漸成為理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后,和合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進一步凸顯出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和諧文化”的概念,將其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導向和價值目標。立足于現(xiàn)實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研究和梳理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根基與理論內涵,充分發(fā)掘、借鑒、吸收和運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合”思想的寶貴資源, 對于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和合”思想的內涵及其精髓

      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十分豐富的“和合”思想,“和合”是中華民族獨創(chuàng)性的哲學詞匯與文化理念?!昂汀薄昂稀边@兩個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經(jīng)分別單獨出現(xiàn)了,《說文解字》解釋為,“和”的本義是“相應”,乃“彼此心聲相應”、“彼此順而相從”之意,引申為調和、諧和,“合”字的本義是指人口的上唇與下唇、上齒與下齒的合攏,引申為協(xié)調一致。殷周的時候,“和”與“合”是單獨的概念,還沒有聯(lián)合起來應用,“和合”作為認同性極強的話語則最早出自《國語·鄭語》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所謂“和合五教”,是指商契能使“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因而說,“和合”的最初含義是指調整社會各種倫理規(guī)范關系和治理國家管理百姓的方式?!耙院桶顕越y(tǒng)百官,以諧萬民”。[1]這里說的是周代大宰職掌建邦之六典中的第三典“禮典”的內容,目的是佐王治邦國,以達社會和諧。到了春秋時期,“和”、“合”二字正式聯(lián)用并舉,構成了“和合”的范疇,并且得到了百家爭鳴中各家、各派的廣泛認同,產(chǎn)生了和合思想的種種真知灼見。先秦諸子中很多都借用了“和合”概念來闡發(fā)他們的思想和理念,如《管子》一書中曾對“和合”這一概念加以表述,“畜之以道,養(yǎng)之以德。畜之以道,則民和;養(yǎng)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習,習故能偕,偕習以悉,莫之能傷也。”它把百姓“和合”作為百姓道德的集中體現(xiàn),和合是民眾的道德,學習和合就是學習道德, 認為百姓只要能夠做到“和合”, 就能產(chǎn)生出“莫能傷”的強大力量。秦漢以后,和合概念被普遍運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也呈現(xiàn)出融合的趨勢,各類文化在發(fā)揚各自特色的同時,相互融合、由此促進了中國文化的持續(xù)繁榮與發(fā)展。

      孔子關于“和合”的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他繼承了我國歷史上的“和合”思想,并對它加以闡明和發(fā)展,形成了系統(tǒng)的“和合”思想體系。武漢大學邱國勇博士認為孔子之“和”主要有四種不同含義(論語·學而):第一種含義為和諧、恰當、恰到好處,如“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子路);第二種含義“和”與“同”相反,其含義是求同存異,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季氏);第三種含義是和睦、團結,如“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述而);第四種含義是聲音相應,如“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季氏)。概言之,“和”就指不同事物和諧共處,“合”就指不同事物互補統(tǒng)一,“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等中諸多要素的協(xié)調、結合、融會與和諧,是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tǒng)一在一個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并在它們和合過程中吸收各個不同事物的優(yōu)點和長處,以達到最佳組合?!昂秃稀彼枷霃谋举|上講就是對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自然宇宙等關系的一種和解式的認識,是自然、社會、人際、心理各要素的相互沖突融合,以及在沖突融合過程中各元素的優(yōu)質成分和合為新的結構方式、新的事物的總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狀態(tài)和運動規(guī)律。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和合”思想更多地表征為化解矛盾、穩(wěn)定與調和各種關系、以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處世等理念。

      儒家傳統(tǒng)的“和合”思想作為對普遍文化現(xiàn)象本質的概括,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認同的人文精神。幾千年來,“和合”精神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民族成員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之中,這種理念能夠引導我們樹立融合、和諧、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觀念?!昂秃稀痹谥袊糯且浴昂汀钡姆懂牫霈F(xiàn)的,“和”體現(xiàn)了一種親和力、凝聚力,本身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和諧社會調節(jié)劑,“和合”思想貫穿于中國思想發(fā)展史的各個時期,為古代哲學的核心范疇之一,也是維系中國五千年歷史不中斷分裂的堅韌紐帶。在孔子“和”文化思想的體系中,“仁”是其思想基礎,“禮”是實現(xiàn)“和”的手段,而“中庸”之道則是其重要的哲學方法論,三者統(tǒng)一于其追求“和”的理想境界。

