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歷史演變

      2010-04-03 12:33:18劉和忠趙貴臣
      關鍵詞:助學金資助階段

      劉和忠,趙貴臣

      (北華大學,吉林吉林132013)

      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歷史演變

      劉和忠,趙貴臣

      (北華大學,吉林吉林132013)

      通過研究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過程,深入分析學術界對資助政策歷史演變的劃段方法,厘清政策演變的規(guī)律和內在因素,提出“成本分擔劃段法”,將資助政策歷史演變劃分為三段。筆者還著重分析了這種劃段方法的實踐價值:有助于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國家資助政策體系;有助于研究發(fā)掘資助體系不同階段的德育功能;有助于發(fā)揮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的作用。

      資助政策;歷史演變;劃段法;德育功能

      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大學生資助工作,始終關心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積極為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需求量的增多,教育成本不斷增加,教育收費制度的形成就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大學生資助政策也就必然隨之變化。正確認識和劃分大學生資助政策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過程,對我們充分發(fā)揮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德育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過程

      從1949年建國以來,隨著社會經濟形勢的發(fā)展,大學生資助理念幾經變化,大學生資助政策也進行了多次大的調整。分析把握大學生資助政策發(fā)展變化過程,應該依據國家大學生資助政策重大調整的歷史線索。

      開始實行為工農開門的免費制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大學生資助政策。1950年召開了“全國第一次高等教育會議”,會議明確了三項基本任務:一是高等教育“必須密切配合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國防建設的需要”開展教育活動;二是高等教育必須要“為工農開門,以便及時地為我國培養(yǎng)大批工農出身的知識分子”;三是“高等教育應該隨著國家建設逐漸走上軌道,逐步走向計劃化”[1]。會議之后,隨著高校的院系調整,免費制度下的大學生資助工作開始走向正軌。

      開始實行免費制度下的人民助學金制度。1952年7月政務院頒發(fā)了《關于調整全國高等學校及中等學校學生人民助學金的通知》和《關于調整全國各類學校教職工工資及人民助學金標準的通知》。這兩個文件明確規(guī)定廢除學費,一律實行人民助學金,文件的頒發(fā)執(zhí)行,標志著我國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免費上大學”加“人民助學金”的大學生資助政策。

      開始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下的人民獎學金制度。1983年7月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茖W生人民助學金暫行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人民獎學金試行辦法》。文件規(guī)定,將原來向75%的非師范生發(fā)放的人民助學金,降為向60%的學生發(fā)放。同時要求“學生的助學金應逐步改為以獎學金為主”。自此以后,我國改變了單一的人民助學金為多元化體制。

      開始實行免費制度下的委托培養(yǎng)和自費制度。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高等學校除實行國家計劃招生和用人單位委托招生以外,“還可以在國家計劃外招收少數自費生”。此后,高等教育由單一免費制度向“免費加收費”制度轉變,出現雙軌制現象。文件規(guī)定了“委培生”和“自費生”的具體繳費標準。“委培生”由委托單位向學校繳納一定數量的培養(yǎng)費和基建費。“自費生”也需繳納培養(yǎng)費。“自費生”的醫(yī)療費由本人自理,不享受人民助學金。

      開始實行收取學生學雜費和住宿費制度。1989年國家教委、國家物價局和財政部聯合頒布“教財字[89]032號”文件,要求對“按照國家計劃招收的學生(除師范生等)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高等教育免費制度開始廢棄。當年的學雜費平均每生每學年100元;住宿費每生每學年20元。

      開始實行并軌收費制度。1994年教育部部屬37所高校試行“招生并軌”,即把“國家計劃生”與“委培生”、“自費生”的招生計劃、錄取標準和收費標準統(tǒng)一起來,使同校、同專業(yè)的學生按照一個標準收費。此后,“招生并軌”高校數量逐步擴大,直到1997年,我國所有高校開始實施收費上大學制度。

      開始強化資助政策。1997年在全面實施收費制度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進程中,國家逐步建立健全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以避免因收費制度的實施而帶來的社會不公平、教育不公平以及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在免費向收費改革期間,國家有步驟地頒發(fā)了大學生獎助學金改革規(guī)定、設立勤工助學基金、減免學雜費等政策文件。