      二、發(fā)揚“仁愛”思想,促進社會和諧

      “仁”乃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從人的情感和心理層面發(fā)現(xiàn)人性中諸多與“和”相通的積極因子,并將其升華為一個哲學范疇——“仁”?!昂汀钡暮诵氖侨伺c人之間的和諧,但由于人的嫉妒、貪婪、私欲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又是很難達到的,對此,儒家認為要用“仁”來醫(yī)治。儒家認為,“仁”之所以通于“和”,因為它植根于人類至親的血脈聯(lián)系,人首先是家庭中的人,孔子的“仁愛”必須從血緣關系的親屬開始,愛人首先是愛親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孝是對父母的敬愛,悌是對兄長的敬愛??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禮記·中庸),比如,有人偷羊,就應當舉報,“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就是說如果不舉報,就是不義、不勇,但如果是父親偷了羊,孔子認為應該“子為父隱”(論語·學而),如果舉報就是不孝,儒家認為這是一種最為純潔最為積極最為可貴的人類情感,由此進一步提出“仁者愛人”(禮記·中庸)的著名論斷。人的矛盾沖突首先是在親人、同族之間,儒家用“親親”原則,即“仁”來解決,由此推而廣之于整個社會,于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也就有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袄衔崂?,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論語·為政)。這讓人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仁”是如何通過人類的親情關系,來促成整個社會步入和諧狀態(tài)的。儒家正是由于看到了“仁”與“和”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巨大社會思想能量,他們才不遺余力地倡導“仁”的思想觀念。

      張載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由對立到統(tǒng)一,這既是宇宙的正常狀態(tài),也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狀態(tài)。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和平共處原則不僅在處理國際關系問題上,而且在一個國家處理自己內政問題上,也是一個好辦法”[2],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他提出了用“一國兩制”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新思路,“采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解決香港問題,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從實際出發(fā),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歷史和現(xiàn)實情況的”,[2]上世紀90年代香港、澳門結束殖民地歷史而回歸祖國的事件,在國人和全世界面前樹立了實踐“一國兩制”戰(zhàn)略決策的成功典范,是“和而不同”思想的最好詮釋,是“仇必和而解”的最直接印證。我們的臺海戰(zhàn)略,固然必須堅決揭露、遏制、打擊島內外臺獨勢力分裂中國的圖謀,但重點還須堅持兩岸人民“平等協(xié)商、互利雙贏”的原則。在本世紀,兩岸人民與兩岸當政者也應當本著“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諧精神來化解各種分歧,為兩岸人民帶來福祉,以開創(chuàng)“互利雙贏”的和諧共榮新局面。鄧小平同志指出,允許兩種制度并存,即“不是大陸把臺灣吃掉,當然也不是臺灣把大陸吃掉”[2]中華和諧文化是臺海兩岸人民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我們通過對和諧文化傳統(tǒng)的弘揚與傳承,使臺海兩岸人民理性了解到“和則兩利,分則兩傷”的利害關系,而臺海兩岸問題的和平解決,必將加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促進東亞地區(qū)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

      然而,世界和合體總是充滿了矛盾和斗爭的,它并不表現(xiàn)為一種無矛盾的太平景象。當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世界經(jīng)濟和政治不平衡發(fā)展的產(chǎn)物,它不會自動地退出歷史的舞臺,因此,在提倡建立和合的系統(tǒng)戰(zhàn)略思維的時候,要防止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對于現(xiàn)實中不可避免的戰(zhàn)爭,儒家提倡 “以至仁伐至不仁”(孟子·盡心下),就是我們常說的“仁義之師”,救無辜之民眾于水火之中,這是施愛于民,是符合正義的,說明世界上的許多矛盾必須通過斗爭才能加以解決,矛盾的斗爭是推動事物向前發(fā)展的原動力,斗爭的最終結果卻是為了謀求更高層次的“和合”,這也是中華和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吸收“禮制”合理內核,保障社會和諧

      儒家在強調“和”的同時,也注重“禮”,“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昂汀迸c“禮”是統(tǒng)一的,“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強調的正是“禮”與“和”的辯證關系。如果說儒家提出的“仁”主要是通過人的內在道德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和”的話,那么“禮”則更多地是通過人的外在行為規(guī)范來實現(xiàn)“和”的。所謂的“禮”就是等級的適當、合適,孔子非常明確地將“禮”定位于一種“用”,即手段,而同時又突出強調了“和”是目的,孔子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確定為“和”,但他所強調的“和”并不是沒有邊際、沒有原則的,如果不符合“禮”規(guī)定的原則,是不能去“和”的,“禮”之作用最珍貴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使社會達到和諧的狀態(tài)??鬃犹岢隽司S護社會秩序以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要求,并通過“克己復禮”來達到社會的有序狀態(tài)。