      開始健全資助政策體系。1999年6月國務院轉發(fā)了《國家助學貸款管理規(guī)定(試行)》。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的執(zhí)行,標志著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完善,為教育機會均等奠定了基礎。

      二、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歷史演變階段劃分的學術見解

      依據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發(fā)生的幾次明顯變化,一些學者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歷史演變劃分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張民選、趙中建、楊克瑞和任初明等學者分別對大學生資助制度歷史發(fā)展變遷進行了梳理歸納。

      其一,兩段式的歸納。張民選認為,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的發(fā)展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建國初期到80年代初,我國選擇并實施的是“免費上大學”加“人民助學金”的資助政策。第二階段是從1983年到現在,即1983年國務院通知“改革人民助學金”資助辦法,設立“人民獎學金”,標志著一個新時期的開始[2]。

      其二,三段式的歸納。趙中建認為,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的發(fā)展自新中國成立后至1994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人民助學金階段、人民助學金與人民獎學金并存階段以及獎學金與貸學金并存階段,并對每一階段的變動進行了細分,認為到1957年時第一階段框架基本形成,而到1983年時這一制度的發(fā)展進入第二階段,1986年至今為第三階段[3]。

      其三,四段式的歸納。一是楊克瑞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大學生資助政策經歷了以下曲折的道路探索。第一階段是“免費+人民助學金”階段。自從1950年召開的“全國第一次高等教育會議”,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為工農開門,以便及時地為我們的國家培養(yǎng)大批工農出身的知識分子”。1952年政務院頒布文件,規(guī)定廢除學費,并一律實行人民助學金。第二階段是多元化探索階段。以1983年7月國家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人民助學金暫行辦法》和《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人民獎學金試行辦法》為標志,我國高校的大學生資助政策進入了新時期的人民助學金改革探索階段。第三階段是國家助學貸款全面啟動。1999年至2001年,四年期間國家出臺了五部國家助學貸款改革的政策方案,以推動國家助學貸款(不同于1987年的高校學生貸款)的實施。第四階段是大學生資助政策改革的基本成就。標志之一就是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完善資助政策確保大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輟學——張保慶解答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中國教育報,2004-09-01),作者認為,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由“獎、貸、助、補、減”和“綠色通道”等內容組成的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體系[4]。

      二是任初明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大學生資助制度經歷了如下四個階段的歷史變遷:1.人民助學金制度為主的階段;2.人民助學金制度與獎學金制度并存的階段;3.獎學金與貸學金制度并存階段;4.建立與完善“獎、貸、助、補、減”五位一體的混合資助階段[5]。

      通過以上資料的了解,我們發(fā)現,學術界劃分資助政策演變階段時,主要是以獎助學金改革為主,以助學貸款變化為輔。他們注重發(fā)放到學生手中的資金變化,以此來劃分資助政策的演變階段。這種劃分方法具有階段性優(yōu)勢,使人們在認識了解資助政策時,有助于把握資助政策的各個元素的變革。但是,這種劃分方式只是注重了表象,忽視了資助政策的本質變化。

      三、我國大學生資助政策歷史演變階段劃分的深入思考

      (一)資助政策歷史演變重要因素是成本分擔

      所謂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主要是指由以政府或納稅人分擔為主逐步轉移為以納稅人、家長、學生和捐款人共同分擔為主,“成本分擔”以學雜費的形式出現:過去不收學費的地方開始收費,過去收學費的地方增加學費,以補充政府的經費支持?!俺杀痉謸庇烧D移到學生和家庭的其他形式有:減少學生助學金,增加學生獎學金,開展低息助學貸款等[6]。

      首先,研究資助政策歷史演變,必然關涉資助者和資助對象兩個基本要素。資助者和資助對象是學生資助活動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二者互為條件,缺一不可。資助者即資助主體是學生資助的責任承擔者,或補償內容的提供者,它擔負著為學生資助對象提供某種資助行動的責任。資助對象是學生資助利益的獲得者、受益者和享有者。兩者之間的關系,取決于教育成本的分擔情況。一是資助主體不計成本、提供免費的高等教育;二是資助主體計算部分成本、提供收費的高等教育。因為高等教育是有成本的,免費制度下的高等教育成本是由國家承擔的;收費制度下的高等教育成本是由國家和受教育者共同分擔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就是在這兩種不同的制度框架下延展起來的。

      其次,研究資助政策歷史演變,必然關涉受教育者對收費與資助的關注度。閔維方在“收費對不同家庭收入學生群體的影響”調研中認為,家庭經濟狀況是影響學生對受高等教育類型、層次和方式選擇的重要原因。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在擇校時比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學生更多地考慮的是入學后可獲得的財政資助這類的因素,而不是學校的學術地位和自己的專業(yè)興趣。這些因素包括:“學費的數量”、“獲得獎學金的可能性與數量”、“獲得助學金的(困難補助)的可能性與數量”、“獲得貸款的可能性與數量”、“勤工助學的機會”、“生活費用的數量”。數據顯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學費的數量”[7]。因此,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決定著他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

      再次,研究資助政策歷史演變,必然關涉受教育者的付費意愿和付費能力。從鐘宇平、閔維方、龔放主持的課題“高等教育財政籌措之考慮因素:期望回報、付費能力與付費意愿之研究”中得知:1.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的學生及其家庭,他們對高等教育的付費能力是不同的。學生及其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越低,他們承受目前收費標準的能力或家庭支付學生上學所需各項開支的能力越低。2.學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對學費及不同類型學生資助變化的反應,表現如下:首先,學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對學費及有些學生資助(如獎學金)具有靈敏的反應;其次,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學生對學費的反應是不同的;再次,學生對學費及學生資助的反應隨著學費及學生資助政策的變化而變化[8]。我們在教育實踐中也了解到,學生首先關心學費是多少,其次才關心資助情況。由此可知,劃分資助政策的演變歷程要以教育成本分擔與否作為劃分依據,也就是用“免費”、“收費”來劃分階段。這樣劃分,研究者更易于把握資助政策演變路徑。

      從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劃分資助政策的演變階段不能只采用給予學生資助的多少這一表象來劃分,采用成本分擔與否來劃分資助政策發(fā)展歷程,對研究資助政策體系的德育功能更具有實踐價值。

      (二)資助政策歷史演變階段劃分的方式方法

      通過對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歷史演變的因素分析,筆者認為,資助政策歷史演變以成本分擔為標志,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稱之為“成本分擔劃段法”。

      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85年免交學雜費階段。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是不計算高等教育成本,反而為學生發(fā)放“人民助學金”。1950年召開了“全國第一次高等教育會議”,免費制度下的大學生資助工作開始走向正軌。1952年確立了“免費上大學”加“人民助學金”的大學生資助政策。1983年開始,將“人民助學金”逐步改變?yōu)椤叭嗣癃剬W金”。直到1985年前,高等教育成本一直是由國家單一地承擔著。

      第二階段是1985年至1997年“免費”制度向“收費”制度過渡階段,也可說是,“免費”與“收費”并存階段或雙軌制階段。標志是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文件提出高等學校除實行國家計劃招生和用人單位委托招生以外,“還可以在國家計劃外招收少數自費生”的建議。這就意味著符合條件并且愿意繳納學雜費的學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國家在招收自費生時,也開始招收委托生。同時,不斷完善其他資助措施,以彌補因為收取學雜費而出現的貧困學生現象。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成本開始由一部分學生及其家庭和一些委托培養(yǎng)單位分擔。

      第三階段是1997年至現在“收費”制度全面實施,其他資助措施完善階段。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是所有學生及其家庭必須與國家共同分擔高等教育成本。與此相適應逐步健全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我國從1997年開始高校大學生全部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如此在高等教育中實行收費制度,也就改變了過去單一的政府辦學的高等教育體制。全面收費制度取代了部分學生免費,部分學生收費的“雙軌”制度,這意味著人們接受高等教育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收費制度實行以來,學費呈現上升的趨勢,并且因學校、專業(yè)和當地經濟發(fā)展狀況而有所不同。學生資助在高等教育財政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為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國務院在2007發(fā)布了《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統(tǒng)籌政府、社會等不同資助渠道,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采取獎、貸、助、補、減等多種方式進行資助,力圖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政策體系。學生資助政策的總的趨勢是:從無償資助向有償資助轉變,從以助學金、獎學金為主向以學生貸款為主轉變。