      在治國方面,儒家的“禮”學認為,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和規(guī)范機制才能實現(xiàn)“王政”。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家的模式建構起來的,國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宗法制的放大,所以,“君臣”就是“父子”的延伸;“忠”就是“孝”擴大,只有做到“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就是用這樣一套“禮義”治理社會和國家的,西周社會的戰(zhàn)爭與沖突皆是因為“禮崩樂壞”。古人主張合理的社會分工,提倡愛有等差,禮有上下,認為正確理解事物的差異,并利用這些差異采取不同的對策,是實現(xiàn)和諧的重要手段?!墩撜Z·顏淵》記述子夏的話說:“君子敬而不失,為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彼?,人們只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才能實現(xiàn)人人和諧、社會安寧、天下太平??鬃诱强吹搅恕岸Y”在建立政治秩序和規(guī)范社會行為中這樣廣泛而重要的作用,才把“禮”作為引導社會走向和諧的重要手段?!岸Y者,君之大柄也”,“治上安民,莫善于禮”(禮記·經(jīng)解)。治理好國家,一切都要先從“禮”的整肅開始,行“禮”,就是通過建立一種合理的社會體制、秩序等等,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有序發(fā)展?!岸Y”的本質是對合理的社會結構、社會差別的制度化、秩序化,“和合”思想表現(xiàn)在社會政治層面則強調在“禮”中的和諧與有序,只有使每個人都承擔自己的義務和職責,才能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進而保持和促進社會和諧。各個個體都有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不能處于無序狀態(tài),對社會人事而言,使萬物各得其所則是要建立一種適合現(xiàn)實需要的秩序,這是和的基礎,“禮”作為引導人與社會達成和諧的重要手段,其精髓在于使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規(guī)范有序,它要求人們的言行符合自己在此社會體制與秩序中的特定地位與角色,通過對社會政治倫理秩序的規(guī)范,形成運行有序的社會狀態(tài),從而使全體社會成員在有序的社會活動中確定位置,達成和諧,所以說,“和”不是抽象的,它總是為了維持一種確定的秩序。當然,在封建社會里,這種“和”與“禮”的思想前提就是人貴賤尊卑的社會地位,這種理論淪為統(tǒng)治者奴役老百姓以維持和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的工具。今天,我們本著批判繼承的精神,吸收儒家“禮制”精神的合理內核,使“禮”在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作用方面不斷強化,在承認公民人人平等的前提下,提倡“禮制” 就是建立合理的社會體制與秩序,就是把“和合”精神制度化、物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每個社會成員都自覺地遵守這樣的體制與秩序,全社會的和諧才有可能達成,因此,吸收“禮制”合理內核是社會和諧的保障。

      四、促進“禮”與“仁”的有機結合,達到社會和諧

      儒家的道德的核心是“仁”,所謂“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借),因為“禮”是一種外在的社會約束機制,而“仁”是一種內在的道德情感和自覺性,所以,只有建立在“仁”基礎上的“禮”才能穩(wěn)固持久。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認為只有用道德和禮教共同來治理國家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因此,只有“仁”和“禮”相互協(xié)調,才能很好地使民眾自覺地遵規(guī)守矩,從而達到人與社會整體的有效統(tǒng)一。如今,行“仁”與遵“禮”具體表現(xiàn)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法”源于德而規(guī)范公共之德,學法和遵法也就體現(xiàn)著個體對社會的尊重,“德”遵循法而高于現(xiàn)行之法,并指導著“立法”方向,就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而言,兩者是同等重要的,在和諧社會建設中,我們既應該重視道德教育的說服力,也應該重視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健全。道德是立法的基礎,法律以道德為價值準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體系不能違背社會主義道德的本質,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內容不能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內容相沖突,它必須反映法律的基本精神。同時,法律和道德是現(xiàn)代社會調節(jié)人們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最基本形式,在對社會行為進行調整、規(guī)范時,道德與法律具有極大的互補性,道德可以用來防范尚未發(fā)生的違法行為,而法律則可以用來制止已經(jīng)發(fā)生的違法行為,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使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加強有助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實施,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規(guī)范的支持與保障。另外,在法律調節(jié)面前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合法”,一旦觸犯這條底線就要受到懲罰,而道德調節(jié)面前就不止一個要求,它從道德底線到道德理想之間有許多遞進性的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能夠在調節(jié)人們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中發(fā)揮更靈活的作用。應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變化的需要和社會的發(fā)展,使法律與道德相互轉化、雙向流動,即實現(xiàn)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逐步使更多的社會關系都能納入調整的范圍。在中國現(xiàn)階段,官員腐敗問題、“三農(nóng)問題”、社會治安問題、地區(qū)差距和貧富差距問題、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等,這些“不和諧”的社會現(xiàn)象依然存在,要合理解決這些問題,有賴于“德治”與“法治”手段的進一步完善。通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體系相互配合、協(xié)調發(fā)展,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最終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五、善用“中庸之道”,成就社會和諧