      (三)資助政策歷史演變階段劃分的實踐價值

      1.有助于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國家資助政策體系

      首先,有助于正確認識資助政策。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實踐都是基于現實的行動,都要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中,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一定的制度與體制,一定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中進行,這些作用并影響實踐的客觀要素構成了實踐的場域。從中國現實的實踐場域看,社會不公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種種社會問題或矛盾與沖突已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和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成為我們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現實困境”[9]。采用“成本分擔劃段法”,可以讓我們充分認識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資助制度安排。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是由多項資助制度組合而成的,尤其是免費制度或收費制度下的資助制度。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須不斷完善各項資助制度,發(fā)揮每一項資助制度的德育功能,才能形成資助制度的系統(tǒng)合力,形成系統(tǒng)的資助政策,進而實現其德育目標。杜威就道德教育講到:“如果目的是培養(yǎng)一種社會合作和社會生活的精神,那么訓練方法必須從這個目的出發(fā)并和這個目的相聯系?!睆奶岣吒咝K枷胝谓逃行猿霭l(fā)研究各個時期的資助活動,就會發(fā)現它是非常適宜的德育載體。在資助活動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良好的與有利于交流、引導、教育關系的確立,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

      其次,有助于科學把握資助機制。大學生資助政策措施本身不是行動,而是行動之前對資助行為的內容、程序、方式、方法進行的設計。高校要貫徹執(zhí)行這一政策,就必須細化執(zhí)行程序。所謂政策執(zhí)行就是政策執(zhí)行者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運用各種政策資源,經解釋、實施、服務和宣傳等行動方式將政策觀念形態(tài)的內容轉化為現實效果,通過加強宣傳工作,讓每一位學生及其家庭成員全面深入了解和正確理解政策,從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標得以實現的過程。利用成本分擔劃段可以使人們科學把握每一個階段的時代背景、教育制度以及資助政策的運行機制,提升資助工作者開展助學活動的思想水平,完善新時期資助規(guī)章制度建設,保障資助工作的公正性,為向德育實踐要效益提供制度支撐。

      2.有助于研究發(fā)掘資助體系不同階段的德育功能

      首先,有助于研究不同階段的資助制度的德育功能。德育制度就是加強和改進學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規(guī)章制度。實際上,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具有制度化德育的性質。發(fā)掘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在不同階段的德育功能,就能夠構建好現階段資助制度下的學生自我履約踐諾的德育模式。

      其次,有助于發(fā)揮不同階段的資助機制的德育功能。德育機制就是指德育運行的程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互動的方式方法,具有動態(tài)性。劃分資助政策發(fā)展歷程有助于研究資助體系德育功能,能夠幫助我們修正德育運行機制,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摿Α?/p>

      研究不同階段的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者意識活動、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德育工作者的意識活動,包括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資助工作者即德育工作者,資助工作者的認識活動主要表現為資助工作者對資助對象、資助內容等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思想意識產生、發(fā)展、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的揭示,為德育工作者正確認識德育對象提供基本的科學指導;為制定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方案創(chuàng)造首要的、必備的條件。資助工作者的情感活動主要表現為資助工作者對資助工作、對資助目的和資助內容所展示、所蘊涵的理想和信念,以及對資助對象所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并由此而產生的對資助對象的愛護、尊重、朋友式的友好態(tài)度,是良好的德育關系確立的前提條件。所謂德育工作者實踐活動,就是資助工作者所進行的編制資助內容、創(chuàng)設資助情境、選擇資助方法、向資助對象傳遞德育內容的實踐活動。

      研究不同階段的學生資助體系德育功能,有助于提高德育對象意識活動、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所謂德育對象的意識活動,即資助對象的意識活動,包括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認識活動是以資助對象為主體,以資助者及其實踐活動、資助內容、資助對象自身為客體的認識活動。所謂德育對象的情感活動,即資助對象對資助者及其實踐活動、對資助內容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的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表現為資助對象對資助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信任,對德育內容及其所表達的德育目的的認同、接納與強烈的追求、實踐欲望。所謂資助對象的實踐活動,即資助對象“把我的愿望從觀念的東西,從他們的想象的、表象的、期望的存在,轉化為他們的感性的、現實的存在,從觀念轉化為生活,從想象的存在轉化成現實的存在”[10]的過程。資助對象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是在更深刻意義上使得德育內容、目的成為資助對象“為我之物”的必經渠道。