      在待人處事方面,儒家強調把“中庸”作為基本準則。儒家“中庸”思想承認人們在待人接物中存在矛盾對立,但他不主張擴大矛盾,而是主張適度、合理地解決矛盾。關于“中”,《說文解字》解曰:“中,正也”;“庸,用也”。“中庸”是指做事要注意把握好事物的“度”,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說:“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彼凇吨杏拐戮洹返诙伦⒅姓f:“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卑选爸杏埂弊鳛槿伺c人關系的道德準則,就是要求把握矛盾的對立面,把事情做到適度。孔子認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認為“中庸”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并把它提到“至”的地位,是“至德”的表現(xiàn)?!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禮記·中庸),“未發(fā)”即在“內”,“中節(jié)”則恰當?!爸杏怪馈痹揪褪恰昂椭馈?,它體現(xiàn)著“和”,又是達成“和”的方法和原則,“中”與“和”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不持“中”就難以致“和”。正因為如此,在孔子的論述中,“中庸之道”是一種至高的修養(yǎng)和境界,缺少了中庸,“仁”與“禮”將難以正確地踐行,執(zhí)“中”就是在處理各種矛盾上,要“和而不同”,要“適度”,按照科學規(guī)律辦事,實現(xiàn)各得其所、互利互贏。以“中庸之道”來把握“仁”,核心是怎樣對人的各種極端欲望和情感進行正確的規(guī)制和處理,以“中庸之道”來把握“禮”,核心是怎樣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防止出現(xiàn)社會的兩極分化和動蕩現(xiàn)象。

      “中庸之道”充分體現(xiàn)了和合精神,它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刻的、長遠的影響,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政治家們如何治國安邦仍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示意義。“中和”,是指事物的矛盾對立面的辯證、有機統(tǒng)一,中庸之道講究做事留有余地,不要向極端的方向發(fā)展,處理事情要不偏不倚,兼顧雙方。同時,也不能把這種觀點歸結為折中主義或調和主義,無原則地折中調和的危害是極大的,片面地擴大矛盾的對立面也是有害的。它的精蘊在于強調把握事物的分寸——“度”,“度”是事物質與量的統(tǒng)一,“度”是不能隨意打破的,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過去,我們在處理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關系變革等問題時,曾隨意主觀地破壞事物的“度”,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主要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間較短,缺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要么輕視事物的量變過程,不肯耐心地做量的積累工作;要么盲目追求事物的質變,用粗暴的“斗爭哲學”去促使事物的質變。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域的矛盾復雜多樣化,如果不給以適當?shù)慕鉀Q,就有可能被激化引發(fā)更大的社會矛盾乃至社會動蕩。今天,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行使中庸之道來解決發(fā)展中遇到的難題,如像解決“先富與后富”這類矛盾的時候,既不能采取極“左”的辦法,來一個劫富濟貧,搞平均主義,也不能采取極“右”的辦法,任其兩極分化繼續(xù)擴大。而要從具體實際出發(fā),在制定分配政策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加大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體人民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果。這也是在實踐中進一步繼承和豐富中華傳統(tǒng)的“和合”文化。

      “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精神,在維系社會穩(wěn)定、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崇尚“和合”的傳統(tǒng)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維觀念、心理結構、價值選擇、倫理道德和行為方式,“和合”思想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統(tǒng)一、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它閃爍著東方式的哲學智慧,是幾千年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思想動力,也為今天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時期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命題,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同時又是對我國傳統(tǒng)和諧思想尤其是儒家“和合”思想的汲取和傳承。返本方可開新,繼承是基礎,創(chuàng)新是關鍵,沒有繼承就沒有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是最好的繼承,我們應該吸收和借鑒珍貴的歷史資源,承接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和合”思想的合理內核,做到古為今用,從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引出活水,在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掘其理念蘊含的當代價值,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智力支持。

      [1] 邱國勇.論孔子的“和合”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蘊[J].學術論壇,2006(10):61-63.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郭文才,劉超.法家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猜你喜歡
      論語儒家道德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如何讀懂《論語》?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論語·為政第二》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衡阳市| 海南省| 北碚区| 平舆县| 固镇县| 深泽县| 眉山市| 芦溪县| 琼海市| 桂平市| 西林县| 新余市| 新民市| 吉首市| 尚义县| 蕉岭县| 汾阳市| 桃源县| 于田县| 曲靖市| 乌拉特后旗| 泰和县| 武汉市| 安龙县| 江山市| 湘潭县| 华亭县| 福安市| 定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龙门县| 博爱县| 塔城市| 射阳县| 凤山县| 和顺县| 黄浦区| 平湖市| 北宁市| 北川| 府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