      3.有助于發(fā)揮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的作用

      我們知道,大學生資助體系包括資助政策、資助者、受資助者、資助內容、資助方式等基本要素。資助政策體系包括各項資助制度及其運行機制。資助者是指出資方,在高校實際工作中體現為學校與專兼職工作隊伍。受資助者是指接受資助的學生。資助內容是指金錢、衣物等財物。資助方式包括獎勵優(yōu)秀學生的獎學金、幫助經濟困難學生的助學金或者資助的范圍和儀式等豐富多彩的形式。

      制度對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來說,是一種既定的力量,它構成人的發(fā)展的現實空間,形成人的現實生活世界。通過“成本分擔劃段法”,能夠幫助人們認清每一個階段的社會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時代背景,把握資助政策體系為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為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目標而起到的作用。充分利用資助制度和規(guī)則來約束人、塑造人、完善人,從而達到協(xié)調矛盾、私利公益,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

      采用“成本分擔劃段法”,對資助政策體系發(fā)展階段的劃分,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資助政策的內涵及其發(fā)展趨向。使人們深刻理解,大學生資助主要通過物質上的援助,幫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成人成才,從而最有效地體現教育公平權利的充分實現。實踐證明,德育功能是資助政策體系眾多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充分發(fā)揮德育功能能夠帶動其他功能的實現,達到最佳資助效果。

      [1]馬敘倫.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開幕詞[J].人民教育,1950(7):12.

      [2]張民選.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66.

      [3]趙中建.試論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制度的改革[J].電力高等教育,1994(4):18.

      [4]楊克瑞.戰(zhàn)后美國聯邦政府大學生資助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75-280.

      [5]任初明.我國大學生資助制度探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35-67.

      [6][美]D.B.約翰斯.高等教育財政:問題與出路[M].沈紅,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14.

      [7]閔維方.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91-396.

      [8]陸根書,鐘宇平.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理論與實證分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

      [9]趙繼倫.論科學發(fā)展觀的社會公正訴求[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41.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4.

      [責任編輯:何宏儉]

      History Evolu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iding Policy in China

      LIU He-zhong,ZHAO Gui-chen
      (Beihua University,Jilin 132013,China)

      The academic circles analyzed deeply the dividing method of history evolution of aiding policy according to studying histor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iding policy in China,classified the regular and inherent factors of policy evolution,and presented cost-sharing dividing method.The history evolution of aiding polic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practical value of dividing method was as follows:correct recognition and hold of objective laws on the national aiding policy system;study on the moral function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iding policy sestem;the aiding policy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promoting education equity.

      Aiding Policy;History Evolution;Dividing Method;Moral Function

      G64

      A

      1001-6201(2010)05-0183-05

      2010-03-20

      北華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0917)

      劉和忠(1954-),男,吉林長嶺人,北華大學校長,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趙貴臣(1964-),男,吉林撫松人,北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助學金資助階段
      關于基礎教育階段實驗教學的幾點看法
      科學與社會(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前搶跑,只能跑得快一時,卻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郁南縣
      源流(2016年10期)2016-12-10 05:49:18
      懷集縣
      源流(2016年10期)2016-12-10 05:43:59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fā)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中國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大熱的O2O三個階段,你在哪?
      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18
      兩岸婚戀邁入全新階段
      海峽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兴文县| 五台县| 德江县| 阳朔县| 凉山| 体育| 轮台县| 荣成市| 双桥区| 垦利县| 涿鹿县| 秀山| 保定市| 眉山市| 平陆县| 南平市| 甘谷县| 临海市| 景洪市| 犍为县| 廉江市| 祁连县| 阳泉市| 涿州市| 阳谷县| 南陵县| 葵青区| 新化县| 子洲县| 宝兴县| 肃南| 工布江达县| 五大连池市| 东源县| 武陟县| 清流县| 离岛区| 洛南县| 师宗县| 徐水县| 巴南区|